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目前的狀況,用官方語言來說就是進入了「深水區」,前方的「石頭」都埋在深水下的爛泥中,越來越難「摸」,且執政者因為囿於自身各種侷限,所以在淺水區「摸石頭」儼然已經上癮,陷入慣性循環,繼續到深水區「摸石頭」的動力和意志消退,不僅「過河」越來越難,使之幾乎成為一項奢侈的想像,而且由此導致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集聚到一個臨界點上,時刻存在誘發社會對立和衝突,繼而爆發為局部性或者全局性的社會動盪的危險。自身侷限對深化改革的制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與錯誤的歷史藕斷絲連,歷史包袱重,制約了改革的深化。歷史固然具有延續性,絕對地粗暴地割裂歷史,全盤否定歷史,一味地盲目地推崇和肯定當下,是不可取的,也是無益於繼往開來,拓展新局的,然而與歷史上所犯下的錯誤以及歷史上錯誤的思想觀念進行必要的切割,拋棄歷史錯誤的包袱,輕裝上陣,對於排除錯誤的思想觀念對社會現實的干擾,促進公民思想觀念領域的全面革新,形成有利於深化改革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加快建立新的國家法律制度、體制機制和社會體系,也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
沒有大破就沒有大立。對歷史上一切錯誤的觀念、制度、體制和政策,都應當本著實事求是、不迴避、不隱諱的態度,全面反思、檢討,進行思想上的驅魅,形成對制度、體制和政策進行革新的強烈意識,這是改革深入推進的前提條件,也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必由之路。
教條主義主導了國家發展理念,思想不夠解放,制約了改革的深化。思想解放,社會寬容,不僅是豐富一個國家精神文化資源的重要途徑和條件,而且是為改革創設寬鬆環境、促進國家全面發展的重要動力和觀念保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裡有利於大一統、一元化領導體制的運行,但在社會發展到比較多元和開放的高級階段,繼續維持單一的思想體系主導國家發展觀念,就會與社會現實產生巨大的鴻溝,併進而阻礙國家發展。
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不能在社會發展的同時,繼續因循守舊,企圖以一種思想體系包羅公民們的精神世界,即使這個思想體系不斷發生變化,也永遠不可能涵括人類思想的全部內容,或者替代別的思想體系。人們可以尊奉相同的價值觀和思想,但是選擇自由是其題中應有之義。沒有自由的選擇,即使某個思想體系再偉大、再豐富,也必將成為束縛國家發展的羈絆。
政黨對私利的追求與對國家利益、公民利益的承諾之間的失衡,制約了改革的深化。每個政黨都有自己的私利,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中國的執政黨也曾對外公開表態,予以承認。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一個重要的進步。真正的問題在於政黨對私利的追求無度,具有強烈的自我性、封閉性,超越了國家利益和公民利益,打破了相互間的平衡局面,以至對國家利益和公民利益形成損害。當這種時候,政黨對私利的追求,就再也不是促進改革的動力,而是阻礙改革的關鍵。
政黨不可能沒有私利,那種大公無私的政治組織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首先應當破除政黨應當無私為眾的錯誤認識。但這並不意味著政黨對自己的私慾、私利無所約束,將其置於國家利益和公民利益之上。換言之,衡量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必要道德和現實維度是,對私利儘可能地克制,並將其自覺地置於國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指導之下。
對特殊利益集團無力壓制,實質推進政治改革的決心不強,制約了改革的深化。國家發展面臨的一切困難、問題和矛盾,最終都取決於政治改革能否實現關鍵突破。政治改革何時、如何提上日程,又怎樣進行,決定了改革的深度、廣度和高度。但政治改革的進行,必須以對特殊利益集團的成功遏制和排除其干擾為前提條件。中國過去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在促進發展的同時也培育和縱容了一個新的特殊利益集團的形成,並使其廣泛地滲透到國家和社會的各個層面,掌握了經濟、政治、社會等各種資源和權力,直至可以呼風喚雨,左右時局。
改革的最大難處,就在於突破特殊利益集團的阻力,實施強有力的政治改革,對不適應現實的政治體系進行大手術,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和體制機制格局,建立新的以公民社會為基礎的廣泛實現公民權利的新政治體系。實現這一目標,是展現改革者誠意的關鍵步驟,也是攸關改革前途根本抉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