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古人最喜歡吃的美食(圖)

 2012-10-12 13:1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剛剛過去的長假中,家人團聚時一定少不了各種美食。但您知道中國古人最愛的美食是什麼?是燒烤!夏秋時節,很多人都喜歡在路邊吃燒烤。但您知道嗎?不僅現代人喜歡燒烤食物,中國古人也對燒烤情有獨鍾。

據史料記載,燒烤這種烹飪方式的發明,大概源於中國古人170萬年前開始使用火的時候,原始人把獵物烤熟後食用,成為最古老的烹飪方式。史書記載,燒烤食物曾經是商周時期人們的主要食物。到了秦漢時期,燒烤之風仍然盛行,據中國古代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即位以後,常以燒烤鹿肝牛肚下酒。天子如此,臣民們對燒烤的熱情可想而知。

在山東省臨沂市博物館收藏的漢畫像石《庖廚圖》裡,也可以看到漢代人對於燒烤的喜愛程度。在一個貴族家庭舉辦的盛宴上,廚師們在汲水、殺豬、宰羊、剝狗、燙雞、剖魚……做著各種準備工作。畫面的上半部分,一些庖丁在切肉、切魚,右上角一個很大的烤爐周圍,圍著幾個庖丁,他們有的在煽火,有的把切好的碎肉用鐵釺串成肉串,有的跪在爐前不停地翻動肉串。烤爐兩壁的鋪首環已經套好了鐵鏈,庖丁們隨時可以將烤爐提走,拿去請主人享用美味的烤肉串。

隋朝時期,人們對燒烤的喜愛程度有增無減。在眾多的烹飪方式中,燒烤仍然佔據著重要的位置,這時候的燒烤,已經對用火、用料有了詳細的要求,人們懂得如何燒烤出更加美味的食物。

宋代的烹飪方法非常繁多,燒烤的食品也更加精煉多樣,僅《東京夢梁錄》中就記載了十多種。元朝時因為是蒙古人統治天下,羊肉類燒烤成為皇家的珍饈美味。明清時期,燒烤食物更加普遍。史料記載,清代康熙年間,北京的大街上就有小販沿街叫賣烤肉。在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作者曹雪芹也曾寫到賈寶玉和姐妹們在大觀園裡燒烤鹿肉的情景。

也許您會覺得,這些都只是史書上的記載,不足為信,有什麼文物遺存嗎?當然有。現藏於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的三件青銅烤爐,就可以讓我們見證到西漢時期貴族們對燒烤的摯愛。

三件青銅烤爐,均出土於西漢南越王趙眜墓中,一件出土於西耳室,兩件出土於後藏室。它們的主人,是西漢第二代南越王趙眜。

青銅烤爐的形狀,均為方形或長方形,其設計都非常精巧實用,它們的四壁都安裝有獸首銜環鋪首,便於用鏈子提起爐子來自由搬運;爐子的底部凹陷,可以放置炭火,上層擺放肉串;爐子的四角微微上翹,防止烤串滑落;每個青銅烤爐都裝置有四足,為了堅固起見,每個爐子的爐沿和底盤之間,都設置有銅柱支撐。

出土於墓室西耳室的銅烤爐呈方形,為蹄形直足,中空,兩壁各有一對方形扣,大約是為插鐵釺而設計的,甚至烤好的肉串也可以暫時插在這裡。

後藏室出土的兩件青銅烤爐,一件為方形,長和寬均為27厘米,高為11厘米。其四足為挺立的鴞。鴞,也就是貓頭鷹。這四只鴞造型一致,看上去非常生動,均為尖耳朵,大眼睛,尖嘴,兩爪著地,尾部外翹伸向爐盤底部,脊背部位頂負著沈重的爐盤。爐盤上雕塑的紋飾繁縟華麗,有浪花形羽狀紋、勾連斜線紋、鳥紋和渦形雲紋等。

後藏室出土的另一件青銅烤爐,呈長方形,其設計堪稱絕妙,爐盤底部設置有四個帶軸輪的足,有了它,爐子就可以在平地上隨意移動,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隨同這三件青銅烤爐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些用於燒烤的輔助工具。如出土於後藏室的這兩套鐵鏈,每套兩條,一大一小,鐵鏈分數節,由鐵條擰絞而成,呈相連雙環形扣接。用這些鐵鏈分別鉤住烤爐上的鋪首環,就可以把爐子提起來,而不至於燙到手。

燒烤的時候,當然缺不了用來串食物的鐵釺,西漢南越王墓還出土了四組燒烤用的鐵釺。這四組鐵釺,每組3至5根,每根為長條形,中段稍粗,兩端尖細,便於串肉和其他食物,與現在我們用的燒烤鐵釺的形狀差不多。

與四組鐵釺同時出土於後藏室的燒烤工具,還有2件鐵叉,一件為兩齒叉,一件為三齒叉,叉後有桿,桿端為圓環。鐵叉的功用和鐵釺一樣,都是用來串燒食物,兩者相比,鐵叉往往用來插燒體積較大的食物。

從這些精美的青銅烤爐和配備齊全的燒烤工具來看,南越王趙眜對燒烤可以說是情有獨鍾。南越王所在的南越國,地處於古代中國的南方,其位置就是現在的廣州。那麼,燒烤這種烹飪方法,是當時普遍流行的一種飲食方式,還是僅僅屬於南越王趙眜的個人偏愛呢?

據《史記》、《漢書》記載,西漢早期,中國嶺南地區有一個以「番禺」為都城的南越國。「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廣州。南越國的開國帝王趙佗,原本是河北正定人,歷史上正當劉邦和項羽楚漢相爭時,趙佗在嶺南地區割據稱王,於公元前203年建立了南越國。南越國當時佔據著五嶺以南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後來接受了漢高祖的領導,成為名義上漢朝的藩國。

南越國滅亡於公元前111年,共存世93年,歷五代國君。這三件青銅烤爐的主人,便是南越國的第二代國君趙眜。趙眜在位16年,從其陪葬器物的精美程度和數量來看,他生前的生活非常奢華。在這些出土器物中,出土了大量的炊煮器,其中有用於煲湯煮肉的鼎、用於蒸飯的甑、用於煎炸的青銅煎爐,以及用於燒烤的青銅烤爐等等。這些炊煮器均為實用器,各有各的用途,可以實現蒸、煮、煎、炸、烤等各種烹飪方法,製作出花樣繁多的各樣美食

據專家介紹,這三件青銅烤爐,可以完成烤、炮、炙三種烹飪方法。烤,是把一些體積較小的動物,去毛清洗乾淨後直接燒烤;炮,是把帶毛的小動物,掏空內臟,填以調料,外麵糊泥,再燒烤;炙,是把較大動物的肉切成小塊,用鐵釺串成肉串,放在火上炙烤,然後蘸鹽吃。

中國古人對於「炙」這種烹飪方式的喜愛,還可以通過「膾炙人口」這個成語體現出來。膾,是切細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這兩種食物味道鮮美,人人喜愛,便成為「膾炙人口」最早的含義。

烤、炮、炙,源於中國古代的這三種不同的烹飪方式,發展到今天,成為我們熟悉並喜愛的燒烤。今天,我們用於燒烤的食材非常豐富,那麼,古人的燒烤食材都有哪些呢?

在南越王墓主棺室的後面,有一個4平方米的後藏室。專家發現,這裡的地面上有很多散落的碎木炭和幾隻暗淡無光的耳螺殼。

經過仔細尋找,專家在很多陶罐裡,發現了大量動物的殘骸。經古生物學家分析,這些陶罐裡裝的灰白色的動物殘骸,多數為海鮮,主要有貝類,如耳螺殼;魚類,如大黃魚;龜鱉類、蝦類等14種海產品。除了這些,還有大量牛、羊、豬、雞、等禽畜類動物。

從地上散落的耳螺殼來分析,專家認為,這些動物隨同南越王入葬時,很多都是鮮活的,地面上這些耳螺,顯然是從陶罐裡爬出來以後慢慢死去的。

有趣的是,專家還在一些容器裡,發現了很多野味,如竹鼠和禾花雀。竹鼠的肉質鮮美,營養價值很高。據史書記載,早在漢代時,就已經成為帝王階層喜愛的珍饈野味。

在一個容器裡,專家還發現了200多隻禾花雀的殘骸。禾花雀不僅肉味鮮美細嫩,可以用來紅燒、燒烤和煲湯,還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能夠強精健體,是中國古人喜愛的野味之一。

專家在南越王墓發現的這些禾花雀,都已經洗淨脫毛,並且被剁去了頭腳,隨時可以用來或煮或炸或烤,烹飪出不同口味的佳餚。

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些食材,數量眾多,品類豐富,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無所不包。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地處南方的嶺南地區,有著更加豐富的食物資源,其飲食方式也不同於中國北方,顯得更加另類多樣。正如中國南宋人曾經驚嘆的那樣,中國古代嶺南人有著「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的飲食風俗。

這些品類豐富的嶺南食材,既可以用來蒸、煮、煎、炸各種美食,又可以用這三件精美實用的青銅烤爐,實現烤、炙、炮等烹飪方式,為南越王趙眜製作出各種令人驚嘆的美味珍饈。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