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博,一作陸博。兩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稱六博。其勝負的關鍵在於擲採,偶然性很強,雙方按照各自擲出的齒採走棋。
李益的《雜曲歌辭·漢宮少年行》寫道:「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分曹」就是「分撥」。玩六博的時候笑語喧嘩,很熱鬧。
提到六博的唐詩還有:
李白的《相和歌辭·猛虎行》寫道:「有時六博快壯心,繞床三匝呼一擲。」
李白的《梁園吟》寫道:「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輝。」
李白的《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之一寫道:「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
韓愈的《送靈師》寫道:「六博在一擲,梟盧叱迴旋。」行到目的地的棋子叫「梟棋」。
六博遊戲自夏代起就在宮中盛行,宋代已不多見。
六博的出現,比中國像棋要早得多,大約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到了戰國時期已相當流行。楚辭《招魂》中有雲:「菎蔽像基,有六博些.分曹併進,道相迫些」。反映出戰國前後在荊楚一帶已流行著六博棋。《史記.蘇秦列傳》在描寫齊國都城臨淄繁榮的景況時,也提到當地許多人群在「鬥雞走狗,六博蹴鞠」,這些記述表明六博遊戲在當時已相當普及了。
秦、漢是我國多種遊戲產生和發展的時期,六博在這一時期也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上至貴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樂於此道,成為宮廷和民間喜聞樂見的棋戲之一,並出現了一些與六博相關的有趣故事。《說苑.正諫篇》記載秦初人嫪毐(音laoai)被封為長信候後,乙太上裡自居。在秦王嬴政行冠禮的宴會上,設六博助興,博戲中醪毐管不住自己那三寸舌頭,口出狂言,結果是落得滿門抄斬。漢代景帝時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其中也不能說沒有六博的因素。景帝為太子時就喜好六博,一次同吳王劉濞的兒子博戲時發生口角,竟提起博局砸向吳太子,造出了一場命案。從此劉濞懷恨在心。到景帝登基的第三年,劉濞終於聯合楚、趙諸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叛亂。這些事件,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上層士公貴族好為六博的風尚。
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許博昌,安陵人也,善陸博,塞嬰好之,常與居處。」其間。許博昌創編了一套六博棋的棋術口訣,使得「三輔兒童皆誦之」。後來,「又作《六博經》一篇,今傳世之」。這裡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民間對博戲的喜好,以至連京師周圍的小孩子都能順口而歌六博訣。而《六博經》的出現,則是漢代六博遊戲發展的又一顯證。
漢代還出現了一些專以博戲為業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博徒」。如《後漢書.許升婁傳》就稱「(吳許)升,少為博徒,不理操行,《鹽鐵論.授時》亦言當時「博戲馳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以致出現了因「好玩博弈」而達到「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的地步。
當時博戲的盛況,在考古資料中有著較多的反映。70年代中期,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和13號秦墓中都發現了六博棋局。其中11號墓出土的博局接近方形,長32厘米、寬29厘米、高2厘米,局面陰刻道紋、方框和4個圓點。同出漆黑的棋子12顆,6顆為長方形,另6顆為方形。並有用半邊細竹管填以金屬粉製成的長約23.5厘米的署6根。這副棋局,可以使我們對春秋戰國以來的六博棋有更為完整的認識。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以及銅鏡紋飾中,也有許多反映當時六博的圖案。如四川成都市郊出土的《仙人六博》畫像磚,圖中兩仙人肩披羽飾,相對博弈。背景上有仙草、鳳鳥為陪襯。這類「仙人六博」,是漢畫中的常見題材,它與曹植《仙人篇》「仙人攬六著,對博太山隅」以及南朝陳張正見《神仙篇》中的「已見玉女笑投壺,復睹仙童欣六博」等文字正相吻合,人們把玩六博看成是神仙過的日子,可見六博這一棋戲在當時的影響之深。
由以上資料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六博棋,應包括棋局、棋子、箸(即後世所稱的骰子)。另外還有博籌,用於記錄對博者的輸贏情況。六博的行棋方法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兩種。西漢及其以前的博法為大博,此法以殺「梟」為勝,即對博的雙方各在己方棋盤的曲道上排列好六枚棋子,其中一枚代表「梟」,五枚稱作「散」,以「梟」為大。用「箸」六個。對博時,雙方先輪流擲著,再根據擲得的「箸」的數量多少行棋。數越大,走的棋步越多。六博行棋時,雙方要互相逼迫,「梟」一得便即可吃掉對方的「散」。同時,「梟」在己方「散」的配合下,調兵遣將,爭取時機殺掉對方的「梟」。對博的勝負以殺「梟」來決定,即《韓非子》中所言「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這一點和像棋中以殺將奪帥為勝相類似。東漢時期,對六博的形制進行了革新,出現了二煢(音qiong)(與箸的作用一樣)的小博。這種博法是一方執白棋6枚,一方執黑棋6枚,此外雙方還各有一枚圓形棋子,稱作「魚」,將它們分別佈於棋盤12曲格道上,兩頭當中名為「水」,「魚」便置於「水」中。行棋的多少是根據擲帶的數字而決定,哪一枚棋子先進到規定的位置,即可豎起,稱為「驕棋」。隨後這枚「驕棋」便可入於「水」中,吃掉對方的「魚」,稱為「牽魚」。每牽一次魚,可獲博籌二根,如能首先牽到三次魚,得六根博籌,即算獲勝。有關這類博法的形象資料,見於河南靈寶東漢墓出土的一套綠釉博棋桶。在一張坐塌上置長方盤,盤的半邊擺有6根長條形算籌,另半邊置方形博局。博局上每邊有6枚方形棋子,中間有二枚圓形的「魚」。坐塌兩旁跪坐二俑對局,左邊一人雙手向上前舉,似乎在拍手叫好,右邊一人兩手攤開,形象逼真。
六博最初是一種帶有比賽性質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賭博手段。在中國,隨著六博賭博化趨勢的加強,在博法上原先六籌得勝的計算容量,已遠遠滿足不了博徒心理的需要。人們的注意力及勝負判斷已主要集中在擲箸(即擲採)這一步驟上,僥倖心理與求財動機如影隨形,「博」與「賭」漸漸沾合結為一體。這樣一來,失去了大眾化的六博在漢代以後逐漸呈衰勢,進入晉代後便銷聲匿跡了。在國外,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六博戲也傳了出去。東晉、十六國時已傳至印度。不過,在隋唐以後,傳至國外的六博戲也逐漸地消失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