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如何為老百姓養老

 2013-02-22 15: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美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它為美國龐大的私人養老金提供組合投資與保值增值的平臺,反過來,龐大的私人養老金「入市」,也為美國資本市場提供長期資本的巨大支持。這種資本市場與養老金市場的強強聯手與良性互動,值得中國借鑒。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養老金儲備規模最大的國家,3億多人口,卻擁有20多萬億美元的養老金儲備,其中,私人養老金儲備超過18萬億美元。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正在走向老齡化社會的人口大國,13億人口卻只擁有2萬多億元人民幣的養老金儲備,其中,大部分屬於公共養老金儲備。由此可見,中美兩國養老金儲備在規模與結構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正視和反思。

「二戰」前養老金體系初建成

1875年,世界上第一個企業年金在美國誕生,這是人類首次以契約的方式在企業明確引入「退休年齡」及「退休養老金」等相關概念。而私人養老金的創立,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美國公共養老金制度的推出。大蕭條之後,公共養老金與私人養老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得益彰。

在美國,養老保障體系是市場自然演繹與政府激勵導向「雙重作用」的結果。在1935年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之前,私人養老金(企業年金)就在美國率先自發萌芽。1875年,世界上第一個企業年金在美國誕生,該年金規定:只要僱員為僱主工作滿一定年限、且達到僱主規定的「退休」年齡,就可以享受僱主發放的退休養老金。這是人類首次以契約的方式在企業明確引入「退休年齡」及「退休養老金」等相關概念,這也是企業自主提供的「私人養老金」首次進入人類養老保障的視野,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企業僱員的一種重要退休福利。

不過,從1875年至1935年的60年間,美國和加拿大總計僅設立過400多個企業年金,並主要分布在鐵路、銀行及公用事業公司。由於缺乏法治規範和政策導向,美國私人養老金一直處在盲目、自發、主觀、隨意的發展過程中,這些企業年金不僅給付門檻高,而且大多不可持續,有些則逐漸變得有名無實。與此同時,美國私人養老金的率先試水,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或加速了美國公共養老金制度的創立和推出。

就在私人養老金出現半個多世紀後,一場大蕭條(1929∼1933年)成為美國公共養老金制度創立的導火索。由股災伴生的大蕭條,使大批美國富人的財富一夜之間化為灰燼,有如人間蒸發。與此同時,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的普通美國人大量失業、流離失所,失業率超過25%,美國社會處在極度不安與恐懼之中。為順應社會改革的呼聲以及化解社會危機,1935年,美國頒布了《社會保障法》,美國公共養老金制度由此正式確立。我們據此可以斷定:一方面,私人養老金的示範效應,以及大蕭條的巨大衝擊,加速了公共養老金的建立;而另一方面,公共養老金的建立,實際上也是對私人養老金的正面肯定與鼓舞。自此,美國公共養老金與私人養老金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相得益彰。

但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剛剛從大蕭條中恢復元氣、走過來的美國人,雖然已構建了私人養老金與公共養老金的基本架構,但他們的養老金賬戶基本上沒有多少積累和儲備,國民養老保障基礎十分薄弱。

私人養老金第一次大跨越

美國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迫使政府實行「物價和工資穩定計畫」,然而,在工資管制或凍結的情況下,工會無法要求僱主漲工資,於是,提高福利(包括私人養老金)成為工會變相要求僱主漲工資的另一種選擇,私人養老金計畫由此被作為集體談判的一個焦點問題納入集體合同。

20世紀40年代,美國養老金市場實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跨越、大發展,其主要動力源大致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二戰」後美國聯邦政府推行公司所得稅高稅率,這在很大程度上慫恿或鼓勵僱主建立合格的私人養老金計畫,僱主通過向合格私人養老金計畫繳費,可以享受聯邦公司所得稅的「稅收扣減」,同時還可以為僱員提供補充養老金福利。

其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美國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迫使政府實行「物價和工資穩定計畫」。在工資管制或凍結的情況下,工會無法要求僱主漲工資,於是,提高福利(包括私人養老金)成為工會變相要求僱主漲工資的另一種選擇。

再次是一些工會領導人認為,單一的社會保障作為退休收入來源是嚴重不足的,因此,私人養老金應該成為公共養老金(社會保障)的重要補充。尤其是1948年全國勞工關係委員會(NLRB)裁定的一個案例,更是為私人養老金的發展奠定了根基。該案例裁定「僱主有法定責任將私人養老金條款納入集體談判之中」,並作為先例而產生法律效力。這直接推動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私人養老金新計畫的不斷建立和完善。

最後是大蕭條以來主流的社會、政治氛圍轉向,人們轉變了對私人養老金的輕視態度。在大蕭條中,美國人不僅失去了一生的儲蓄,而且真切感受了個體力量的渺小和無保障的恐慌,儘管美國人1935年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但公共養老金只是一個「地板」或底線保護,它還留下了一個很大的保障缺口,急需有僱主提供的私人養老金福利來抵補。

正是上述四個因素,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私人養老金市場的第一次大跨越、大發展。1950年美國私營部門參加私人養老金的工人數比10年前翻了一番,達到了980萬人;1960年,參加計畫的人數比1950年再翻一番,達到了1870萬人。

私人養老金第二次大跨越

《僱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標誌著美國私人養老金市場終於邁入了法治化的軌道,為美國私人養老金市場的第二次大跨越、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而私人養老金模板401K計畫更是流行全美、風行全球,它首開先河允許僱員稅前繳費,這極大地刺激了僱員主動參加私人養老金計畫的積極性。

經過戰後近20年的擴張與發展,美國私人養老金市場缺乏法治與監管機制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當時,許多私人養老金不僅投資自己公司股票,而且也投資其他公司股票。但法律明確規定,保險公司不得將其託管的私人養老金投資於股票,因此,許多私人養老金自己直接投資股票。儘管聯邦政府對私人養老金託管機構作出了信息披露的要求,以防止欺詐和管理混亂,但最終還是導致了「斯圖特貝克(Studebaker)事件」的總爆發——1963年,美國一家汽車製造廠斯圖特貝克突然倒閉,直接造成7000多名僱員失業,並導致該廠11000多名工人退休金計畫的終止,主要原因是公司繳費不足。

正是私人養老金管理存在的巨大隱患和漏洞,迫使美國政府痛下決心,於1974年推出了首部私人養老金「大法」,這就是《僱員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該法對私人養老金運行的各個環節都作出了嚴格而具體的規定,標誌著美國私人養老金市場終於邁入了法治化的軌道,為美國私人養老金市場的第二次大跨越、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1978年,美國稅法修訂,首推401K計畫,創設了簡化的僱員養老金(SEP)計畫,並再次為IRA鬆綁、擴面。此次稅法修訂的最大貢獻,就是創設了後來流行全美、風行全球的私人養老金模板——401K計畫。由於401K計畫首次允許僱員稅前繳費,極大地刺激了僱員主動參加私人養老金計畫的積極性。

不過,由於401K實施細則遲至1981年11月10日才發布,因此,直至1978年稅法修訂3年後,401K計畫才開始付諸實施。不過,其起步發展就十分迅猛,1年後,截至1983年初,幾乎一半的大公司已開始提供或正在準備提供401K計畫。1984年稅改法案規定,401K計畫必須接受「非歧視檢測」,以防止高收入僱員與低收入僱員之間福利差異過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推進了401K的普及與發展。

為了便於小企業也能夠創設401K計畫,1996年《小企業就業保護法》專門針對僱員不足100人的小企業新推出了SIMPLE 401K計畫,這使得401K計畫在眾多小企業中迅速普及。如果說,80年代主要是大企業普及401K計畫,那麼,90年代則主要是小企業普及401K計畫。

在401K計畫發展的主導下,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美國私人養老金出現了兩大發展趨勢:一是待遇確定型計畫(DB)向繳費確定型計畫(DC)轉化;二是DC計畫向401K計畫轉化。

經驗借鑒:「三條腿的板凳」

美國養老金保障體系被形象地稱為「三條腿的板凳」,所謂「三條腿」,第一條腿是由政府主辦的社會保障(公共養老金),第二條腿是由僱主主辦的補充養老(私人養老金),第三條腿則是由家庭或個人依法設立的個人退休賬戶,以及個人購買的商業人壽保險、個人儲蓄與投資等。

1949年,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精算師霍豪斯(Reinhard A. Hohaus)在一次社會保障論壇上,首次將美國養老金保障體系形象地稱為「三條腿的板凳」,這是美國養老保障體系架構目標的首次清晰表述,使得美國成為第一個提出構建多層次(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主張和構想的國家。

這裡所說的「三條腿的板凳」,如今已變成了美國社會的現實。所謂「三條腿」,第一條腿是由政府主辦的社會保障(公共養老金),這是美國人養老保障的精神支柱或底線保障;第二條腿是由僱主主辦的補充養老(私人養老金),這是美國人養老保障的重要載體;第三條腿則是由家庭或個人依法設立的個人退休賬戶(IRA),以及個人購買的商業人壽保險、個人儲蓄與投資等,這是對第一、二條腿的重要補充。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美國社會保障實行的是「現收現付」制,因此,它並不需要保有大規模的公共養老金儲備,同時,為防止公共養老金「入市」影響市場自由競爭,美國社會保障基金自創立以來一直不允許「入市」,只允許購買由財政部內部發行的特別國債。

與此相反,美國的私人養老金不僅規模龐大,而且還能直接入市。美國養老金儲備的主體不是公共養老金,而是龐大的私人養老金。目前,美國私人、養老金總儲備超過了18萬億美元,其規模不僅超過了美國國內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更超過了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 。

當然,中國還只是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也才10多年,企業年金建立也不過10年。因此,中國目前的養老金總儲備規模仍很小,大體只相當於美國的1/50。相比之下,中國私人養老金(企業年金)發展嚴重滯後,其儲備規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是中國養老金市場發展的最大制約和短板,相反,這正好是美國養老金市場的最大優勢和強項。為此,我們不妨借鑒美國私人養老金髮展的成功經驗,全力推進中國私人養老金市場的大發展。

歸納起來,美國私人養老金市場的大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美國工會力量強大,它不僅能夠代表僱員利益與僱主進行公正博弈,而且還能迫使僱主在提高僱員福利安排上更加自覺、主動。但在中國,工會還遠不能真正代表勞工利益與僱主展開公正博弈,而且也無法對僱主行為產生任何威懾力。

第二,美國養老保障體系始終強調「三條腿走路」,但在中國,城市人養老保障主要靠社保,而農村人養老保障則主要靠自己或是「養兒防老」。

第三,美國的各類私人養老金幾乎覆蓋了美國國內所有僱員,包括企業職工、行政事業單位職工、自雇者以及無工作的成年人。在中國,私人養老金就是企業年金,因此,它僅僅只覆蓋少數企業職工,而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則根本就沒有私人養老金之說。

第四,制度創新是美國私人養老金市場不斷壯大並持續發展的動力。不同類型的私人養老金計畫,分別適應不同的僱主及僱員,這為私人養老金計畫的擴面與普及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證。但在中國,企業年金管理辦法仍很簡陋而粗糙,無法適應現實需要。

第五,稅制優惠、政策導向。1978年美國稅法改革後,美國私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又同時賦予了僱員繳費,這極大地調動了僱主設立私人養老金計畫,以及僱員參加私人養老金計畫的積極性。但在中國,目前企業年金只對僱主繳費有稅收優惠,而對僱員繳費則不能採取延遲稅收的優惠政策,這不利於僱員督促僱主建立企業年金計畫。

第六,美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它為美國龐大的私人養老金提供了組合投資與保值增值的平臺,反過來,龐大的私人養老金「入市」,也為美國資本市場提供了長期資本的巨大支持。這正是美國資本市場與美國養老金市場的強強聯手與良性互動。

在中國,養老金總儲備規模還很弱小,它與資本市場規模無法匹配,即便這些養老金全部入市,也對資本市場產生不了多大影響。建議中國版401K首先改版與擴面,同時順勢充分利用中國新興資本市場發展的優勢,還原私人養老金的投資本性,讓中國版401K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裡更加寬鬆地組合投資,這既有利於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快速擴張,同時又有利於私人養老金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實現保值增值的目標。

来源:華聲在線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