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晚清百姓為什麼不那麼愛國?

 2012-11-12 13: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4
    小字

從一些歷史文獻和老照片記錄下來的晚清局部寫照,就可以看出這個龐大的王朝,人民如何從「愛國」的「盛世」,如何走到「叛國」的「末世」的。

下面謹看美國《紐約時報》當時的一些零星記載——

●1858年10月23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組新聞專稿,其中說到了清朝的騎兵:「這些韃靼騎兵沒有弓箭,但每人肩上都背著一桿火槍。他們的火藥顯得很粗糙,在他們的彈夾裡除了子彈還有一些小小的鉛塊。每個人的長筒靴內都插著菸斗和扇子。」

●1860年12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新聞專稿,記述了外國記者在廣州看到的犯人行刑時的情景:「雪亮的鋼刀閃過之後,罪犯的頭會被劊子手踢到一個角落,而軀體被拋到另一個角落,鮮血同時從兩處噴出。我們到來時,已處決了二十名凶犯,他們的血在人們的腳下流淌,流成一片可淹至人腳踝深的血坑,血坑裡還混雜著死者的頭髮。據說一天處決三百人的情形多的是。」

●在1867年8月4日《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中,曾說到了清朝的教育:「教育在清國人中普及的程度至少與英國不相上下。那些生活在清國社會最底層的苦力,即被人們蔑稱為‘豬仔’的人,尚且能讀和寫。普通的民辦私塾遍及大清國的每個角落,雖然父母送子女到這些學堂就讀必須向它繳納一筆額外的費用。在大清國有些地方現在已經設有公學,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資助的,這些學堂對窮人免費。再就是,在每個城市都為富人的孩子們開辦有數不清的私立學堂。」

●在1868年《紐約時報》對中國政府流程的介紹中,幾乎找不到慈禧太后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有美國史學家認為:在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的聯合政權中,太后的作用是象徵性的。

●1871年12月24日,《紐約時報》發了一篇題為《廣州的一天》的新聞專稿,記錄了外國記者在大煙館的見聞:「十到十二個各種年齡的男人在噴雲吐霧……有個男人正枕著小木枕,四仰八叉地躺在一張光板床上。他茫然若失地盯著什麼,鴉片正把他帶向縹緲的遠界。旁邊有個男人,正用他最大的肺活量深吸著,一團團煙霧從他的鼻孔進進出出,他似乎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奇怪的夢中去了。」

●1875年7月6日,《紐約時報》在一則通訊中,說中國的教育是填鴨式的:「學堂是個非常嘈雜的地方,全體孩子都在同一時刻扯著他們最大的嗓門叫喊著。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把他們正朗讀著的課文背誦下來。當他們覺得自己能背下那些內容後就去找校長,然後背對著校長,表示他們無法看到校長手中的課本,並開始一字不差地複述他所學到的內容。這種教育方法是填鴨式的……而這種做法似乎貫穿於大清國整個的教育過程之中。」

●在1875年7月6日《紐約時報》的一則通訊中,撰文者將中國的知識份子比做女人的小腳:「在大清國,士,或稱知識份子,通常都非常仇恨外國人。他們反對電報、鐵路以及一切新鮮的東西。他們閱讀的經典著作是孔夫子時代創作的……如果有任何其他知識的小舟敢於向他們靠近的話,他們就會咆哮不止。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狹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清國婦女的小腳一樣被擠壓而萎縮。」

●1886年8月29日的《紐約時報》,摘登了香港《每日新聞》關於清朝皇帝選妃和侍寢的一些生活趣事:「皇子15歲時必須結婚。如果確定為皇儲,還要為他選太子妃。選立正式的太子妃前一年,宗人府要先為他選一位比他長一歲的宮女試用,教他學會怎樣做丈夫。清帝就寢時,床邊有八名宮女侍候,還有十六名從內務府傳來的侍女在旁協助。她們的職責是服侍主子,不能打噴嚏、咳嗽、唾吐和發出任何聲音。」「每年春節,皇帝陛下和皇后都要共同主持一場宮內大宴。皇后坐在皇帝陛下的左邊。這是一年中唯一一次全體妃嬪會聚的場合,皇帝能見到他所有的愛人,並對她們進行比較。」

●1892年2月4日,《紐約時報》登載了一篇題為《光緒皇帝學英語》的述評。文章說:「今年20歲的大清國皇帝陛下(在大清國,人民稱他為天子),目前正由兩個受過英美教育的北京國子監學生負責教授英語,而這件事是由光緒皇帝頒布詔書告知全國的。」「光緒皇帝屈尊學習外語,是因為他和他的政治顧問們都認為,死死保住三千年前就形成的‘老規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要應付當今列強,必須相應地改變國家制度。」「皇帝陛下週圍的一些大臣甚至希望,大清國未來應該在文明國家的行列中佔據一個適當的位置。」

●1911年12月6日,攝政王載灃辭職。當時《紐約時報》對此作了報導:「皇太后今天發布了一份宣布年幼的皇帝的父親載灃辭去攝政王一職的佈告,簽字者為內閣的成員。指出目前的政府不受人民歡迎,並且一個立憲的政府仍然沒有被建立起來。佈告中說攝政王覺得他的遺憾來得太晚了,他哭求辭去攝政王一職,同時也表達了他最真誠的放棄政治的願望。由於被誤導,他危害到了人民。因此他的辭職被接受。退休的攝政王每年將從皇室得到一筆總數為五萬兩(大約三萬美元)的補貼。」

……

以上這些是歷史文獻和一些老照片記錄下來的晚清局部寫照,一個曾有著大唐盛世,有著五千年豐富的物質與精神兼具的美好文明,在清末時,卻成了這個樣子,只能說當整個王朝都陷入腐敗氣息,生命財產都沒有保障時,人民除了選擇推翻這個政權外,另一個就是選擇顧好自己,不管是用鴉片來麻痺自己,還是成為麻木冷漠的中國式看客。因此,當百姓選擇用圍觀來迎接攻入城的八國聯軍時,就已注定清朝的滅亡。

晚清的所謂恥辱,讓今天的愛國人士痛不欲生。

然而事實上,當時身處晚清的百姓,可不像我們今天想像的那樣屈辱。事實上,晚清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魅力的時光之一。生活在晚清的人,當然有屈辱,如果沒有屈辱,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變革。但公平地說,晚清是中國歷史數千年未有至大變局,而在這個大變局中,至少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日子不是變得更難,反而是更有色彩,新思想,新技術,新時尚的傳入,反而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這個話題不是今天的主題。主題就說說晚清的百姓為什麼不愛國。

今天的人,說起那段歷史,彷彿中國人都痛不欲生,都突然從康乾盛世的神仙生活中掉到無比苦難的地獄了,中國人民也空前地愛國,空前地支持滿清政府對外作戰。事實並不是如此。別的不說,至少,在洋人與滿清作戰的時候,滿清的老百姓,對於統治他們的滿清,沒有表現出什麼熱情。老百姓只是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在看朝廷和外夷的戰爭。

說到鴉片戰爭,教科書中總是說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三元裡人民投入反抗侵略的戰爭。事實上,中國老百姓並沒有組織反抗。英軍登陸後,大多數時間內中國民眾主動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糧食,英軍艦隊在珠江中和清軍作戰時,當地民眾有如端午看賽龍舟時興高采烈在遠處觀戰。只是在三元裡,人們聽說英軍強姦當地女人之後,三元裡的百姓才投入戰鬥,但這與保衛滿清國家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時,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表演,當挂青龍黃旗的官船被擊沉清軍紛紛跳水,兩岸居民竟然發出像看馬戲看到精彩處的噓噓聲。

尤其當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火燒圓明園後,當地百姓,旗人等乘火打劫,皇家珍寶被洋人和當地百姓搶劫一空。百姓並沒有對於皇家的財產產生什麼愛戴之心,手下留情。對於洋人放火燒燬圓明園,老百姓也不會表現出什麼憤怒。在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爭奪江山的戰爭,什麼時候不是殺人放火的勾當,把被征服者的宮殿一把火燒掉就是勝利的最好證明,中國歷史就是在不斷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建宮殿,不斷地在戰火紛紛中燒宮殿的輪迴中循環的。

在洋人到來的時候,中國人或許並沒有完全忘記。與遠方入侵的英人法人相比,高高在上進行高壓統治的滿清統治者又何償有更大的合法性。所以,當鴉片戰爭打響的時候,老百姓冷漠地看滿清和洋人開戰,甚至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情看昔日不可一世的凶殘的滿清征服者壓迫者被更為厲害的洋人打的人仰馬翻。這或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呢。對於苦難深重的老百姓來說,既然被奴役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宿命,被洋人奴役,與被滿人奴役,有什麼不同呢?據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人看清軍失敗的笑話時,英軍統帥巴夏裡目擊此景,十分疑惑不解,問其買辦何以至此,買辦曰:「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國家不過是統治者的私產,是人家的國家,朝廷從來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待,這樣的國家,朝廷,官府,與老百姓何干呢?舉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最後一戰,即1842年發生在鎮江的「壬寅之役」時,清軍副都統海齡,在生死存亡關頭,不顧百姓死活,卻沉湎於聲色之好,納妾藏嬌,避居佛殿。不是有效組織抗敵,而是到處屠殺無辜人民,捉路人作漢奸。資料記載,他在城內抓了「居民百七十餘人,於小校場行刑,並及婦人孺子,呼冤之聲不絕,郡守惟流淚而已」,「百姓有違言,即是漢奸,吾兵足以殺之。」

試問,怎麼能夠讓老百姓效忠這樣的人所代表的國家和政府呢?!

一些人認為,早期的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社會尚未形成民族主義,因此,人們冷漠地看待國家和民族被外來洋人欺辱,並沒有什麼愛國情感驅使他們奮不顧身地抗擊洋人,事實上,就是在甲午戰爭的時候,中國民族主義已經勃興的時候,在滿清與洋人的戰爭中,中國人對滿清表現冷漠,甚至感情上偏向洋人,仍然是不可迴避的事實。

1894年輕取東北重鎮九連城,駐守此處的清軍聞風而逃,九連城當地居民簞食壺漿迎迎接日本軍隊,紛紛拿雞和豬獻給日軍,有人請求為日本軍隊效力。日本著名間諜學者、中國通宗方小太郎,擬制了一篇文采飛揚的告示《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說,「滿清氏原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當時豪傑武力不敵,吞恨抱憤以至今日,蓋所謂人眾勝天者矣。今也天定勝人之時且至焉。」號召中國人「絕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勢,唱義中原,糾合壯徒、革命軍,以逐滿清氏於境外,起真豪傑於草莽而以托大業,然後革稗政,除民害,去虛文而從孔孟政教之旨,務核實而復三代帝王之治。」

日本人當然是包藏禍心,入侵中國並不是為中國人的解放。可是,這樣的宣傳非常有效,不少百姓真的是打著旗子歡迎日本人的。老百姓是受了別有用心的日本鬼子的欺騙蠱惑,可是這也說明當初的滿清統治者是如何的不得人心。當統治者以國家為自傢俬產,當統治者是強加在百姓頭上的征服者壓迫者的時候,作為被奴役對象的老百姓肯定不會熱心替這樣的國家或政府賣命。

——這個邏輯是最簡單不過的。

總結如上三個因素:

1.謊言加暴力的奴才專制制度,優汰劣勝,使跳梁小丑大行其道成為必然,貪贓枉法之人被聚集在權力體制中,甚至成為核心和權貴。

2.作為一種穩定專制的權術,腐敗官員更是專制制度的基本要求,官員不貪反而自身難保。

3.因為奴才專制制度的律制原理,使得整個社會制度化地腐敗變成為生存的必需。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何專制權力掌控者,根本不會情願真正地建立完善反腐敗的權力監督機制,首先怕民眾的監督威脅到自身的統治;其次官員相互監督無非演變成官官相護。那麼所有的監督機制必然形同虛設,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也就勢所必然了。

這種奴才專制主義制度的制度性腐敗的生成和保持機制,在自由主義社會,都是不可能全面存在的,只可能在某些局部,因為人員,權力監督制度不完善的緣故而以暫時的狀態出現,個案的形式存在。因為新聞言論自由,法治秩序的正常運轉,此類事情一定會被高效發現,並得以及時地糾正或根治。這是因為自由民主社會的權力委託管理機制,基於信用和制度保障,而不需要依靠暴力加謊言。

歷史是值得借鑒的。

回想和臨國打戰,打贏的竟然自動讓出土地;國家鬧窮、鬧飢荒時,竟還充當散財童子,四處給別的國家錢;夢想成為軍事大國,為了研發製造殺傷力極強的武器,不顧百姓死活而投入大量資源;無休止的內鬥……

在一個專制恐怖的環境下,把人的心都逼成了更麻木冷漠。

再回想清朝最後的命運!……

(本文略有刪節)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