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擷圖)
【看中國2014年01月31日訊】人生必有轉折,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一個人要有智慧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而每一個選擇的正確性又決定後面的選擇。所以引導孩子不鑽牛角尖,保有彈性,孩子才會擁有更好的成長空間。
英國的布魯漢爵士(Lord Henry Brougham)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學到的東西是可以擦掉的話,那麼孩子在幼年期所學的東西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清除,而長大後所學的學問不到一週的時間,便可全部清除掉。」
大陸幼兒雜誌的一位編輯來信問道:「這句話可以作為支持早教的證據嗎?」不可以的,布魯漢爵士在說這句話時是在強調幼年經驗的重要,而當時的幼教不是指目前早教班所教的算術、英文或才藝課,而是指小時候父母給的身教、言教,尤其是無法用言語描繪的心靈安全感。童年情緒的發展很重要,早期的品格教育和情緒經驗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那麼,那位編輯為什麼又會這樣問呢?因為人崇拜偶像,名人講的話有權威性,可以加強對商品的信任度。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業者把名人講的話,斷章取義,拿來作廣告,臺灣的民眾也似乎特別喜歡名人的代言,像前一陣子的胖達人麵包事件,代言者既非餐飲業也非烘培業的專家,找她代言,她的話能有什麼份量呢?但是大家還是趨之若鶩。這種盲從反映出我們教育在邏輯思辨上的弱點。
把握轉折點 給自己多一點彈性
父母會那麼在意早教主要是怕輸在起跑點,其實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因為人生的路不可能是直線的康莊大道,它必有轉折,轉折時才是關鍵,有智慧的人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每一個選擇的正確性又決定後面的選擇。所以,得失勝敗是決定在正確的選擇上,不是一開始時,跑得有多快。
當第一選擇落空時,孩子要能接受其它的可能性,給自己彈性,不可堅持非要不可。有一個故事說:
一條河流從高山流下來,經過沙漠要去大海,但是它的水被沙漠的熱蒸發掉了,它哭泣地說:「我永遠到不了大海了。」
沙漠說:「你若願意放棄原來的樣子,你還是可以到大海,你現在是水蒸氣,水蒸氣會浮游在空氣中,微風會把你吹到海上,一遇冷,變成了雨,下下來,你就回到了海洋了。」
小河說:「可是變成水蒸氣,我就不再是河流了呀!」
沙漠說:「你的本質其實沒有變,你還是水。但是你堅持是河流時,你就失去了流入大海的機會。你會堅持,是因為你從來不知道你的本質是什麼,只要質不變,形又何必在乎呢?」
過於執著 反將成長空間設限
很多從小被父母寵壞的孩子,要某樣東西時,非要不可,美其名曰「執著」,其實人世間沒有不可替代的東西,就像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人一樣,給自己一些彈性時,成長的空間更大。
泰戈爾說:「如果你在夜晚時,因看不見太陽而哭泣,那麼你的眼淚會使你看不見滿天的星斗。」太陽和星星都會發光,但是你非要太陽不可時,你被眼淚遮住,就看不見滿天的星光了。
威廉詹姆斯也說:「人可以因為心態的改變而改變生命。」一旦放棄執著,很多的選擇就出現了。臺灣有人考了二十七次高考才考上,報紙讚美說「有志者事竟成」,我看了卻很傷感,為了這個執著,他的人生過去了一大半(22歲大學畢業,當兩年兵,再考27次高考,年齡應該已有50歲了)。
思考有彈性 才能放手找尋新機會
思考若沒有彈性,容易鑽牛角尖,走不出來時,易釀成悲劇。失戀幾乎是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碰到的挫折,在感情走不下去時,那就是個轉折點。智者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放下,去尋找別的機會。執著者會堅持非要不可,要不到時,玉石俱焚。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想辦法讓他思考有彈性。猶太的塔木德經(Talmud)中有一句話很好: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為什麼只有黑的部分才能看見東西呢?那是因為人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所以聰明人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智者卻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舍比取是更大的智慧。
幼年期的學習重點不在知識而在心態
幼年期的安全感決定以後挫折時的反彈力,布魯漢爵士的話提醒我們,教養孩子的重點絕不是以後有一生的時間可以去學的知識。幼年期內隱的學習的確是一輩子洗不掉,因為它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正向的人生觀與生活的彈性才是父母不用花錢、又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最好禮物。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