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開車族吃藥有講究

 2013-03-23 13:4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人們對「酒駕」一詞已不陌生,然而「藥駕」你是否聽說過呢?臨床上,有不少藥物由於含有抑制中樞神經的成分,人在服用後會產生嗜睡、頭暈、睏倦、疲勞、反應遲鈍等不良反應,將嚴重影響駕駛人的行車安全。從藥理學角度看,這些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程度超過酒精。一些中藥乃至保健品服用後也可能影響到駕駛安全

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藥劑科主任鐘偉湘介紹,抗組胺藥、抗抑鬱藥、鎮靜催眠藥、解熱鎮痛藥、抗高血壓藥、抗心絞痛類藥、降糖藥等幾大類藥物會對駕駛產生影響,服藥期間,應慎駕或不駕車輛。 

抗組胺類藥物可引起嗜睡、睏倦

抗組胺藥是用來抗過敏的,而感冒初期的主要症狀就是變態反應(即過敏),感冒病毒刺激機體釋放出組(織)胺,造成流涕、咳嗽、痰多等症狀。在抗過敏藥物中,抗組胺藥大多具有中樞抑制和抗膽鹼作用,可引起嗜睡、睏倦、視力模糊、頭痛等副作用。在抗感冒藥物中應用最多且起效較快的扑爾敏,可減輕感冒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其主要不良反應有嗜睡、睏倦、視力模糊、頭痛等,會影響駕駛。抗過敏藥物除扑爾敏外,還有息斯敏、苯海拉明(苯那君、可他敏)。這些抑制中樞神經的藥物也可引起嗜睡等反應。抗感冒復方製劑中常加入扑爾敏成分,服藥期間,應慎駕或不駕車輛。

鎮靜催眠、抗焦慮藥短時間內仍可殘留睡意

鎮靜催眠藥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廣泛的抑製作用,小劑量即可產生睏倦、嗜睡和視力模糊等不良反應;中等劑量的鎮靜催眠藥可產生近似於生理性的睡眠狀態。傳統的鎮靜催眠藥物有安定、氯硝安定、阿普唑侖、艾司唑侖等苯二氮卓類藥物,該類藥物也常用於抗焦慮。其他類型的傳統鎮靜催眠藥有巴比妥類和水合氯醛等,這三類藥物服用後都禁止駕車。

新型抗抑鬱藥有頭暈、疲勞等副作用

鐘偉湘介紹,目前,抗抑鬱藥的使用呈快速增加之勢。該類藥物大多數通過影響中樞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發揮作用,容易出現睏倦、疲勞、頭痛等不良反應,不同結構類型的藥物又有各自的不良反應特點。如三環類中的丙咪嗪,服用後可出現口乾、心動過速、出汗、視力模糊、眩暈和震顫等症狀;新型抗抑鬱藥捨曲林的不良反應雖然低於三環類藥物,但服用後仍然不應駕駛車輛。

降壓藥服藥初期易出現眩暈

降壓藥如普萘洛爾(心得安)會引起乏力、嗜睡、低血壓、心動過緩和暈厥症狀;利血平會引起乏力、嗜睡、心率減慢和抑鬱傾向;硝苯地平引起的頭痛、眩暈、心悸和低血壓反應,都會影響到駕駛安全。新型降壓藥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改善,實現了24小時持續平穩降壓,顯著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血壓人群合理使用新型降壓藥物有利於駕駛安全。但在服用降壓藥物的初期,機體處於適應調節階段,較易出現不良反應症狀,應慎重駕車。在使用哌唑嗪、特拉唑嗪初期,尤其要注意防範可能出現的體位性低血壓症狀。體位性低血壓可致昏迷,嚴重威脅駕車安全。

降糖藥可引發低血糖導致頭暈

低血糖的症狀包括:焦慮、頭暈、出汗、震顫、飢餓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降糖藥選用或服用不當,糖尿病患者在駕駛過程中會出現藥物性低血糖反應。各類降糖藥物都具有引起低血糖反應的可能,但以胰島素和磺酰脲類多見。糖尿病患者服降糖藥其間最好不要開車,必須開車的要在醫生指導下採用降糖作用平穩、不易出現低血糖反應的藥物。

解熱鎮痛藥副作用多,不可輕視

對於頭痛、發燒、關節或肌肉酸痛,解熱鎮痛藥是最好的幫手,但服用後20%∼50%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副作用,如頭暈、焦慮及失眠的症狀,嚴重者可出現精神行為障礙或抽搐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服藥期間應慎駕或不駕車輛。

開車族吃藥有講究

1、專職司機看病時,主動表明身份:「我是司機」,以提示醫生盡量避免使用會對駕駛產生不良影響的藥物。

2、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瞭解「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用量、禁忌證」等,看看是否有「服藥期間不得駕駛機、車、船」的提示。

3、對已知有不良反應但不得不吃的藥,宜等藥效消除得差不多後,再開車上路。

 

来源:新浪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