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文章分析了中國吉利集團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製造商兩年多之後仍面臨的企業文化差異挑戰。吉利創辦人李書福最近接受瑞典電視臺採訪時說,沃爾沃車的內部設計「斯堪的納維亞感覺太濃」,《金融時報》記者就此探討中國和瑞典這兩家企業聯姻後的文化融合情況。文章說,沃爾沃的員工聲稱李書福的這句話被斷章取義了,但吉利集團方面則毫不含糊地表示,不管李書福原話如何措辭,他的意見很明確,即沃爾沃不光是品牌「太瑞典」,公司目前的管理層也一樣。文章說,沃爾沃的一名高級員工解釋說,李書福不說瑞典語和英語,而沃爾沃的管理層不懂中文,這就「容易產生文化誤解」。《金融時報》記者指出,這種「誤解」如果造成沃爾沃在中國生產的計畫被延誤,其影響就不只限於企業文化範疇了。
實際上,吉利-沃爾沃如何應對、處理和管理內部文化衝突,很可能是在為中國汽車產業和中國資本的海外並購辟路。文章引分析人士觀點說,吉利收購沃爾沃被看作是中國汽車製造業和中國品牌整體的全球化努力的一次測試。分析人士指出,吉利需要保證這一收購行動成功,因為牽涉到集團的財務平衡;沃爾沃也需要保證這一聯姻持續,因為事關這個世界品牌的存亡。跟其他許多中國企業的海外收購項目一樣,中方需要探索如何真正實現買來的這些外國品牌的價值。雖然沃爾沃高層人士稱「文化衝突」屬於媒體的想像,日常運作中其實雙方有很多交流,而且吉利和沃爾沃不是合資企業,都屬於同一個老闆,但也承認李書福確實在敦促瑞典方面「加速」,而沃爾沃的傳統並不以速度見長。文章還引述另一位沃爾沃高級員工說,雖然與吉利聯姻後沃爾沃的盈利表現大為改善,但公司管理層對中國確實知之甚少。
文章說,今年晚些時候沃爾沃車廠開始在中國生產後,對中國的瞭解和知識會逐漸增多,而這無疑將有助於沃爾沃實現在中國銷售持續增長的目標。不過,文章也引述汽車業分析人士說,李書福希望沃爾沃的「瑞典色彩」淡化的理念可能是正確的,因為「瑞典味」不那麼重的沃爾沃車在中國可能更暢銷,正如其他世界頂級品牌在中國都有「高度地方化」的版本。地方化涉及到細節,比如沃爾沃的家鄉冬季漫長而黑暗,人們喜歡車裡色調明亮,而在中國黑色的車內裝潢被認為是豪華的體現。文章說,也許李書福的「感覺」是對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