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AFP)
【看中國2013年12月01日訊】 最近,一位叫張博庭的水電專家發表了一篇宏論,說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好」。此話是針對《長江上游聯合科考報告》和農業部漁政官員趙依民而發的,並非無的放矢。趙依民發表了一篇文章,說「長江生態系統已經崩潰」,張博庭則說不僅沒有崩潰,而且「正在變得越來越好」。科學考察報告說金沙江固有的魚類絕大部分已經消失,而長江中的主要魚類數量也急劇減少,魚苗數不足過去的1%了,張博庭則說「和世界上的任何江河開發一樣,長江生態系統的文明進化,也是難免會伴隨著某些瀕危的魚類退出歷史舞臺作為代價的。但不能把保護生態的理念,教條地用到某一個子系統上。用保護某一條魚、某一棵草的理由,反對整個社會的進化。」在我看來,張先生實在是錯得太離譜了。起碼是不合邏輯,他怎麼就敢說「世界上的任何江河開發」,只要別人找出一條河流的開發並沒有「伴隨著某些瀕危的魚類退出歷史舞臺作為代價」,他的立論就崩潰了。另外他還偷換概念,人家說的根本無關「某些瀕危的魚類」,而是最常見的魚類,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除了邏輯問題,張先生最基本的錯誤在於他完全不懂得生態平衡的常識。他首創了一個概念,叫做「生態系統的文明進化」,殊不知生態系統講究的是「平衡」而不是「進化」。因為我們人類生存其間的這個生態系統是在漫長的歲月裡形成的,是這樣的山水江河海洋空氣這樣的動植物所構成的環境使我們的生命得以存活、延續,所以,維持住這樣的平衡就是維繫我們的生命。張先生要「進化」,您打算往哪兒進化呢?您不是自以為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上帝吧?
如果張先生要做「減法」,正如他所說的,不惜以某些物種「退出歷史舞臺作為代價」,我想那是得不到多少人擁護的。那麼,能否反其道而行之,做一做「加法」,增加點什麼物種呢?這同樣是災難。幾乎每一個國家的海關,都嚴禁外來物種入侵,比如,一種亞洲果蠅隨進口水果箱進入美國西岸,曾對加尼弗尼亞的水果種植業造成瀋重打擊,以至於後來發現幾隻死去的果蠅,政府當局都調動巨大力量四處搜尋是不是有活著的入侵果蠅。比如在馬里蘭州一個池塘裡發現了中國的黑魚,因為它是美國本土沒有的凶猛魚類,警方出動,在附近的池塘裡投放大量毒藥,斬盡殺絕,不惜本地魚類為它陪葬。再比如中國鯉魚入侵密西西比河,迅速繁殖,使本地魚類難以生存。相反,由於中國對外來物種入侵防範不足,現在已經造成巨大災難。以水葫蘆為例,最早是作為觀賞植物引入中國的,養在花園裡很好看,不幸的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作為豬飼料推廣,其後,水葫蘆氾濫成災,迅速成為優勢物種,打破以致摧毀了中國固有的水生態平衡,使大量水生動植物死亡。水葫蘆覆蓋了南方的江河泊泊,覆蓋了滇池,遍佈珠江水系,並且每十年數量增長10倍。
張先生對長江魚類之不在乎,之輕蔑、傲慢,不清楚是否關涉利益,至少是相當無知的。他認為動植物是「子系統」,也是無知的一個表現。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性的「巨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這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不是許多「子系統」的疊加,不是一部可以隨意拆卸、修理、改進的水輪發電機!
1981年,羅馬俱樂部在《關於財富和福利的對話》一書中提出:
「經濟和生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生態遭到破壞的世界裡不可能有福利和財富。旨在普遍改善福利條件的戰略,只有圍繞著人類固有的財產(地球)才能實現;而籌集財富的戰略也不應與保護這一財產的戰略截然分開。一面創造財富,而一面又大肆破壞自然財產的事業,只能創造出消極的價值或破壞的價值。」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