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雜誌第20期封面
「給我10萬,還你一個價值980萬的美國寶寶」;
「美國產子,投資回報率超過‘搶銀行’」;
「孩子一出生就入籍,享受美國的社會和醫療福利」;
「低門檻、低學費進入美國名牌大學或是研究所」
赴美生子的諸多「利好」,讓某些中國人怦然心動。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時中國大陸赴美生子人數在600人左右,而到了2010年,這個數字達到了5000人。據一家洛杉磯月子中心負責人估計,2012年上半年的人數已經超過了5000。
誘惑背後,也潛伏著諸多的風險。對某些盲目赴美生孩子的家庭來說,美夢和夢魘,往往只有一字之差。
有的人,收穫了他或她想要的子女和生活;但也有人,背上了沈重的包袱;甚至還有人,不得不面對一輩子的遺憾和悔恨。
赴美生子:誘惑與風險
32歲的陳梓琳,和丈夫王政一直居住在北京。王政2009年辭職創業開辦了一家網際網路企業,而她則全職做家庭主婦。丈夫的事業風生水起,夫妻二人2008年時生下兒子程程,一家人的生活頗讓人羨慕。
但在這對小夫妻眼裡,北京的生活,開始變得乏味,且有時難以忍受。
「出門坐地鐵只看到滿眼人潮,自己開車又要忍受無休止的交通擁堵;國產的奶粉、牛奶品質堪憂,只能依賴於海外代購……」王政滔滔不絕地向記者訴說對於北京城市生活的不滿。
最讓王政受不了的,是一年兩次的沙塵天氣。「每次呼吸那重度污染的空氣,我都會在內心發誓一定要讓孩子離開這種環境。」
當然,還有國內計畫生育的嚴格限制。
2010年,陳梓琳又懷孕了。夫婦二人在反覆盤算後,決定到美國去,在那裡生產。因為按照美國憲法,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即為美國公民。
但這是一個頗有風險的旅程。陳梓琳說,其實,就在啟程前一週,她都還沒下定決心該不該去美國生孩子,「因為考慮未來的種種風險,我有點害怕了。」
與陳梓琳的猶豫忐忑不同,上海媽媽劉薇赴美生子的意願非常強烈。劉薇坦言,一切為了孩子。
「持美國護照可以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免簽。寶寶是美國人,可以在上大學時候按照「本州生」標準繳納學費……我的朋友留學後在美國工作了8年多才拿到「綠卡」,用幾萬美元就換回孩子8年光陰,多划算。」
當然,對陳梓琳和劉薇這樣的家庭來說,赴美生子,還有深層次的考慮,規避國內計畫生育的規定,甚至有移民海外的打算。劉薇就說,她和丈夫希望通過生個美國寶寶來實現全家移民。
這,會是一條坦途嗎?
孕婦入境很忐忑
2010年10月,陳梓琳和丈夫一起獲得了赴美旅行簽證。為保證簽下旅行簽證,他們訂好了12月初到1月初的往返機票。
在陳梓琳看來,入境是赴美生子全程中最刺激的環節。無論是DIY還是通過月子公司赴美生子,在進入美國國境時沒有人可以幫你,完全要靠孕婦的演技。
出發那天,陳梓琳緊張得就像小時候考試前那樣手腳發冷。和所有赴美生子的媽媽們一樣,她生怕被美國的入境官員看出端倪。
王政告訴記者,之前看到過網上一個中國媽媽的經驗,因為丈夫入境的時候說了謊話,被遣返了,這位中國孕婦不得不自己帶著四五大箱的行李,在機場找人幫忙。
如果美國官員發現入境的是孕婦,其美國簽證期限有可能會被當即縮短至1個月以內,赴美生子計畫也就流產了。
於是,準媽媽們在美國國境前開始了「偽裝大戰」。
陳梓琳之前就做了功課。考慮到赴美生子的孕婦逐年遞增,美國移民官現在格外注意那些穿寬鬆衣服、披著大圍巾的女人,她決定反其道而行之。
「越是穿得比較多刻意掩飾肚子的女人越容易被人盯上。」陳梓琳說,為此,她在出發前特別為自己設計短款棉服配長毛衣裙的赴美行頭。「當時,我的肚子不特別明顯,其實穿著羽絨服一點也看不出來。為了穩妥,我還是選擇輕裝上陣,並冒險進行時尚搭配。」陳梓琳很得意。
果然,飛機洛杉磯落地時,夫妻二人過關時一切順利。陳梓琳背著一個小包,手持著丈夫的小外套表情淡定地過關了。
同是在2010年赴美生子的劉薇和丈夫,是當年9月從上海浦東機場赴美的。「我的闖關裝備是咖啡色長款襯衣配牛仔打底褲。」談到出發時的情景,劉薇至今印象深刻。當時,浦東機場的安檢員也看出了她是孕婦,因此還特別請她走「綠色通道」安檢,避免電子門輻射。
飛機一在洛杉磯降落,劉薇的心裏便開始打起了小鼓。按照月子中心的郵件提示,她和丈夫特別選擇了一位白人移民官的入境口排隊。
在排隊的半小時裡,劉薇一面內心數秒度日,一面還要極力掩飾緊張神色。但她隨即發現,與入境處官員對話時,其實肚子根本不成問題。因為兩人間隔著高高的櫃臺圍板,官員什麼也看不到。
不到五分鐘,劉薇和丈夫都順利過關。正當夫妻二人長舒一口氣時,這次旅程真正的高潮才剛到來。
一位華裔官員指出他們的申報表裡沒有填寫攜帶的現金數量。被官員猛然一問,夫妻兩人心中大驚,當時兩人沒有事先編好答案,只能支支吾吾,最後竟被扣下。
為避免被拒絕入境,劉薇夫婦再三解釋說,自己只是來美國旅遊,並向美國官員出示了返程機票和酒店預訂單。
或許美國官員實在太「傻」,或許他雖然看出端倪但不願「戳破真相」,最終,美國人揮手放行。劉薇回憶說,拿回護照和機票後,「我雙腿發軟,頭也不敢回地一路小跑出了機場。」
省心,還是省錢
剛出關的陳梓琳就看到丈夫王政的大學同學已經在出口處迎接他們了。比起那些沒有親屬在美國的赴美生子家庭,陳梓琳就幸運多了。丈夫王政早就提前拜託自己這位在洛杉磯工作的老同學幫忙找好了住處。
夫妻兩人才安頓好,便開始投入找婦產科醫生的繁瑣工作。陳梓琳和丈夫兩人的英語水準都不錯,早在出國前他們就在網路上蒐集出了一張可供選擇的洛杉磯婦產科醫生清單。對醫生進行前期調查很費事,陳梓琳夫婦需要通過網路找到每個醫生的詳細介紹,蒐集醫院地址和預約電話。同時,對於最終選擇的幾名待考察醫生,他們還要通過網站核實其是否被病人投訴過。
選醫生做調查的過程,夫妻兩人都勞心勞力。因為大陸的月子公司競爭激烈,如今在網路上的很多資訊都不能保證真實性。她苦笑:「做調查時,我就發現有月子公司因競爭而相互抹黑,因此虛構某位華人醫生手術失敗的假消息。」
陳梓琳表示:「醫生清單上有七八位婦產科大夫。我丈夫做事比較謹慎,在洛杉磯安頓下後,我們就開著車挨家地前去和醫生約談,考察醫院情況。」
經過實地考察,陳梓琳夫婦選中了當地一位白人醫生。實際上,因為自身英語溝通能力不強和費用較高,選擇白人醫生的中國孕婦不是很多。
王政解釋道,很多當地華人醫生與月子公司都有長期往來,月子公司介紹的產婦會使得醫生的病人過多,服務品質自然就下降了。傳言說,有位很有名的華人醫生同時給三個赴美生日的孕婦做剖腹產。她們被一字排開,流水化作業,就連最後縫線都是一氣呵成,手術線共用一根,手術最後才被剪開。
「在國內,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已經知道月子公司是個暴利行業,而且服務水準參差不齊,但實際上很多孕婦想赴美生子還是會選擇通過它們代辦。不瞭解當地環境的話,懷孕的媽媽們從租車到找房子都要自己動手畢竟不現實。所以很多家庭多花些錢就是為了省心。」陳梓琳說。
劉薇就是陳梓琳所稱的那種希望省心的孕婦。
劉薇居住在事先聯繫過的一家臺灣人開的月子中心。中心的客房裝修非常簡單,房間裡只有兩張雙人小木床和一張小桌。吃飯時,照例每餐是四菜一湯,這時劉薇才發現自己之前在網上看到的月子中心伙食照原來是四人份。「實際上,菜量沒有那麼充足。而且味道也遠不如家裡的順口。」她說。想到自己花了那麼高的住宿費,劉薇頓覺自己很虧。
在劉薇看來,月子公司唯一值得稱道之處就是為她找了一位比較靠譜的婦產醫生。與這家月子中心有合作關係的醫生是個臺灣人。「據說,他在洛杉磯婦產界很有名氣,給很多華人明星都接生過,尤其擅長剖腹產和產後疤痕美容。」
美國式產子
在北京生第一個孩子的經歷,陳梓琳記憶猶新。
醫院的婦產科常年人滿為患,陳梓琳每次去做產檢都要讓丈夫早上6點鐘就到醫院去掛號排隊。她自己也要挺著肚子在環境嘈雜的醫院大廳等幾個小時。
最讓陳梓琳難受的,還是生孩子後在醫院住的那幾天。「第一次懷孕經驗不足,我們預訂床位的時間晚了,最後還是托了人才訂到五人間的一個床位……」
與國內相比,美國的產檢和生產就顯得簡單多了。做產檢只要提早一天打電話給醫生的助手預約,然後按照預約的時間前往就行,完全不用等。
但和國內繁瑣的懷孕檢查不同,美國人的產檢沒有血常規、尿常規,後期也不檢查臍帶繞頸。「每次產檢就只是稱體重,量血壓,聽胎心,B超這標準四項。」陳梓琳說,「對比中國,真讓我有種‘被怠慢’的擔心。」
「這邊沒有孕婦凝血功能的檢查。幸好我在國內第一次生產時候做過檢查了。不然,萬一手術中發現有凝血功能障礙那可怎麼辦啊?」說到這裡,陳梓琳有些後怕。
除了對於產檢的擔心,陳梓琳待產時的心情也並不好。「原本在國內待產時還可以做些簡單的工作,有時間還能約朋友們吃飯、聊天,可來到美國,我一下子就感覺孤獨起來。」
最讓她難受的就是和自己的孩子程程分隔兩地。
陳梓琳和兒子每天都要通過視頻通話一個小時。看著螢幕上兒子大聲哭著叫「媽媽」,陳梓琳心痛如刀絞。多少次在夜晚睡不著覺的時候,她只能打開電腦,看著裡面存著的家庭錄影默默落淚。陳梓琳說,到洛杉磯的前兩個月,她一直後悔赴美生子的決定。
到了預產期,陳梓琳還是沒有什麼反應,為求穩妥,她和丈夫來到醫院打了催產針,一直等到第二天傍晚才生下小兒子童童。
生產過程還算順利,讓陳梓琳印象深刻的是,美國醫院的安靜整潔。「一入院,我就住進了孕婦病房。單人病房的設施和裝潢和賓館客房差不多。環境特別放鬆。從待產到孩子出生之間的一天多時間,我一直和丈夫一起,期間只接觸到了照顧我的護士和手術醫生。」她回憶道。
相較陳梓琳的孤獨寂寞,劉薇居住在月子中心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不但平時孕婦們能夠聚在中心的院子裡聊天,就連產檢都是大家集體組織去。
每次產檢,月子中心都會安排司機載著五六位孕婦一起前往。開車往返診所就需要近一小時,再加上孕婦需要逐一進行產檢,每次產檢時,劉薇都必須專門空出半天時間。
「那裡的醫生和護士都是臺灣人,說話嗲聲嗲氣,態度特別好。每次聽到他們叫我時,我感覺心裏都酥酥的。」劉薇說。
第一次產檢時,醫生特別客氣地問她知道孩子的性別麼。「聽到我說不知道,他便又問我之前有沒有小孩。我說自己已經有個兒子時,他一下就笑了,連連恭喜我這次可以兒女成群了。」劉薇高興地說。
雖然,這家小診所堪稱「簡陋」,就連使用的監測儀器也是國內早前就淘汰不用的機型,但醫生和護士的週到服務仍贏得了劉薇的讚賞。
與陳梓琳不同,劉薇選擇了剖腹產。僅半個小時她的剖腹產手術就順利結束了。醫院特別為她配備了華人護士。那位臺灣醫生更表示:「切口縫合得特別好,以後疤痕一定不明顯。」
聽到女兒舫兒發出第一聲嘹亮的哭聲,劉薇覺得自己這幾個月的努力一下都有了回報,不覺間流下了熱淚。
孩子回國很小心
對於童童和舫兒兩個華人寶寶,他們甚至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外表和周圍金髮碧眼的醫生和護士不一樣,就出院了。
按照美國醫院的規定,像陳梓琳這樣的順產產婦一般在醫院全程住兩天一夜。而劉薇這樣選擇剖腹產的孕婦最多也只在醫院住兩三晚。
一出醫院,陳梓琳夫婦就又開始為孩子的美國身份忙碌開了。為了給兒子辦理身份手續,陳梓琳不能像國內產婦那樣在家靜養。不但喝不到婆婆精心熬製的雞湯和補品,她和丈夫每天還要東奔西跑。夫妻兩人緊鑼密鼓地忙碌了整整一個月,才為童童辦好了出生證明、社保賬號、美國護照和中國旅行證等身份證件。
最後,他們還為童童辦理了出生領事證明——相當於美國出生證的中國官方認證。拿著一紙證書,陳梓琳夫妻兩人總算長舒一口氣——童童可算是名正言順的美國公民了。
與陳梓琳一家的忙碌不同,一出院,劉薇便被接進了洛杉磯半山地區的產婦療養中心。實際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月子中心」。因為劉薇預訂的產後療養套餐定價較高,所以受到的服務自然也要好一些。
據劉薇回憶,月子中心是一棟三層半山別墅,裡面裝修別緻,大廳的壁爐上海擺放著老闆娘與很多中國明星的合照。據說,這些明星都曾住在這間中心做產後護理。月子中心配備了專門的月嫂護士,護士全都有護理執照。
劉薇住在別墅最小的一間「媽媽護理房」裡,而舫兒和其他產婦帶來的新生兒一起安靜睡在專門的「嬰兒房」裡。嬰兒房24小時都有護士值班,孩子需要餵奶時,護士才會將其抱進媽媽的房間。
此外,月子公司還能夠代辦舫兒出生後的各種證件。因此,劉薇不用像陳梓琳夫妻那樣東奔西跑,而能夠每天安靜休養,聽些產後護理課程。
經歷不到6個月的美國之行,陳梓琳和王政乘著飛機再飛回北京時,身邊已經有了美國小公民童童。經過反覆斟酌,王政和陳梓琳決定不通過「特殊渠道」給童童上中國戶口。《中國人民共和國國籍法》明確規定,中國政府不承認雙重國籍。一旦給孩子上了戶口,雙重國籍的特殊身份便總是見不得光,未來幾年全家都必須時時小心。
王政的朋友也通過赴美生子收穫了一位美國「小公主」。為了讓孩子上學,這位朋友花錢給孩子辦了中國戶口。有時,聽到家裡的親戚無意中開玩笑叫孩子「美國佬」,那位朋友就心驚膽顫地趕忙制止。一家人都害怕孩子有美國國籍的特殊身份被傳出去。「孩子年紀那麼小就要接觸成年人世界裡的謊言,太不好了。」他嘟囔著。
在王政看來,過不了幾年,他們全家就打算搬去美國生活。在中國上學的這幾年,家裡可以為童童交一些額外的借讀費上私立國際學校。
與王政的看法不同,劉薇給舫兒上了中國戶口。劉薇解釋:「我不希望讓家裡的兩個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區別對待。」
能否全家移民美國,現在還不好說,因此也不能草率地讓孩子放棄中國國籍。如此一來,儘管不符合法律規定,舫兒還是有了雙重國籍。劉薇的打算是,等孩子長大後依照自己的想法選擇國籍。
可無論是陳梓琳還是劉薇,這兩個中國家庭之所以選擇赴美生子絕不只為挑選最舒適的產子環境;也不僅僅是為了要拿那一紙美國國籍證明。他們深知,自己今日的選擇關係到子女未來的人生。(文中受訪者均使用化名)
赴美生子幾多錢
國內準備期間的機票費和簽證費用:
赴美簽證費:1024元/人
往返機票:7000元到15000元/人(返程時還要加上成人票價10%的嬰兒票及相關稅費)
抵達美國後的食宿費用:
月子中心住宿費(包含吃住):
普通雅房——
待產期住宿費:6000 元到8000元/月
月子期住宿費:10000元到15000元/月
頂級套房——
待產期住宿費:20000元到30000元/月
月子期住宿費:20000元到25000元/月
(丈夫或家人陪產住宿費用一般是孕婦住宿費的一半)
產檢與生產費用:
產檢總計費用不會超過3200元。
生產費用包含醫生費用和醫院收費兩部分。按照美國醫院的慣例,順產孕婦一般在醫院住兩天一夜,而剖腹產孕婦一般在院住三天兩夜。
順產: 25000元到35000元
剖腹產: 38000元到51000元
新生兒身份證件辦理費用:
證件辦理包含出生證明、中國旅行證、出生證明領事認證、美國護照等,相關費用合計約1600元。
購物、旅遊費用和其他雜費:
因家庭經濟狀況不同而各有差別。
(該組數據收集僅針對美國洛杉磯市,美國其他城市的收費情況存在一定差異,文中貨幣單位均為人民幣)
在美國,月子公司並不屬於正規的醫療單位,如果發生意外狀況,孕婦家人很難通過法律途徑追究責任。而據業內人士說,每年洛杉磯的月子公司行業都難免會傳出幾樁事故和「命案」。
赴美生子,風險幾何
性別、膚色、種族、國籍和生身父母,往往被人們視為「天意」,不能隨意選擇。但出於入籍、移民、轉移資產等各種考慮,越來越多父母,不惜花費重金、歷盡艱辛試圖改變這種「天意」。他們遠赴重洋赴美生子,滿懷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一切真的能以「美好」結局嗎?
隱性花費多
馬女士在2011年秋天和丈夫飛赴洛杉磯生子。據她介紹,生孩子的全程共計花費了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近19萬元)。
這還算是便宜的。馬女士說:「因為醫生、醫院、待產方式、月子中心的條件各自不同」,每位產婦的生產花費都有差異。
原本,醫生和馬女士都認為第一胎最好選擇順產。但最後進產房助產時,護士才說她的情況要選擇剖腹產。馬女士無奈地說。「選擇剖腹產,我的生產費用一下就貴了1萬多元(人民幣)。」
美國洛杉磯一家臺灣月子公司的老闆介紹,每年都有產婦在手術中出現狀況。「生產過程出現狀況總是難免的,可一旦情況複雜起來,醫院方面的花費可能比原本的生產費用高出幾倍……手術大出血可能產生住院急救費用,新生兒情況不穩定需要進保溫箱,一週的花費就要3萬美元。」一旦遇到這些問題,那‘生子旅遊’的美夢便一朝化為萬劫不復的夢魘。
馬女士居住在一家洛杉磯華人月子中心的別墅。「那時,六位產婦同住一棟別墅,都是單人間,月子裡有兩個阿姨輪流照顧寶寶。」據她介紹:「待產時,產婦每月每人1700美元,而丈夫想要陪護,則另需繳納每月1000美元的護理費。」
如此計算,這對夫妻待產時每月就要花費近2萬元人民幣的食宿費用。而在孩子出生後,由於增加了嬰兒護理費,月子公司的收費還要增加30%,每月高達3萬元人民幣。
馬女士說,除了月子公司的常規花費外,孩子出生後各種兒科檢查和為新生兒辦理種類繁雜的證件,也都使那些經歷過赴美生子的家庭有種「積少成多」的吃驚。
為招攬生意,很多月子公司都在宣傳時刻意隱瞞了諸多「隱性」花費,而對於很多中國父母因為對此缺乏瞭解也都沒有將其計算入生子預算之中。
對於那些帶著美國「小天使」回家的中國父母,家庭的赴美生子的隱性支出還遠沒結束。「孩子的中國旅行證每兩年要更新,美國護照也需每五年更換新證。」上海媽媽莎莉不禁向記者抱怨,每隔幾年都要帶孩子到美國換證件,每次一去又要花費數萬元人民幣。
讓孩子保持外籍身份,在本地上幼兒園、小學、中學,但高額的贊助費、借讀費卻令事先沒有預期的家長愁眉不展。
據福建的孫女士介紹,孩子帶回國內,也就享受不到美國的社會福利,有個頭疼腦熱的都要自己掏錢。「現在到了要上小學的年紀,外籍身份就成了一個難題。之前在幼兒園的時候,每學年就要交近萬元的贊助費。現在要上小學了,借讀費也很高。假如孩子上私立、雙語國際學校,花費就更是‘無底洞’了。而且孩子畢竟沒在國外呆過,和外國孩子一起上課也不好適應。」
孫女士坦言,生孩子之前並沒有考慮到後期費用如此之多。
與孫女士不同,喬旭和丈夫選擇給美國孩子上中國戶口。
出生在美國的小兒子是這個家庭的第二個孩子。對於肚子裡的「小二」,夫妻倆都選擇花20多萬元人民幣去美國生孩子,「考慮超生在單位影響不好,另外還要交高額罰款,還不如出去生。」
回國後考慮到沒有中國戶口的孩子未來將會面臨種種不便,喬旭的丈夫於是花費「重金」通過特殊渠道幫兒子落下了戶口。
戶口剛落下,生二胎的罰款單就來了。
目前,我國的超生罰款數目不一,從幾萬到幾十萬元都有可能。近幾年,甚至還屢屢冒出超生被處「百萬罰款」的案例。讓人咋舌的「高額罰款」,以及單位、公司的種種行政處罰,使得一些想要二胎、多胎的家庭開始傾向於「出國生」這條路。眾多赴美生子的家庭中,生二胎的家庭佔有相當比例,很多父母都在「超生罰款」與「生子旅遊」之間進行過艱難權衡。
像喬旭一樣,很多中國家長都想赴美生子逃避計畫生育規定,但其往往打錯了算盤。因為按照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規定,夫妻雙方均為我國內地居民,在國外、境外生育的子女回我國內地居住,辦理了入戶手續或兩年內累計居留滿18個月的,在適用各地人口和計畫生育政策規定時,應當計算入該家庭子女數。
如此,打著超生「曲線救國」策略的家庭,不但撿不到「便宜」,還要面對孩子雙重國籍的尷尬身份和花費給孩子上戶口的「特殊」費用。
難保美麗心情
對於那些富裕家庭,單憑雄厚的經濟實力就能完全放心、踏實地赴美生子了麼?
從進入機場,準備離開中國的那一刻,中國產婦們就需事事謹慎,掩飾身份,以免暴露美國之行的真實目的。
當27歲的莉莉將要登上前往美國的飛機前,她就給自己做了一點小小的偽裝:松垮的裙子,盤起的長發,一個不大不小的手提包。她小心翼翼地把包包擋在肚子前面,盡量表現「自然」神態。
雖然,外表看來和一般出國旅遊的中國女孩一樣。但莉莉的心中卻是忐忑不已,總是擔心自己6個月身孕的肚子會暴露目的——生個美國娃。
去之前,仲介公司就給過莉莉許多提示:穿衣服要盡量寬鬆,不要顯露肚子;挑選白人的海關工作人員,沒有亞裔那麼眼尖;說話的時候要把背包自然地放在肚子前面……他們甚至還教了莉莉一些走路和回答問題的技巧,讓她熟記酒店的詳細資訊,還有目的地的主要景點。對莉莉來說,出行準備就像高考複習——不但每天精神緊張,還要日日複習英語。
「十二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很多時候我就只能看著表倒數時間。」下了飛機,莉莉就被專車接到了事先聯繫好的月子中心。儘管住宿條件還不錯,兩個人一個房間,但周圍沒有一個親人朋友,還是讓第一次出國的她倍感寂寞。
飲食住宿條件簡陋,在莉莉看來都可以忍受,但情緒壓抑的問題總讓她苦惱。
因為接近預產期,莉莉的情緒波動越來越大。為化解內心焦慮,她只想能出門呼吸新鮮空氣,但莉莉所在的月子中心規定,孕婦每週只能出門3次,每次大約3個小時。很多次,莉莉都只能在房間獨自落淚,感覺像是一個人來美國坐牢。
居住的時間長了,莉莉漸漸發現,在自己住的地方附近,還有很多類似的為中國孕婦服務的月子中心,同樣是沒有營業執照,同樣小心謹慎。因為就在莉莉來的前不久,當地警察剛剛關閉了幾家類似的無營業執照的月子機構。
由於美國沒有「月子」一說,所以當地華人開的這些「月子中心」自然拿不到營業許可證。有時為了競爭,同一地區的月子中心甚至還會主動給當地警察局打電話,以販賣人口、虐待兒童、環境不整、噪音過大等為由舉報競爭對手,引得警察到府查證。因為擔心月子公司被查封,不但老闆日日擔心,就連居住於此的孕婦們也總是惶惶不可終日。
錢女士2011年在加利福尼亞產下了一對雙胞胎,但談到這件喜事,她卻表示當時「心情很不佳」。
作為38歲的高齡產婦,錢女士一個人來美國生孩子。剛下飛機,錢女士就發現撲面而來的除了美國的清新空氣,還有巨大的孤單感。「在美國的那段時間,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單,一個人呆在月子中心,周圍都是國內各個地方的孕婦,大家誰都不認識誰。出去逛街,英語交流上也不是那麼順利。」
那段時間,錢女士和家人的交流也只是偶爾通通電話,但由於時差,很多時候心裏難受卻打不了電話,壞情緒都積壓在了心裏。據錢女士透露,最悲慘的要數警察檢查的時候了。「我們最怕的就是警察來檢查,當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就怕孩子生不成,被遣送回去。」
雙重身份隱憂
以華僑身份享受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以留學生身份輕鬆進入中國名牌大學;小孩21歲全家辦移民,省350萬元以上……這是很多赴美生子仲介公司都會打出的廣告,然而事實卻難以像廣告裡說得這麼稱心如意。
同國內一些想要搭著新生兒「落地公民權」的順風車、遠赴太平洋彼岸生個「美國寶寶」的準媽媽一樣,30歲的陳美也希望藉此給她未出世的寶寶一個最美好的未來。
陳美和丈夫生活在上海,兩個人都在外企IT公司任職。
「絕大多數的準媽媽都希望‘美國人’這個身份可以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一份好的教育,和一份好的工作。對我來說也是這樣。」陳美說,「我們只是希望他(孩子)的人生能夠有更多的選擇。」
而陳美口中所謂「選擇」,所要面臨的卻是複雜不堪的問題。
孩子生下來以後,是回國還是在美國成長?如果選擇在美國成長,那只要孩子選擇美國國籍即可。但如果打算帶回中國,問題也就接踵而至。
儘管在中國,華僑或是華僑子女可以享受九年制義務教育,但對華僑身份的界定卻是「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或是雖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者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5年(含5年)以上合法居留資格,並在國外居住。」
而對於赴美生子的寶寶來說,一般都是剛滿月就跟隨父母回國,根本不符合「華僑」身份的界定。為享受國內義務教育,一些人就想到了隱瞞身份的「雙重國籍」,抱著「反正可以18歲再選一次國籍」的想法,偽造一份國內的出生證明,申辦當地戶口,讓孩子入學。
對此,美國當局也早有準備。一旦得知有此種情況發生,便會當即取消其擁有美國國籍的資格。如果回國的孩子18歲前在中國上了戶口被外界得知後舉報,不僅因持有雙重國籍,觸犯了中國法律,同時按照美國法律,孩子實際也已經放棄了美國國籍。
就算是家庭有移民打算,想以後在美國享受高工資、高福利,也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根據美國的相關規定,年滿16週歲的美國公民如果沒有在美國工作並繳納定額的稅款,只能享受到最低等的社會福利。此外,擁有美國國籍的孩子年滿21週歲之後,如果想要全家移民的話,則必須提供經濟能力擔保、報稅證明等相關材料。
因此,十多年以後,持有美國出生證明的孩子,在中國生活多年,還能不能憑藉出生地成為美國公民,還存在著不小變數。
隱秘產業鏈,隱患何其多
據一位赴美生子行業的從業者粗略估計,僅在洛杉磯一地,大大小小的月子中心數量就超過一百家。今年,由於赴港生子因政策因素遇冷,更多的大陸年輕父母轉而選擇赴美生子,受此影響洛杉磯各個月子中心普遍生意火爆。
但是,就在月子公司在美國很多城市如雨後春筍發展同時,隱藏在這條紅火產業鏈背後的諸多安全隱患,也讓聞者頗感心寒。
一個名為「玲子」的網友在部落格上聲討無良的月子公司說,她曾通過某月子中心來美國待產,但「接待人員態度很差,把我們安排到一個非常小的屋子,第一頓晚飯,很難吃的一些剩菜,還吃不飽。衛生、洗衣服都是孕婦們自己做。」
發完牢騷後,「玲子」高呼:「天哪!拿10萬元人民幣,就是這樣的待遇啊?」
《環球》雜誌記者也特意探訪了一家位於華人聚集區的月子中心。記者發現,所謂「月子中心」,其實往往就是迷你賓館。這家中心與周圍普通的居民房屋並無太大差別,既無懸掛醒目招牌,也沒有想像中熱鬧。一層平房內的六間屋子,各居住著一位孕婦和家人。月子中心的負責人王先生來自臺灣,已在洛杉磯從業17年。
據介紹,這家月子中心在洛杉磯算是中上等的條件了:每個孕婦家庭可享受十多平方米左右的小套間,房間內有床、電視機、床頭櫃、空調等設施,另配有一個獨立衛生間。房東除了提供住宿外,還提供幫助待產孕婦聯繫產前檢查等服務。孕婦的產檢都在熟悉的華人醫院,中心內醫生護士都說中文。
王先生聲稱:「就是一句英文都不會說也不要緊。」
在洛杉磯,月子中心以住宿環境和提供服務進行分級,服務項目越多,價格自然越貴。以全托的中檔月子中心為例,待產期每月價格約為6000美元。這些月子中心在孕婦產子後,還提供統一的月嫂服務,收費則還要高。
記者特別比較了同地區的房屋租賃價格,很多公寓不但面積比月子公司提供的客房寬敞得多,而且花費也能便宜很多,可見這項生子產業鏈中的隱藏暴利。
除了功能齊全的月子中心外,整個赴美產子已經形成了一條成熟隱秘的產業鏈,只要有錢,各個環節都能輕鬆搞定。甚至有一家臺灣的公司專門生產月子餐,標價不菲,每月2000美元。
其最大優勢在於,只要打電話,就能送餐到府。在當天月子餐單上,記者看到有色拉、雞肉、土豆泥、麵包、咖啡、橙汁等,並無特別之處,而其中最大的賣點則是一份雞湯,號稱「孕婦必喝」。
如果從孕婦身上賺取高額利潤只是商人利慾熏心,事實上,遠涉重洋赴美產子產業鏈所隱藏的最大隱患,在於缺少法律保障。無論是月子中心,還是民宿,其實並沒有得到政府商業註冊,只能以家庭或私人經營的模式「偷偷」存在。一旦發生糾紛,人生地不熟的孕婦們常常處於弱勢一方。
按照王先生介紹,他所在的月子中心的孕婦客戶,大多來自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都是通過國內的代理商介紹慕名而來。
所謂「代理商」,從嚴格意義上講,只能被稱為美國月子中心的中國代理商。這些代理商所提供的合同,不包含簽證費用、機票和在美國生產時選擇醫院進行產檢和生產的費用,這在客觀上也是為了避免潛在的法律風險。
在美國,月子公司並不屬於正規的醫療單位,如果發生意外狀況,比如月子中心被查抄等,孕婦家人很難通過法律途徑追究月子中心在中國的代理商,因為它們早就規避了法律責任。
一位來自上海的孕婦付小姐,偷偷向記者講述了自己聽說的案例,「有個孩子出生後,月子中心因為看護疏忽,窒息而死。因為無法定責,最後那家人也只能不了了之。」同時,還有孕婦因為醫生遲到延誤了生產時間造成新生兒因缺氧而患腦癱。
據一位四川籍從業者謝先生表示,由於警察和當地政府經常會派人來檢查,所以他所經營的月子公司在中心城區只提供待產服務,而真正坐月子的地方則安排在羅蘭崗地區警察不常去的山腳下。
「為了防止警察抽查,一些月子中心就讓孕婦們住在當地的民宿裡,日常生活起居、飲食都是自己料理,就更別提突發情況下的醫療保障了。」謝先生無奈表示,每年洛杉磯地區的月子公司行業都難免會傳出幾樁事故和「命案」。
南韓、日本、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為了那本深藍色美國護照,世界各地的媽媽們各顯神通赴美生子。有報導稱,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和墨西哥交界處的城市諾加利斯,街上有提供分娩服務的廣告牌,媽媽們經常非法進入美國生育。
再辨「出生公民權」
程為為
1868年,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通過,第一款這樣寫道:「任何人,凡在合眾國出生或歸化合眾國並受其司法管轄者,均為合眾國及所居住之州的公民。任何州都不能制定或執行任何削弱美國公民權利或豁免權的法律。」
它被稱為「落地公民權」或「出生公民權」。
當這個本意為了結束奴隸制、糾正美國沒能解放黑奴這一歷史錯誤的修正案得以通過時,大概誰都沒有料到,它會在140多年後化為一項政策的漏洞、一批掮客的商機和無數父母的心動與行動。
「落地公民權」給出的理由
為什麼「赴美生子」這種畸形的社會熱潮能在世界諸多國家被一再複製?在許多專家和政客們看來,「出生公民權」正是製造一波波浪潮的政策源頭。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極少數提供無條件「出生公民權」的國家。在英國、法國、德國等諸多歐洲國家雖然也有類似的「出生公民權」政策,但各國政府對於公民權的認定都是有條件的,比如要求至少父母的一方有永久居留權或者是公民。
早在1868年,「出生公民權」作為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條款之一就被國會批准寫入美國憲法。
在實際操作中,除了外國駐美外交官和外國入侵軍隊成員因為享有豁免權,其在美所生子女不擁有美國國籍外,其他在美外國人因為都要遵守美國法律,其在美所生子女自動擁有美國國籍。
如今,「出生公民權」因為美國帶來了大量外國公民赴美生子佔用社會資源而飽受詬病;但140多年前,這項政策的出臺卻因保護了內戰後美國黑奴的平等權益而在全美廣為世人稱道。
在內戰前,南方各州的「黑人法典」,不但禁止獲得自由的黑人參加選舉投票,而且禁止他們甚至自由選擇工作、擁有土地和進入社會保障體系。1857年的「德雷德·司格特決議」規定,非洲裔美國人不是美國公民,並稱黑人「如此低下,所以他們沒有白人那樣的權利」。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868年出臺的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與1865年批准的第十三修正案和1870年批准的第十五修正案,被合稱為「內戰修正案」,為確保廢除農奴制,抵制種族歧視提供了法律依據。
實際上,「出生公民權」的爭議自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出臺之後就從未停息。1866年美國會就憲法第十四修正案進行辯論期間,華人在美所生子女是否應當自動成為公民就曾經引發爭議。當時賓夕法尼亞州的參議員柯文強烈反對賦予外國人在美出生孩子公民權。柯文認為,「出生公民權」政策的出臺會阻礙美國各州驅逐吉普賽人和中國人。對此,加州參議員康內斯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多數中國人希望回到故鄉,不會選擇在美國生子定居。
在1882年《排華法案》生效後,華人經歷了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華人被允許留在美國,但不能入籍,中國人被禁止移民來美,許多華人離美返鄉後難以再入境,悲慘的歷史記憶使華人對這個問題更加敏感。因此這一時期發生的「黃金德案」在美國社會發展歷史上頗為引人注目。
祖籍廣東臺山的黃金德(Wong Kim Ark)1873年生於舊金山,父母都是中國籍。黃金德1890年隨父母去中國,返美時海關認定他是美國公民而允許他入境。1894年黃金德再去中國,1895年返美時卻被海關拒絕入境,並被羈押於舊金山港。
加州地方法庭判決黃金德非美國公民,應被立即驅逐出境。但對此判決,黃氏族人不服,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1898年,最高法院最終以6:2表決裁定,黃金德的父母在其出生時,正在舊金山做生意,有固定住所,並非為外國政府工作,也不是外國入侵軍隊成員,適用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因此,黃金德被承認為美國公民。
「黃金德案」成為美國「出生公民權」的經典判例,在之後很多有關公民權的訴訟和爭論中被引用。
大陸媽媽不是第一個
在大陸媽媽赴美生子之前,已有一大批臺灣媽媽成為先行者。
早在二三十年前,一些臺灣居民為了躲避兵役等原因移民美國並聚居在洛杉磯一帶。起初,他們接待臺灣親戚來家裡生產。隨後,一些臺灣媽媽投奔民宿——華人夫妻用自己的房子就可以辦一個月子中心,主人身兼廚師、司機等數職。伴隨著赴美生子的臺灣家庭越來越多,月子產業應運而生。
2003年,臺灣人張繼仁陪同妻子在洛杉磯生產。據他回憶當時洛杉磯的月子中心總共還沒超過7家,大多由臺灣移民公司代辦,費用高且不論,飲食搭配、外出行程等都由老闆隨興而定,品質良莠不齊。準媽媽以臺灣人居多,大陸媽媽則極難見到。
實際上,2003年7月底,中國內地開始陸續開放居民港澳自由行,一些大陸準媽媽們才開始踏上了赴港生子之路。能夠有足夠「能力」與「膽量」赴美生子的大陸媽媽仍屬少數。
通過親自實踐而看到商機,張繼仁在2004年也搖身一變,成為最早從事赴美生子業務的臺灣服務商之一。據他回憶,他開始從事這一行業至今不足十年,但洛杉磯的月子產業已逐步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管理的道路。「後來新建的月子中心,有些在高檔商業樓盤裡經營,嬰兒房的醫用看護床甚至由臺灣海運過去。」在張繼仁看來,正是臺灣準媽媽們的熱情,才造就了第一撥華人赴美生子熱潮。
2006年前後美國放開中國公民個人旅遊。2007年底金融危機衝擊臺灣經濟之後,大陸家庭赴美生子的大門緩緩開啟,臺灣媽媽與大陸媽媽的數量此消彼長。回到大陸後,一些媽媽轉而成為「仲介」。
赴美生子的絕不僅僅是臺灣或大陸媽媽。
南韓、日本、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為了那本深藍色美國護照,世界各地的媽媽們各顯神通赴美生子。有報導稱,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和墨西哥交界處的城市諾加利斯,街上有提供分娩服務的廣告牌,媽媽們經常非法進入美國生育。2008年在美國出生的430萬嬰兒中8%的孩子都來自於非法入境生子。
皮尤西裔中心betway体育手机网 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現有510萬來自非法移民家庭的18歲以下兒童,其中400萬是生於美國並具有公民身份的赴美生子嬰兒。而美國全國衛生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06年,非美國人在美國產子數激增53%,而美國本土嬰兒出生率同期只增長5%。
將被禁止的「機遇」?
近些年來,美國媒體對於「赴美生子」而引發的社會問題一直都保持著持續關注。在每次的美國選戰期間,這一敏感話題也一直成為各位候選人針對社會問題辯論的焦點。參議員格雷厄姆在接受CNN訪談時就曾聲討:「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富人拿著旅遊簽證來美國度假,在度假村的醫院裡生孩子,生完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孩子,轉身就回中國去了。」他指出:「我不認為這是我們想要給予公民的方式。公民身份必須去爭取,必須受到尊重。那就是我試圖要做的事情。」
針對外界對赴美生子的質疑,美國駐華大使館通常給出這樣的官方回覆:「沒有任何法律反對外國孕婦以B1/B2(商務、旅遊簽證)或其他形式的簽證赴美。」
然而,自從2005年以來,美國保守派議員幾乎每年都會提出議案,要求廢除落地公民權。
儘管修改憲法不太容易,但可以修改聯邦《移民與國籍法》和各州法律。在2010年,亞利桑那州的共和黨議員就曾試圖制立州立1070號法案——法案要求在州內出生的嬰兒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在美有合法公民身份,才給嬰兒發出生證。法案在眾議院以35:21票通過,在參議院以17:11票通過。最後因被聯邦法院火線阻止,未能正式生效。
美國民眾對赴美生子亦感不滿。美國合眾社2011年6月曾報導,一個持續7天、有2184個成年受訪者的隨機調查顯示,67%的美國居民認為可以修改法律,堵住外國人通過「生育之旅」為新生兒攫取美國國籍的漏洞。
實際上,針對中國人赴美生子,美國政府確實為孩子入籍設定了一些「門檻」。例如,如果孩子在中國上了戶口,按照美國法律,其就已經放棄了美國國籍。
再如,年滿21歲的公民可為父母申請綠卡,則是理論上可行,實際有諸多限制。申請者要提供報稅證明、工資收入證明、合法工作證明、退稅單據、銀行聲明等證明財力的文件,絕非一蹴而就。
美國移民研究中心不久前提出一個修改現行聯邦《移民與國籍法》的可行辦法,希望可以減少生育旅行的投機者:在規定使領館簽證人員拒絕發放簽證的原因中,「是否有走私意圖」「是否有從事恐怖活動的意圖」等之外,添加「是否有意圖在美國分娩」。
美國反移民團體也有不少人指出,廢除「出生公民權」可將精力多用在邊境保護和加強執法上面。反移民保守派旗手、前眾議員坦克里多稱,雖然修憲不現實,地方政府可以先行立法,規定哪些人可以獲得「出生公民權」。由此可見,對於赴美生子而獲得美國公民權,在未來的政策變數還是相當大的。
然而,這些「變數」都不能阻擋赴美生子準媽媽們的決心和腳步——尤其是香港醫院2013年將全面停收「雙非」孕婦、赴港生子急速收縮之後。
很多大陸仲介甚至打出這樣的口號:「香港生子關閉,赴美生子道路暢通!」「政策可能關閉,準媽媽們請抓緊機會!」
而最具「號召力」的,或許是最後這一句:「為了下一個華裔美國總統!」
讓美國人頭疼的「錨孩子」
《環球》雜誌記者/郭爽(發自洛杉磯)
非法移民在美國所生的孩子,也就是父母都不是美國人,卻在美國出生的孩子被稱為「錨孩子」(Anchor Baby),意指孩子在美國生下來,就像一條風雨飄搖的船一定要把錨拋下後才能平穩靠岸。根據1868年頒布的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只要出生在美國的嬰兒,可以自動成為美國公民。所以不少得不到美國國籍的外國公民就偷渡到美國,通過這種方式來讓孩子獲得美國國籍。
美國最高法院和移民法院的出庭律師張軍說,赴美生子本身不違反美國法律。不過,由於中國孕婦在美國產子,佔用了大量社會資源,這讓不少美國人頗為不滿。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位江蘇的孕婦在產子後發現嬰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孩子一出生即進行手術治療。不過,在搶救十多天後最終還是宣告不治。最後院方一結算,孩子的醫療費總共高達100萬美元,如此高的費用讓孩子父母瞠目結舌,不過,接下來的一幕更出乎他們意料,根據美國的醫療保障制度,這100萬美元夫婦倆可以一分不出,全部由美國政府買單。
對普通中國夫婦來說,如此遭遇自然不啻雪中送炭,但張軍表示,對於美國民眾來說,要為一個「錨孩子」(Anchor Baby)支付如此鉅額費用,實在令人難以信服。「美國人會覺得,你們這些中國人明明很有錢,來美國生孩子,但還是要我們美國人幫你買單,這不公平。」一旦今後中國赴美產子的人數增多,「很可能影響到美國社會對整個華人圈的看法。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赴美產子確實不應該被鼓勵。」
據張軍介紹,一旦歧視赴美生子的看法成為主流,很可能對每一個「錨孩子」帶來直接的影響。比如,當初持商務、旅遊、觀光簽證來美產子的母親,很可能會因「有移民傾向」,而較難取得非移民類簽證。所以當孩子開始上學時,很可能出現身為法定監護人的父母無法陪同來美讀書的狀況。由於父母不在身邊,未成年人的性格易受不良影響,一些孩子因此性格孤僻叛逆,甚至走上吸毒等犯罪道路。
由於境外生子熱興起不到十年,目前有諸多矛盾其實還未暴露出來。「雖然美國、加拿大目前尚無明確法律禁止外籍人員到美產子,但這種現象本身並不值得推崇。」張軍說,隨著孩子成長,身份問題引發的其他難題會一一浮現。
精英階層赴美生子,傷及社會信心
《環球》雜誌記者/易萱
《環球》雜誌實習記者/劉寶琳
「按照國外的一些經驗,如果發生權力精英成批將孩子送往國外的現象,難免引起社會上人心動搖。如果領導階層都不相信自己國家未來的發展,又怎能讓老百姓保持信心?」
樸光星,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自2000年起,赴南韓國立首爾大學進行七年訪學進修,期間持續關注「赴美生子」課題(特別是南韓家庭赴美生子熱潮)。接受《環球》雜誌採訪時,樸光星表示,赴美生子漸成潮流,雖然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使然,但其對於社會的隱藏危害不能被低估:看到精英階層選擇赴美生子,公眾容易對於社會未來的發展持消極態度,喪失信心。
《環球》雜誌:在南韓、香港都曾出現過赴美生子的熱潮,如今這種情形在中國大陸也有出現,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樸光星: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有錢人或者有資源的人移民到其他國家發展和居住的現象。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人們喜歡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和教育環境。中國如今的「赴美生子」現象就直接與人類的這種需求有關。
這可能說明,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中國人對國內現階段的公共服務和或者生活環境還是不太滿意。但不光是中國,比我們國家發展程度好一點的國家例如南韓,以及印度和東南亞各國,赴美生子的現象都出現過。很多時候,人們選擇到美國生孩子,以便拿美國國籍,但他們不一定到美國去居住。他們只是給自己未來的生活提供多一種選擇。
《環球》雜誌:如今,中國富人階層和中產家庭對於「赴美生子」話題越來越關注,其中很多人甚至不惜冒險嘗試。你認為這種現象說明瞭什麼?
樸光星:原因可能來自於多方面。就中國國內的情況來說,第一,中國的法律和制度環境,因國家處於快速發展過程,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
比如經濟政策、稅收和稅收政策,在中國近些年的發展和變化都非常大。
第二,中國現在的公共服務的品質和條件,比如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方面,要承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有一定差距。
現階段,中國的優勢主要是經濟高速發展。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為公眾提供的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狀況尚不完全匹配,比如各種公眾娛樂、完善的健康保障體系、良好的公共服務機制。
中國一些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城市的配套設施發展相對滯後了,這肯定影響公眾的生活品質。人們不能在擁有財富的同時讓自己生活的舒適度、滿意度也跟上去。在中國,這種經濟發展與社會服務的不平衡,可以一定程度解釋一些人花大價錢到國外生孩子這種現象。
第三個原因,富裕人群對「變動」敏感度高,對保全資產的需求相對迫切。中國經濟還處於快速發展期,因此期間政策上的變數還比較大。對於部分富人來說政策的變動可能會造成其較大的損失。因此有人希望借生孩子加入美國國籍來轉移自己在國內的資產,是想規避這種風險。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人走出國門,給自己多一點舞臺,這無可厚非。
《環球》雜誌:你認為這種現像在中國會持續麼?為什麼?
樸光星:我覺得這種現象短期內在中國還會存在。至於持續的時間還是要看國內各方麵條件改善的情況。因為中國發展非常迅速,國內條件在期間逐漸會得到改善,這種現象也會隨之逐漸降溫。
同時,國外的移民環境的變化也是影響因素之一。赴美生子成為可能,與國外發達國家為了引進外來人才、海外資本等而降低移民門檻直接相關。當移民引進太多,它們也會適當提高移民門檻或者改變相應政策。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階段:在中國有很多掙錢機會,但是有錢並不意味著必然能享受到最好的生活品質。所以當人們認為中國生活環境比較舒適時,選擇赴美生子的人自然就少了。
但從重經濟發展到講究生活品質的轉型,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過程。
《環球》雜誌:以國外的情況來看,赴美生子人群可能對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樸光星:可以實踐赴美生子計畫的中國人畢竟是少數,花費十幾萬,甚至二十萬元的高昂代價去美國生孩子,對於很多普通中國人畢竟不太現實。對那些去不了的人肯定會有一些心理影響。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印象:有錢人對各種政策和資訊的瞭解比普通百姓要多。如果赴美生子在中國精英階層成為一種現象,會直接影響到公眾對於社會的信心。實際上比起人才和財富流失,這才是最大的傷害。
《環球》雜誌:一些人認為那些熱衷於赴美生子的中國人實際一直懷著「崇洋媚外」的心理,對此,你如何看待呢?
樸光星:我認為應該分幾種情況來看。如果是權力精英赴美生子,理應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按照國外的一些經驗,如果發生權力精英成批將孩子送往國外的現象,難免引起社會上人心動搖。如果領導階層都不相信自己國家未來的發展,又怎能讓老百姓保持信心?比如南韓前反對黨領導人李會昌,就曾經因為兒媳到夏威夷生孩子,受到南韓輿論的廣泛批評。
第二種是公眾人物。比如一些影視明星在國內大把掙錢,在國外大把花錢,他們赴美生子同樣也會引起公眾反感。這背後隱藏著社會財富的轉移。
但如果既不是權力精英,也不是公眾人物,而是一般民眾,他們赴美生子就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權利和自由。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