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1月01日訊】 中科院近日對北京PM2.5化學組成及來源的季節性變化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北京PM2.5有6個重要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12月31日《新京報》)
這一數據讓駕車一族減輕了罪惡感,但此前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研究組曾發布研究報告,機動車、採暖和餐飲排放對北京強霾污染的貢獻超過50%。數據打架,究竟該相信哪一個?
過去,關於霧霾的多個新聞以娛樂化面目走向我們。娛樂化這個概念源自美國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原義是將一個嚴肅的新聞題材軟化,受眾在娛樂中消費新聞,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嚴肅議題卻缺乏足夠的聚焦。但霧霾新聞成為娛樂新聞,並不是因為新聞產品製作者刻意為之,而是一些官員和專家的言行本身,就具備了足夠的娛樂元素。
北京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治理空氣質量?北京市政府外事辦主任曾說「中國人習慣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一時輿論嘩然。還有更牛的,針對去年北京在國慶期間接連的霧霾天,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謝紹東稱,重污染的時間大多是季節交替期間,被輿論解讀為把問題推給天。甚至還有「烏龍限號」,天津市環保部門發布尾號限行,交警部門卻說不執行。
這些霧霾新聞「頂撞」了人們的常識,但不論圍觀者是罵還是笑,笑完了罵完了眼角即使沒有淚水,心中也會痛。因為威脅我們身體健康的霧霾依然存在,我們不需要霧霾新聞中的娛樂元素,急需的是滅霾的有效方案。
治理霧霾的前提是對霧霾的來源有個清晰認識,方能保證治理戰略不會淪為南轅北撤的笑話。但關於汽車尾氣對空氣污染的程度,先後公布的兩個數據打架了,而且數據都出自中科院。後者推翻了前者的研究成果,是需要剖析前者錯在何方,但我們沒有看到這一重要環節。
辯手除了提出自己的觀點,還必須證偽對方觀點,否則說的話再多也是無效的。但「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僅佔4%」這一數據發布並未遵循這一規則,似乎就只能當作一個娛樂新聞來消費。雖然在某些領域,習慣從新不從舊,新規定出來舊規定就作廢,但在科研領域,新的結論並不具有優先正確的特性。專家在研究或者向社會公開研究成果時應當嚴謹一些,指出之前的數據錯在哪裡,方能讓人相信新的數據就是對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