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除了有「四大發明」,中國人發明的東西多了去了,比如在間諜工具上的發明。
西方學者認為,間諜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紀名叫娣萊拉的菲利斯女人。事實上,中國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夏末,就出現了間諜,她的名字叫伊尹。
間諜出現這麼早,蒐集情報的間諜工具自然不會落後,其中有四種為國際情報界人士矚目,可謂間諜史上「四大發明」。
1、最原始的竊聽器:聽瓮
竊聽是間諜蒐集情報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現代間諜必學課程。中國人早就發明瞭人類最早的「竊聽器」———聽瓮。
聽瓮,是一種口小腹大的罐子。將聽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層薄薄的皮革,偵測時,側耳伏在上面,聽周邊的動靜。如果需要,可直接讓專業情報人員坐於瓮中,聽辨聲響,這叫「罌聽」。
為了減少聽的失誤,常會培訓盲人來執行任務。盲人的聽力往往超強,據說方圓數十里的動靜,都能通過聽瓮聽出來。
聽瓮在隧道攻城戰中最有奇效。清末曾國荃率湘軍攻太平天國天京(今南京)時,城內太平軍便於城牆下埋設聽瓮,偵探城外湘軍的動靜,以致湘軍一時無法得逞。但最後,天京還是讓善挖地道的湘軍攻破了,這不是聽瓮出錯,而是聽瓮的人出了問題。
聽瓮的發明距今約有2500年,《墨子·備穴》對聽瓮的製造和使用方法有詳細的說明。後來,聽瓮得到不斷的改進,成為現代竊聽器出現前最有效的竊聽工具。
唐代出現了葫蘆形狀的枕頭竊聽器,休息時將之枕在頭下,外面一有動靜便能察覺;在宋代還出現了多功能竊聽器「矢服」。沈括的《夢溪筆談·器用》中記載了這種竊聽器。
矢服,就是盛裝箭(矢)的器具,用牛皮來製作。將矢服掏空,吹足氣,夜裡枕在頭下,幾里以內人馬聲都能監聽到。這是利用空腔接納聲音的原理髮明的。
此外,民間常用的竊聽器還有「聽管」,「隔牆有耳」,就這麼來的。
2、最難破解的密碼:反切碼
現代間諜已離不開密碼,中國人也是世界上使用密碼最早的。
「陰符」,可算是最早的軍事密碼。使用時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假。陰符依長短不同,代表相應的情報。上面沒有文字,即便敵人繳獲,也無法破譯。
與陰符配合使用的還有「陰書」,就是將一份完整的情報,寫在三下,分別送出。在此基礎上,古人後來又發明瞭代號、暗號、字驗等間諜手段。
其中的字驗,已與現代密碼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以漢字代替阿拉伯數字。據《武經總要·前集》記載,宋朝時官方便將常用的40個軍事短語,分別用40個字來代替,然後編出一首40個字的詩,作為「密碼本」。
到十六世紀中葉,中國出現了真正的密碼——反切碼。其原理與現代密碼的設計原理完全一樣,但卻比現代密碼更難破譯,它是使用漢字的「反切」注音方法來進行編碼的,其發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
戚繼光專門編了兩首「詩歌」:「柳邊求氣低,波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盃,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郊,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
前一首詩歌的前15個字作為聲母,依次編號為1-15;後一首詩歌的36字為韻母,按順序編號為1-36;然後再將當時字音的八種聲調,也按順序編號為1-8,就編寫出了完整的「反切碼」體系。
根據東漢時期發明的反切注音法,如果密碼的編碼是「5-25-2」,5是聲母「低」字,25是韻母「西」字,2是聲調的二聲。據此,「5-25-2」就可以讀為「敵」字。戚繼光還專門編寫了一本《八音字義便覽》,作為訓練情報人員的專門教材。
3、最廣泛使用的密寫術:明礬水
因為中國自古多戰事,時分時合,所以中國古代的情報研究工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無論是陰符、陰書,還是字驗、反切碼,都是眼睛能看到的,為此,古人又發明瞭「密寫術」。
密寫術是藉助特殊墨水,達到寫字看不出的目的。古人使用的這種特殊墨水,並非什麼高科技,而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明礬水。明礬水寫出的字,晾乾後在紙上根本看不出來,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跡頓現。
明礬水這一化學特性的發現,現在看來算是小兒科,但在中國古代,這一發現還是相當了不起的。
《金史·宣宗本紀》記載,金宣宗貞佑四年(1216年),蒙古大軍圍攻太原城,太原宣撫使烏古論禮便「遣人間道赍礬書至京師告急」。烏古論禮派間諜帶著明礬水寫的密信,從秘密小道到京師告急求援。
而康熙年間的「礬書案」,則是被廢太子胤礽的明礬水密信引起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康熙親征準噶爾。得到消息的胤礽決定利用這次機會翻盤。
他用重金買通了常為老婆(福晉)看病的醫生賀孟頫,讓賀帶著明礬水密信出宮。沒想密信竟讓輔國公阿布蘭截獲,胤礽恢復自己皇太子地位的計畫失敗。
除了明礬水,古人還用米湯來寫密件。
4、最簡單的「無人機」:紙鳶
間諜能搞到情報是本事,如何將情報傳遞出去也是功夫。郵驛、烽火臺都可以傳遞情報,但這並不滿足所有間諜活動。
為此,古人想了很多法子,明人何守法的《投筆膚談》就有「封鴿代諜」的記載,利用鴿子來傳遞情報。但鴿子要訓養,一般間諜也用不了。於是,古人用紙鳶作為傳遞情報的工具。
紙鳶就是風箏,相當於最原始的無人機。此前,古人曾設計出「木鵲」,這也許是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墨子·魯問》載:「公輸子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能連續飛行72小時,這是現代高技無人偵察機也無法做到的。可惜,這種技術早已失傳。
紙鳶的發明距今有2000多年了,發明人是西漢開國功臣、淮陰侯韓信。韓信是怎麼想到發明紙鳶的?原來當時列侯陳豨造漢高祖劉邦的反,韓信與陳豨勾結,製作紙鳶作為裡應外合的信號。這也是最早用紙鳶來傳遞情報的實例。
紙鳶一經發明,便在軍事、間諜活動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南北朝時期的「侯景之亂」中,被叛軍侯景圍困在都城建鄴(今南京)臺城內的梁太子蕭綱,便是用紙鳶傳遞情報,搬來救兵的。
紙鳶可以飛得老高,即便被敵方發現,也奈何不了。唐朝魏博節度使田悅起兵謀反,圍攻臨洺城。守將張伾遂放紙鳶與朝廷援軍取得了聯繫。
當時田悅也發現了飄過營房上空的紙鳶,也知道是城內傳遞軍情,趕緊找來「善射者」,但紙鳶飛得「高百餘丈」,根本無法射落。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