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黑金風暴捲走5大佬 更多「大魚」在後面

席捲固定收益市場的債市黑金風暴不斷升級,繼中信證券、萬家基金和齊魯銀行之後,工商銀行、西南證券等機構的相關人士也很快捲入這場由中紀委牽頭的大案之中,一週之內有五人相繼被曝落網,而這可能僅僅只是個開始。種種跡象表明,更多的落網「大魚」還在後面,這場震驚金融市場的掃黑風暴還將持續升級。

上週五被曝落網的兩人分別是西南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薛晨和前工商銀行員工馬喜德,加上前面已經被證實落網的萬家基金鄒昱、中信證券楊輝和齊魯銀行徐大祝,目前已經有五人在一週之內被連續曝出遭到有關部門的調查。

薛晨落網原因是被曝出涉及持有債券「丙類賬戶」,市場消息稱,其所控制的「丙類賬戶」中不明收益達到了7000萬元。對此,西南證券相關人士也回應,該人士稱,「實際上,薛晨在去年年底已經離職,並且離職的相關文件是用快遞所寄出,離職後再也無法聯繫到薛晨,對於此事也覺得奇怪」。不過該人士卻否認了薛晨的案發時間是在西南證券任職期間。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在西南證券固定收益部任職前,薛晨曾是國海證券的固定收益部北京分部高級經理。不過國海證券相關人員也稱,「從以往的交易記錄上,薛晨沒有違規行為。加上‘丙類賬戶’牟利模式的隱蔽性非常高,而且個人牟利的同時並未給證券公司帶來損失,因此很難察覺」。

據悉,目前銀行間市場的投資者賬戶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其中,甲類為商業銀行,乙類一般為信用社、基金、保險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丙類大多為非金融機構法人,其中不乏由投資經理實際控制為自己牟利的「傀儡」賬戶。

就在薛晨被傳出落網消息的同一天,前工商銀行員工馬喜德也因多年前債券交易違規被查被市場「挖出」。當日有地方媒體稱,在2008年3-12月期間,馬喜德和其同夥蔡國輝等人互相配合,多次利用銀行、任職公司的35億元資金購買債券,然後再安排摩根公司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獲利4900萬元,不過馬喜德在案發時便主動自首,並退還了2000多萬元的獲利,後被取保候審。

至今,這場債市黑金風暴已經捲入了眾多類型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券商和基金公司等。不過據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實際上和以上人員一起被調查的還涉及一些機構人士,相關基金公司和信託公司人士或也牽涉其中。

據北京商報記者瞭解,打擊市場交易違規,此前大多數監管都是針對股票市場老鼠倉,債券市場的監管幾乎為零。不過去年一年因債券市場的小牛市,不少機構的固定收益規模都出現激增,而相關的債券交易違規也在增加。對此,一位基金分析師稱,此次債券掃黑的行為無疑是等於殺雞嚇猴,此種做法對債券交易市場將起到良好的作用。

北京商報記者還瞭解到,以上事件被曝出之後,不少基金公司已經暫停交易,開始對公司內部的相關交易進行自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