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一半的父母「打好關係」,是婚姻幸福的關鍵因素,其實只要用對方法,和長輩和平相處並不難……
在臺灣,結了婚的人多半都同意,除了跟另一半用心經營親密關係,能否和另一半的父母好好相處,也是影響婚姻幸福的關鍵因素。
《親子天下》整理《Real Simple》與《Parents》雜誌,針對東西方與長輩相處最頭疼的三大困擾,提供改善衝突的對策:
困擾一:界限不清、互踩地雷
不同住,但房子是長輩的,他們有鑰匙,來去自由像陣風。或是跟長輩同住,但生活習慣不同,長輩愛叨念……
心理建設:既然都成為一家人,先自我心理建設對方「沒有惡意」。
長輩對成家不久的子女還是放心不下。長輩那一代,家就是大家一起生活的公共空間,對隱私的拿捏是陌生的。
此外,也試著理解父母的心態常常是對過去的不舍。對父母來說,孩子永遠是「小孩」。因此儘管你的另一半已頭禿肚凸了,長輩仍只記得孩子以前的習慣、最喜歡的菜。
尤其是成年後就忙於追求自我、事業,鮮少回家與父母互動的人,長輩對孩子的認知會是「斷層」的。「是嗎?他以前最愛吃豬腳的。」說這話的長輩並不見得是要跟晚輩「較勁」,顯示我當然比你瞭解我的小孩,反而是對於親子間的不熟悉與疏離感到失落。有些長輩看似堅持「我們家都是這樣做」,是還放不下對過去的不舍,想維持既往的「如常」。
忽視難聽的,只說好聽的:
對策一:別一開口就要求長輩「尊重你」!他們一輩子都活在「長幼有序」的規範裡,即便是具備新觀念的長輩可能會說「我尊重你」,事實上卻無法落實。
尊重需要信任與良好互動的累積。先從「忽視難聽的話,只說好聽的話」開始,你不吃豬腳,也可以稱讚公婆做的菜聞起來真香、色澤很漂亮,而非在心裏咒罵:「明知道我不吃,幹麼煮這道菜。」
對策二:自己的父母自己出馬。父母總是更容易原諒自己的小孩。對長輩不請自來感到困擾的人,身為孩子的那方要主動、單獨跟長輩談,與其像對外人一樣,一開口就說「來之前請先打電話」直接惹怒長輩(什麼,還要預約!)不如先給具體、能讓長輩體諒的理由。譬如:先生主動跟長輩說要加班,會再另外找時間回去。
困擾二:放冷箭,打小報告
長輩跟另一半抱怨媳婦(女婿)工作太忙了,經常不在家……
心理建設:出自於父母的本能,總會擔心成家後的孩子過得好不好?是否健康快樂?儘管有愈來愈多婆婆認同兩性平等,但出於私心(因為那是她兒子),還是希望媳婦能把先生擺第一。
互相瞭解,拉近彼此距離:
對策一:定期和長輩分享近況、照片。如果長輩有在用智能型手機,可不定時傳全家人出遊、用餐的照片給長輩,讓他們安心、也感受到你們的關心。
對策二:婆媳不和,先生要單獨出面。如果婆婆對工作忙碌的媳婦有意見,先生一定要單獨、親自處理好長輩的焦慮,讓所有的閒話終止。可以安撫長輩,表示你很贊同、也希望另一半去工作。當先生積極表現出認同太太的選擇,公婆會較容易釋懷。
對策三:把自己當學生。會下廚的太太,可以向公婆請教他們的拿手菜、瞭解他們的興趣。「把自己當學生」這招總能讓長輩放輕鬆、滔滔不絕分享,且很有成就感。
對策四:用「聊往事」破冰。遇到話不投機的長輩,不如和他們聊先生或太太小時候的事,甚至是長輩自己的童年。這些話題不僅能拉近兩代的距離,認真聽一下,也能對長輩有更多同理與理解,彼此會更親近。
困擾三:偏心、育兒觀不同
長輩明顯偏袒「長孫」,或是住得近的孫子孫女。讓孩子看太多電視、吃太多零食。
心理建設:就像你也不可能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我們喜歡每個人的程度不一,一定會跟某些人特別投緣、親近。尊重長輩對孫輩的忠誠,投不投緣無法強求。
限制孩子,而不是禁止長輩:
對策一:幫被冷落的小孩傳遞情意。別跟長輩當面對峙,質問他們為何特別偏心某個孫子,這樣不僅無法改變現狀,還會增添尷尬。反之,父母可以為「被冷落」的孩子發聲,適時跟長輩說「小明說他也很想念阿公阿嬤」,盡力幫孩子製造跟祖父母相處的機會。
對策二:提供長輩「疼孫」的餘裕。與其禁止祖父母給孩子看電視、吃零食,搞得雙方關係緊張,不如跟孩子說好每週看電視的時間與吃零食的量。如果額度在阿公阿嬤家裡就用完了,回家就不能再做這些事。
時代在改變,能遇到溝通無礙、可以成為像朋友一樣的長輩,是很幸運的。
關係不如人意也不要灰心,演化總有過渡期。若你的終極目標是「家和萬事興」,願意當引領的角色,臉皮可以厚一點、身段軟一點。對於長輩的讓步、釋出的善意要「放大五倍、心存善念」看待。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