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入行十八年 中國經濟到最困難時

 2013-06-08 10: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國第一季經濟表現欠佳,專家亦紛紛下調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預測,外資大行及評級機構亦接二連三發表報告,看空內地經濟前景。betway体育手机网 公布中國5月匯豐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初值只有49.6,創7個月最低水平,反映製造業已陷入收縮。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出席臺灣「亞洲高峰經濟論壇」時直言「中國經濟已陷泥沼」,稱這是他入行18年來,中國經濟最困難、最不穩定的時期,當權者若再不正視風險,估計兩三年後,中國隨時爆發如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大危機。

演講摘要: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受到臺灣財經雜誌邀請到臺北演講。外界不看好中國經濟復甦的能力,這位來自外資投行的中國經濟專家,也不例外。陶冬在台上一開口便語出驚人,「中國經濟現正面臨我加入投資銀行、研究中國經濟18年以來,最困難、最不確定的時期。」

他認為中國正值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階段,危機處處,如果中國能率先由世界工廠轉型為提供服務業的國家,未來將可成為領導世界經濟的龍頭;相反,如果中國沒有有效監管金融風險,未來幾年便有機會引發類似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危機一:理財信託產品 金融計時炸彈

陶冬曾撰文指,近年內地銀行的理財產品出現「爆炸性增長」,債權產品的設計、銷售、風險控制等範疇有失控趨勢,而且這些產品透明度低、結構複雜,又繞過監管機構,成為內地金融市場的計時炸彈。

這次陶冬更分享一次購買內地銀行理財產品的親身經驗:年初時有位朋友跟他說,銀行不斷推銷一款理財產品,說該產品會擔保7.5%回報,陶冬直言,這世界根本沒有這麼好的事情,於是親身到內地向銀行查詢該理財產品的內容,「銀行的銷售員非常熱情,說這個產品非常好,你一定要買,我問他這個回報7.5%的產品,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資產那麼好呢?他說,‘不知道,但就是好產品,我們大銀行就是不會騙你的錢!’」

一再追問下,職員把銀行產品設計部門的電話號碼給陶冬,他於是向部門部長追問,對方表示不清楚,於是又再給另一個負責設計產品的同事電話號碼給陶冬,幾經波折,終於他在一位「小夥子」身上才找到答案。

高風險產品變擔保產品

原來這理財產品是由8個包括向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等借錢的信貸產品、以及4個企業債券組成,名副其實是結構性產品,「對我來說,這恰恰就是一個高風險資產,被他們揉一揉之後就不見了風險兩字,最後還貼上一個卷標——‘擔保產品’。」

陶冬指出,內地金融體制內的銀行貸款額,在2008年之後已處於穩定水平,「而真正拉動經濟、提供信貸的,其實是‘全社會貸款’,也就是經濟學說的‘影子銀行’(Shadow Banking)。」銀行近年通過如信託基金、理財產品等方式進行的貸款業務,規模愈來愈大,這類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外(Off-Balance-Sheet)交易的融資產品,雖然增加市場資金流動性,穩住內地經濟增長,但因規模急增,令人擔憂為金融體系埋下危機。

信託基金規模過度擴張

「去年內地最火紅的就是信託基金,紅到甚麼程度呢?」陶冬聽說在上海一家信託基金,因為賺太多錢,連一位倒茶阿嬸的花紅也高達100萬元(人民幣,下同),「花紅這麼高,你就知道Something Wrong。」他說,這家信託基金一項放貸予海南島地方政府的項目,投資了風力發電,由海口到三亞之間高速公路的電燈柱上,都安裝小風車的發電裝置,「不過後來才發現除了幾次颱風之外,那里根本沒有風!你說這樣的投資怎能夠賺錢?」

陶冬指,2012年內地信託基金積極擴張,其中70%就是投資到像海南島地方政府的基礎建設之上,他憂慮到2014年至2015年,當這批基金步入到期還款高峰期時,大量信託基金會還不起錢,引發金融災難。

希望中央有先見之明及早救火

他指,現時中國信託基金總額達到7.5萬億元,總值甚至已超過保險業總額;其他貸款產品亦急速增長,如財富管理的理財產品市場已達7.6萬億元,新興的券商理財市場亦有1.9萬億元,每日更以100億元在增加,「現時內地整個影子銀行總額為24萬億元,即是等於中國GDP的44%,佔去年整體新增貸款一半。」

他估計,一旦社會出現通脹、人行加息之後,便會陸續發生債務違約事件,最快可能今年底前出現,而2015年至2017年之間,更有機會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到時不但影子銀行,連正規銀行、地方債及房地產將會連環爆煲,「現時內地整個影子銀行總額約等於中國GDP的44%,但中央政府還有相當多錢,大概等於GDP的73%,這意味著中央還有能力救一次金融危機,而關鍵是在甚麼時候救。早一點救,傷害程度會低一點;如果有危機出現才救,這問題就會變得相當大。」

危機二:「穿高跟鞋」的經濟強國

想掌握經濟前景去向,自然要瞭解經濟週期變化的拐點,市場上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即將進入新週期,但陶冬看來,中國其實進入一個「偽週期」,只算是上一個週期的延續。

內地4月經濟數據出現改善,海關總署公布4月出口增長達14.7%,超乎市場預期,驟看以為有新氣象,但陶冬大膽指出,內地出口數字有造假之嫌。

陶冬留意到出口數字中最強勁的升幅,其實來自香港的大幅增長,3月由內地出口香港的總值為483.7億美元,但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卻顯示,由中國入口的產品總值只有204.5億美元,兩者相差逾1倍,達279.2億美元。

兩地數據 差距逾倍

內地與香港公布的出口及入口數據向來存在差異,內地海關總署曾解釋,這是因兩地統計口徑不同。不過,翻查2005年至2012年兩地政府公布的數據,兩者差異幅度僅約10%左右,但至今年首三個月,差距竟突然以數倍放大,內地公布數字為香港的一倍(見表一),故被指存在嚴重水份。有分析指,不少內地企業虛報出口,早前商務部發言人亦承認,官方數據「有一些異常因素」;有內地媒體估算,今年首季虛假貿易總額達347億美元。

「如果你看第一季GDP,幾乎所有(範疇)都在往下走,或是持平,之所以增長還有7.5%至8%,其實是政府在傳統GDP上,再加上地方政府投資。」他指GDP靠地方投資谷大增長,但實體經濟其實一般,他形容中國目前經濟,就像一個男人穿上高跟鞋一樣,「看上去高了8%而已,實際上是沒有改變。」

第一季上游企業「慘烈」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往下走,而今年第一季上游企業,陶冬更用「慘烈」來形 容,「去年底上游企業以為經濟開始復甦,每家工廠都加大生產量,但現在大家都知道錯了,立刻停止生產,造成很多機器閑置無用,產品大量積存。」他認為,中 國經濟正面臨民間投資消失的問題,民間投資所擅長的製造業,已經變得無利可圖,工資暴漲、產能過剩,使得民營企業不再願意投資。

最近公布中國5月匯豐製造業PMI初值為49.6,創7個月最低水平,亦是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50的分水嶺,反映5月製造業7個月以來首次陷入收縮,而PMI新定單預覽值亦只有49.%,創8個月最低水平。

危機三:通脹惡化 內房泡沫

中國公布4月通脹2.4%,尚算溫和,但令陶冬非常擔心的,正是通脹問題。陶冬認為,近期內地發生H7N9疫情,以致通脹才稍稍緩和,但當市民對吃豬肉、雞肉的信心慢慢回來,到時食品的價格便會升,通脹亦會進一步惡化。

「今天農民在拚命殺豬、殺雞,假如到夏天這些病都不見了,飲食開始恢復,大家就會發現豬不夠吃了。」他說,雞可以在3個月至4個月內養出來,但豬至少需要16個月, 「現在連母豬都殺掉,農民就要先養大母豬才行,整個養豬週期就拉長至兩年多。」他續指,短期來說,內地將出現「豬肉荒」,「內地豬價必然會暴漲,年底 CPI(居民消費物價指數)起碼會因而達到4%,明年更會由4%登上5%,到時候中國人民銀行就不得不加息了。」

未來一年樓價易升難跌

除了豬價,樓價亦進一步推高通脹。陶冬認為加息不但不會影響內房表現,在未來一年房價更只會「易升難跌」。

他憶述早前在澳門跟一班內地地產開發商作演講,發現幾乎所有高層,都興高采烈地商討拿甚麼地來發展、如何合作等等,顯示出他們對市場前景的信心,「內地房地產經濟最弱一環就是開發商的現金流,現在她們的現金流明顯比上一年改善,如果最弱的一環獲強化之後,整個行業也會變強。」

雖然年初國務院推出「國五條」,以加強調控房地產市場,陶冬認為這只是前朝政府溫家寶的政策,對未來樓市沒有太大影響。「對於‘國五條’千萬不要害怕,這是前總理溫家寶謝幕之作,並不是新總理李克強開幕之作,自新政府上任以來,國務院開了5次會議,但‘房地產’這3個字連提也沒有提過。」

總理李克強對樓市的干預不及前朝,陶冬相信新政府在未來12至個月18個月,只會作口頭上干預,市場或會有短暫波動,但整體來說,房價仍然會繼續上升。

前景未明內需可撐經濟

他預計,在中國超高儲蓄率(中國2011年為51.8%,全球平均只有19.7%)的情況之下,買房子依然是人民最穩妥的儲蓄方法,因此這筆民間資金會繼續推動房價上升。

最後,陶冬不忘提醒投資者,內房市場始終有風險,「內地房地產是有泡沫的,早晚會破滅,而這個破滅會緊緊的跟內地影子銀行連在一起。」

雖然陶冬認為中國經濟充滿危機,前景並不明朗,但唯一令人安慰的,是內需仍可撐住經濟。陶冬指,中央高層力推「反腐敗、反浪費」後,高端消費雖有明顯下降趨勢,卻影響不了整體內需表現,「你在任何城市現在都會發現VIP房間,空空如也,給老總買車子、珠寶的情況也不見了,但是由於民間一般消費下跌速度較慢,相信經濟增長仍可穩定在6%至7%。」

出路篇 打破國企壟斷 教育醫療現商機

目前中央運用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擴張救市,陶冬認為,雖可穩定一時的經濟增長,但無法拉出持續上升的動力,因為「結構性因素造成的經濟衰弱,必須靠結構上改變來解決問題」。

「自從鄧小平開放改革後,內地經濟每10年就陷入泥沼一次。」陶冬以中國經濟史分析:八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後,中國靠改革農村體制突破,提高生產力;九十年代初,經濟再次陷入泥沼,靠的是鄧小平推出經濟特區,也是體制上的突破,將經濟重納增長軌道;至本世紀初,中國再度陷入泥沼,而這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一樣是因體制上的突破帶動生產力。

故陶冬推斷,今天中國最迫切就是要體制上的突破,要打破體制,就須開放服務業給民間投資,「因現時在國企壟斷下,服務業效率太低。」

戶籍改革推動經濟突破

他批評現在內地服務業之差,不止只是「技術上的差」,而且是「道德上的差」,「你試想想,你去內地千萬不要病,要是生病就麻煩,無病都看出一些病出來,未死都被嚇死啦!有病就跟你亂治,內地醫療業在我看來已經破產了。」他認為除了醫療,教育和文化產業等都是大有前途的服務行業。

但要發展服務業,陶冬認為戶籍改革是重要一步,「開放城市戶籍給農民,讓農民享受城市居民所有的醫療衛生、教育及退休基金等服務,拉動農村人口的消費。」

「要推動戶籍改革關鍵是資金,為農民開戶籍,開始最少要5,000億元,幾年之後是7萬億元到13萬億元,這些錢誰來出?最終我知道就是(要)由國營企業,他們需要把分紅比例提上去,但這又牽涉到利益。」

陶冬相信戶籍改革、放棄獨生子女政策都是突破體制的方法,其中又以開放民營投資服務業為重中之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福布斯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