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卓然不群的徽墨 透露出的審美意趣(圖)

 2013-08-03 15: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8月03日訊】友人贈我一錠徽墨。  

漆黑如鏡的色彩中有閃爍著微紫的光芒,墨味中帶著清淡的香氣,墨身上以金粉和彩繪藻飾出了《紅樓夢》中湘雲臥眠的場景,衣履的紋飾褶皺、纖細的髮絲和凋盡的落花皆能做到形神兼備而尺水興波。裝在絲質黃地的錦盒之中,儼然便是精美絕倫的工藝品。輕輕摩挲墨身,指尖留下的觸感溫潤如玉、柔滑如絲,絕無半分粗糲,顯是墨中的上品。友人的家鄉在安徽績溪,這錠徽墨已在友人的家中珍藏了三十多年,不僅是質量上乘的好墨,更是難得一見的老墨了。徽墨的世界,雖是永恆的黑,卻能黑得深厚黑得雋永。徽墨需要歷經時間的磨折才能漸漸退去墨中的膠質,這時,寫出的字詞章句才能顯現出溫潤的純黑,筆下的山水才能呈現出濃淡皆宜、層次分明的美感,下筆膏而不枯、潤而不澀,達到技與藝的完美統一。而這種美也就同時被賦予了亙古不變的永恆魅力,即使跨越千年,仍舊能歷久彌新。 

                  

文房四寶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唇齒相依,文房四寶也在前人對文明的孜孜以求中達到了工藝的極致。其中,廣東的端硯、宣州的宣筆、涇州的宣紙以上乘的工藝與優良的品質而成為無可替代的魁首,而要論起墨,則要首推安徽績溪縣出產的徽墨了。徽墨是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甚為倚重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可見墨質的優劣對於書畫的藝術表現甚至保存效果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績溪出產的徽墨以「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特質名動天下,遂有「天下墨業在績溪」之說。  

文房四寶之中,筆、墨、紙的工藝之最皆出於安徽絕非偶然,這與安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有關,也絕離不開深厚的文化沉澱。徽墨是安徽的記憶,沿著古徽州的一脈,可以揣想出一段久遠的歷史。三進三出的徽州古院落、巍峨挺立的漢白玉牌坊、清香四溢的黃山毛峰、聲名顯赫的紅頂商人,古老而深邃的徽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靜靜地窺視。  

徽墨是墨中精華。墨的起源與筆、硯相近,要追溯到人類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的人類,隨手撿起裸露在地面上的灰炭在崖洞的石壁上繪製壁畫,無意間創造了最初的墨。徽墨當屬人類智慧在墨上的凝結。而人工制墨的歷史則要晚上許多,大約是在周宣王時期。《述古書法纂》記載道:「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這個時期的墨,是用手工捏制而成,色澤更為黝黑,書寫更為流暢,很快便取代了天然的灰炭。在中華文化的嬗變發展中,書寫工具也不斷地進行著變革。漢代以後,人們開始取松煙、漆煙和桐煙作為原料,經過煉煙、入膠、和劑、蒸杵、成型等工序製成墨錠,從而形成了今日所能見到的能夠用以研磨的墨。

墨發展成型之後,人們便不再只是滿足於它本身的作用了,而是竭盡繁縟之能事地將墨變為書桌上的工藝品。比如在墨中加入冰片使其滑潤,摻入麝香以掩其異味,添加珍珠粉以增加光澤,更有甚者以純金銀粉繪製墨身的紋飾,一時間徽墨身價百倍,成為「千金不換」的文苑珍品。而墨上的紋飾,也浸透了工匠的心血。從團龍秀鳳,到青松立鶴,從黃山險壑到西湖美景,皆是彫刻精美,纖毫畢現,可謂是方寸之間的版畫。

五千年的文明積澱,中國人衍生出了最閑適富余的審美意趣。彫花的窗欞、灑金的紙箋、鏤金錯玉的釵環裝飾、精緻雅麗的徽墨,這些凝固在細節處的精美輕易尋不著,但若認真地探尋起來,便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了。上品的徽墨有著「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郁,奉肌膩理」的特點,與端硯一起使用,研磨起來順滑流暢毫無癜滯,同時能夠做到寂然無聲,處處彰顯高門旺戶的卓然不群。  

墨性就如同人性,年輕時鋒芒畢露、雄心萬丈,待到年紀漸長,閱拓漸增,忽然收斂起一身的銳氣,沉穩持重起來。芳華彈指老,從內心散發出的堅韌與洞徹的力量卻會成為歲月留給我們的饋贈。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