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泥」之誤
泥是生活中最常見之物,卻實實在在有誤解之嫌。翻開報刊和詞典,常見將「爛醉如泥」一詞解釋成一個人由於飲酒過量而醉得癱成一團泥的樣子——「爛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爛泥、稀泥」。這種望文生義其實是一種誤解:這裡的「泥」是指一種水蟲!
「爛醉如泥」一詞源於我國典籍中的「醉如泥」一詞。南朝宋人範曄所撰《後漢書·儒林傳·周澤傳》中載:「澤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臥疾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這段話是說,掌管宗廟禮儀的官員周澤,常常齋戒後睡在齋宮裡面。他的妻子來探望。周澤非但不感激,反而以觸犯禁令的名義,將妻子下獄。人們同情其遭遇,作詩曰:「周妻命不好,一年三百六十天,周澤有三百五十九天在齋戒,就有一天沒齋戒,但卻喝得爛醉如泥。」
遍覽古代詩文,「醉如泥」一詞頗多現身:元稹詩有「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之句,李白詩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之詞,杜甫詩中亦有「豈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飲醉如泥」之句。可見,「醉如泥」一詞在我國古代是婦孺皆知的。
既是民間尋常用詞,那麼「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事實》一書中,對「醉如泥」中的「泥」作如下考辨:「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明確指出,「泥」是一種特殊的蟲子,水生,離開水便呈泥狀,如醉酒一般。明人張岱在《夜航船·四靈部·蟲豸》中解釋得更為清楚:「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堆泥。故詩人譏周澤曰‘一日不齋醉如泥’。」宋人張邦基在《墨莊漫綠》、宋人洪邁在《對雨編》、明人陳繼儒在《群碎錄》、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等典籍中,都有類似的記載,就連清代的百科全書——《康熙字典》也做過這方面的記載。從這些典籍中得知,正是由於「泥」「失水則醉,如一堆泥」,跟有些人醉後的姿態很像,於是,人們就習慣用「醉如泥」一詞來形容一個人醉後的形態。其前加一個「爛」字,進一步突出了醉酒的程度之深。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