本週,在中國版「推特」——微博上,「你幸福嗎?」成為大眾第二關注的話題,僅次於「遊客退票遭捅傷」,且高於某明星離婚這一爆炸性新聞。超過三百萬博友們紛紛對此展開討論。該問題是由一個國有電視臺的一檔大眾電視節目「走基層百姓心聲」提出的。在每期15分鐘的時間裏,該節目會探討一個特定的社會問題,如交通擁堵問題,鄉村小學建設等。然而在中秋節期間,該欄目播出了一個多集的節日特輯,採用暗訪的方式,傾聽人們關於「幸福」這一十分寬泛的話題的心聲。
記者們深入上海、西安、成都以及這些大城市周邊的農村,決定採訪不同的人群:大學生、農民工、街頭小販、街角遛彎兒的阿姨,甚至一個打著太極的老外都不幸中槍。
在中國的電視節目中,廣集「民意」的做法並不少見。相較於其他電視節目,一年一度的春晚總能吸引最多的觀眾,在春晚的歌舞表演之間,常常穿插有展示基層群眾的片段,並且越是草根,效果越好。「湖南的這位阿姨,談談您對中國發展的看法」一位身著絲緞禮服的女主持人,站在北京炫目的舞台上這樣問道。「偉大!」一大群穿著藍色棉襖棉褲的村民們簇擁在一個嘟嘟響的錄音機前,像個合唱團似的喊著。「那你們覺得中國共產黨怎麼樣?」「更偉大!」
但是關於幸福呢?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它是從何時開始斟酌這個模糊的抽象概念的呢?
如果我們去翻翻官方文件,那僅僅是在兩年前,在2010年的一份黨代會報告中,幸福首次以一個國家目標的形式露面,不過卻是在一段GDP保增長的段落後出現的。
還有些任務需要黨來完成。紐約時報發表的一份調查數據分析顯示,調查者找不到證據表明當今中國人要比上世紀80年代更幸福,那個時候還尚未實行市場經濟。理查德.A.伊斯特林,該項研究的帶頭人,進一步指出:「中國人的經濟生活水平得到了重大改善,期間他們的幸福感卻下降了。」
原因是舉國皆知的:巨大的貧富差距,缺乏對窮人的社會保障體系,法律法規又非常薄弱,這些情況不僅削弱著黨的領導人對持續掌權的信心,也在削減大眾的幸福指數。
「走基層」節目在其網站頂端凸顯出胡錦濤主席的話「要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是否是出於這個原因?如果廣播電視網路的作用在於使民族團結,重振民眾對於黨的信心,那麼,幸福調查這種手段顯得有些奇怪。首先,有超過一半的被採訪者感到懷疑或者迷惑,他們顯然不習慣這種徵求真實想法的提問。「什麼?」一位辦事員厲聲說道:「你要告訴我你們是哪個節目的我才能回答!」還有個中年男子粗魯地揮手將記者趕走:「不要問我,我只是個農民工」,這句話已經像病毒一般流行起來。更有位駝背的老人莫名其妙地回答了記者他的姓,當時他正在垃圾堆裡撿鋁罐。在中文裡,「你幸福嗎」恰巧與「你姓付嗎」同音。顯然,這位老人覺得記者不可能問他是否幸福,於是迅速地理解成了後者。
週四晚上,在微博上,順著「幸福」這一思路,約5萬名博友參與了一個題為「你幸福嗎」的調查。超過五分之三的人毫不含糊地選擇「否」,並且突出表達了他們缺少經濟支持。(對於不幸福的一個普遍的解釋就是:「沒房、沒車,有什麼好幸福的呢?)確實,儘管美國人長期以來都在強調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如今很多中國人似乎覺得錢財才是幸福秘方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調查隨之被刪除。
節目中播出的這些無厘頭回答也掀起了一陣抱怨:為什麼這些片段不能被剪輯得更好一些?為何記者們在錄音之前不解釋他們的來意?有個憤憤不平的論壇會員則發起牢騷:「呵呵,怎麼不來採訪我呢?」
但這並不是一個隨意的調查。對於上一代中國人,他們奉行實用主義,幸福或許還是個虛無縹緲的目標,但現在,幸福正成為政府和民眾關注的焦點。中國的領導人寄望於人民能夠足夠幸福,以至忠於現有體制。在這個與時俱進的環境下,民眾也在試圖弄清楚幸福對自己意味著什麼。而真正的問題是:哪天他們找到了這個答案,他們會有辦法表露心聲嗎?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