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僵局如何收場,正在考驗臺灣社會和人民的智慧
【看中國2014年03月21日訊】持平而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臺利弊互見,但執政國民黨誤判情勢,破壞審議民主程序,引爆人民怒火。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2013年6月簽定以來,爭議始終不斷。在學生和社運團體夜襲攻佔立法院後,反對聲浪延燒全臺。如何收場,正在考驗臺灣社會和人民的智慧。
在臺灣社會的反服貿氛圍中,原本就存在情感上的反對以及實質上的反對,加上國民黨破壞審議民主程序,終於引爆臺灣社會的怒火,一發不可收拾。
對中不信任感
面對強權中國大陸的崛起,臺灣人民心中充滿複雜的情緒。原本長年敵對的雙方,「一夕之間」變成了朋友,力量較小一方臺灣的戒慎恐懼是可以理解的。舉例來說,生意往來,理應在商言商,臺灣人民不免心生疑慮,為何中國大陸要「讓利」給臺灣,以優於市價的價格購買臺灣農產品?背後是不是有政治目的?
在交往過程中,臺灣人民心中始終有一種深層的恐懼—北京當局企圖以商圍政,最後併吞臺灣。隨著兩岸交流日益頻繁、關係愈來愈密切,這種恐懼愈來愈加深,不信任感愈來愈強。
就以自由貿易協定為例,臺灣和紐西蘭、新加坡簽定自由貿易協定,臺灣社會未曾聽見反對的聲音,更未要求逐條審查,還嫌簽得太遲,延誤了經濟的發展。今天換成服貿協議,為何就要求逐條審查、還要公布主談者名單?為何人民不相信談判官員盡忠職守?這就是情感上的反對。這樣的情感亦投射在中國大陸涉臺人士訪臺時的抗議活動上。
面對中國大陸,國民黨竟和面對其他國家一樣「一視同仁」,顯然是輕忽了臺灣人民對中國大陸的複雜心理。
當然,反服貿還有實質上的反對。這樣的反對力量主要來自學者和受害業者。
黑箱作業
首先,針對自由貿易談判,一般國家都是先談貨貿,再談服貿,就是因為服貿影響層面廣泛,涉及基本民生和日常生活的產業,本宜妥善規畫。臺灣和中國大陸卻是反其道而行,先服貿、再貨貿,似乎過於輕率。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資料,臺灣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68.5%,從事服務業人口達58.76%,服貿對臺灣的衝擊可想而知。更令人不滿是,服貿從規畫、談判到簽署不夠透明,讓人質疑根本是黑箱作業。
憂中以大吃小
再者,在服貿中,中國大陸對臺灣開放80項,臺灣對中國大陸64項,看似臺灣佔了便宜;但是,別忘了,臺灣服務業多屬中、小企業,難以進軍中國大陸,服貿根本就是「看得到、吃不到」。相形之下,中國大陸服務業進軍臺灣就輕易多了,臺灣業者擔心大陸「以大吃小」。
更離譜的是,雙方跨境提供服務模式明顯不對等。臺灣業者投資地區限制在福建、廣東等地,中國淘寶網不需來臺設點,即可吸收臺灣商家和客戶。
又如,服貿涵蓋範圍廣泛,其中包括不少敏感行業,例如:臺灣開放資料處理業、廣告、電信、配銷、運輸、印刷業,這些產業涉及言論自由、資訊安全和國家安全。還有,金融業一旦開放,臺灣金流市場可能將遭控制。
更何況,中國大陸的服務業很多都是官方的產業,一旦進軍臺灣,令人不安。
以此觀之,自由貿易協定的對等、國安和程序透明等三個原則,兩岸服貿協議顯然並未達到標準。
違反程序正義
隨著反對黨不停抗議以及傳媒不斷報導,臺灣社會逐漸瞭解兩岸服貿協議的不利面向,加上受害業者時常抗議,立法院朝野政黨進行政黨協商,達成「逐條審議」共識。
未料,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違反先前的承諾,竟強渡關山把服貿協議送到院會存查(代表內政聯席會議已完成審查程序,等候院會表決。),違反程序正義,終於引爆社會全面大反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