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可能不得不為孩子重新規劃未來,有沒有可能去美國留學?如果決定要去,接下來就會面臨著新的問題,怎麼準備?怎麼去?一片茫然。在被問了太多次,解答了太多次之後,我嘗試著通過這篇文章來釐清孩子和家長的思緒。
第一、去美國留學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送孩子去美國留學的目的是什麼?這是我們要先考慮清楚的,是為了讓孩子見世面?是為了讓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接觸到更多元化的世界並融入進去?恐怕說到底就是為了讓孩子有個更令人滿意的前途。那麼這時問題就來了,去一個什麼樣的學校能實現我們的這些目的?
第二、去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值得的?
對很多人來說,評定學校的標準就是排名,這個標準是不是足夠合理?對這個問題的老生常談我今天不再額外多說,它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是完全依賴它難免不夠理性。比如我們攜爾留學今年有個孩子去了Reed College(裡德學院),是孩子在美國的親戚力薦的一所學校,儘管在2014年文理學院中排名74,但是對標準化考試成績的要求不低,申請難度也不低(對這所學校的盛讚有很多,無論是來自教育學家、還是來自學校的學生、或者是來自該校畢業生、又或者是來自普通的美國大眾),如果這時我們單純從排名來挑選學校,那麼很可能會漏掉這樣一所值得去讀的學校。
那麼回歸到問題本身,什麼樣的學校是值得讀的?
我們不妨將時間倒退回去,高考前後,我們是如何決定報考哪一所大學的?回答多簡單,從多個渠道瞭解學校,從網路、從親戚朋友、從排名等多個渠道,多個方面瞭解學校。
這樣一來,問題就簡單多了不是嗎?我們只需要先去瞭解一些學校就好了啊。
為什麼不這樣去做?是因為美國的大學數量太多了嗎(幾千所著實不是一個小數字)?可是為何不先從排名內的開始看起呢?既然無從下手,就用最簡單的標準做開始。比如usnews排名200之前的,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去瞭解。每天瞭解一所,三個多月就可以把前100的學校瞭解的比較清楚。
說起來多麼容易的事情,但是鮮有人做,因為這是苦力活兒,很難有人愛上它。瞭解學校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學校官網、比如百度和google、比如collegeboard、比如collegeprowler、比如Usnews、比如各個論壇、再比如一些書籍(像"Cool Colleges",其中就提到了我上面所說的Reed College),資料和信息不是不夠多,而是多到爆炸。
所以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答案,而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先去瞭解二三十所美國大學,後面的事情再說。
第三、我們做好讓孩子吃苦的準備了嗎?
雖然我們讓孩子出國留學的目的不一,雖然我們對孩子在美國的表現的期待值不一,但是毋庸置疑,去美國讀書,要做好吃苦的準備。這些苦可能是身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更有可能是雙重的。
有很多活生生的鮮活的例子,不妨來列舉幾個:
女孩兒,在Bryn Mawr College(布林茅爾學院,文理學院排名第30)讀書,今年畢業後去了J.P. Morgan工作了,留在了美國,聽起來就是很高大上,前途無限光明的是不是。可是在讀書期間,日子那叫一個苦啊,做不完的作業,熬不完的夜,連抱怨的時間都沒有。
男孩兒,在Purdue University(普渡大學,綜合排名第68)讀本科時由於父母要求他融入美國社會和文化,所以打了很多工,去體驗多種生活。比如最辛苦的做過伐木工,我很難想像曾經在父母手裡被當成寶的孩子,在做伐木工時是父母是怎樣的心疼卻硬忍著;比如在學校裡做過宿舍管理員,曾經被一個美國孩子拿槍指著罵,我更加難以想像高中剛經歷叛逆期的孩子是怎樣將場面化干戈為玉帛的。兩年後孩子回國時發生的巨大變化令人震驚,變成了一個比國內同齡人成熟百倍的男子漢。只是經歷蛻變的過程很殘忍。
還有一個女孩兒,在University of Rochester(羅切斯特大學,綜合排名第32)讀本科,有一段時間幾乎把圖書館當成家,因為懶得天天拿著書包到處跑,就把書包放在了圖書館,結果書包被學校的security拿走了,他們發現書包裡有香水、牙刷、擦手油之類,就以為孩子已經住在了圖書館,email了各種人找孩子談心。就是這樣不斷地給自己施壓,讓自己GPA拿到滿分,讓自己比別人修更多的課。
所以,無論是為了什麼目的,要問一下孩子,準備好了嗎?
第四、高考後多長時間內留學最合適?以新生還是轉學生出去最合適?
當做足了完全的準備後,我們就進入到了兩個核心問題:高考後多長時間內留學最合適?以什麼身份出去?
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歸結為同一個問題來回答。我把各種可能性和利弊分析列出,或可以幫助家長和孩子們更好地做決定:
方案 A:Gap 0.5年的方案:最快的留學的辦法
次年春季入學(多在1月份)+新生申請+主申Top 100的學校
利:這基本是最快的留學的辦法,相當於孩子只有半年的空檔期
弊:由於準備時間短,學生可能考不出來理想的標準化考試成績,沒有理想的分數,能去的學校可能不是最理想的;春季入學的學校數量相對少一些,可能有些我們中意的學校是沒有開設春季入學的
需要做的準備:
6月到9月:
學生衝刺準備託福;
尋找留學機構,同時進入留學申請準備事宜(如果有朋友幫忙,則需要請朋友幫忙開始進入留學申請準備事宜)
10月:
學生拿到託福成績;
留學機構或朋友完成申請相關事宜
方案 B:Gap 1年的方案
方案B.1 次年秋季入學(多在8月份)+新生申請+主申Top 50的學校
利:空檔期不長,學生用於準備標準化考試的時間不會太短;因此學生有更大的機會託福取得理想的分數,比如80分以上或者90分以上,如此一來,可供選擇的學校範圍更大,能申請到理想學校的機率更大
弊:相比較那些從初中或者高一就確定出國的學生來說,這種方法留給學生準備考試的時間不夠充分,因此建議放棄SAT,專攻託福(不排除特殊情況)
需要做的準備:
6月到10月:
學生衝刺準備託福;
尋找留學機構,同時進入留學申請準備事宜(如果有朋友幫忙,則需要請朋友幫忙開始進入留學申請準備事宜)
11月-12月:
學生拿到託福成績
留學機構或朋友完成申請事宜
方案B.2 次年秋季入學(多在8月份)+轉學申請(先在國內讀書一年)+主申Top 50的學校
這種方案我需要解釋一下,高考後選擇出國讀書的很多孩子並不是考不上國內的大學,而是學校不理想。於是對他們來說,多出來一種選擇:在國內先上大學,然後以轉學生的身份申請。
利:無Gap,時間是銜接起來的;相比Plan B.1來說,準備標準化考試的時間多出來大約三個月(原因:轉學申請的截止日期比新生申請的截止日期晚,大多在三月份)。
弊:需要同時兼顧大學的學習,轉學的理想結果與大學的GPA呈正比的,大學的GPA越高,能申請的學校相應就能更理想。
需要做的準備:
6月到9月:
學生衝刺準備託福,並在8月底9月初試考一次託福;
尋找留學機構,同時進入留學申請準備事宜(如果有朋友幫忙,則需要請朋友幫忙開始進入留學申請準備事宜)
10月-次年1月
如果試考託福為80+分,同時諮詢託福老師和SAT老師,來一起決定是否學習SAT;
如果試考託福為90+分,建議將學習SAT提上日程;
考SAT
次年1月-2月
考託福;
留學機構或朋友完成申請事宜
如下的幾種方案,不再一一贅述,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推斷出來下面幾種方案的利弊以及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方案C:Gap 1.5年的方案
方案C.1:次次年春季入學+新生申請
方案 C.2:次次年春季入學+轉學申請
方案D:Gap 2 年的方案
次次年秋季入學+新生申請
次次年秋季入學+轉學申請
最後,是我的結論,結論一:確定出國後,先調研學校,考察對學校的滿意度,然後就可以決定採取哪種方式申請是最適合自己的。
結論二:若實在不願意或沒有時間去調研學校,那就根據前面的若干方案來思考哪種更適合自己。
最後的最後,高考後的留學規劃是非常個性化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比如英語水平,比如努力程度,比如天賦,比如已經具備的軟實力……因此,如何為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規劃是需要我們做家長的下一番功夫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