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舉考試幾乎是讀書人入仕做官的唯一途徑,錄取率之低令人咋舌,決不可與今天的高考同日而語,那才是真正的千萬人擠在一座獨木橋上!因此,也總有一些本來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在這條道路上屢戰屢敗,令人扼腕嘆息。
黃巢:晚唐時期的黃巢出身於一個靠販運私鹽致富的家庭,殷實的家底使他從小就有條件苦讀儒經以求晉身官場,卻不料屢次科舉均以落第告終。這位憤怒的儒生陡然間「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離開長安時扔下一首《詠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白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不久,他就領導了一場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摧毀了腐朽的唐王朝,打破了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局面,為社會由分裂向統一過渡創造了條件。清代洪秀全的經歷類似黃巢,他也本是一介儒生,可總是在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最終回鄉創立了拜上帝教,領導併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所以,把讀書人惹急了可不是鬧著玩的,誰說書生百無一用!
孟浩然: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李白說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然而其內心卻始終充滿了仕與隱的矛盾。盛唐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士子們大多胸懷政治抱負,孟浩然其實也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可惜多次應試不第。終於,他在四十歲那年最後一次赴京應試,還得到了丞相張九齡的推薦,孟浩然原以為功名垂手可得,卻不料名落孫山,失意而歸。
據史書記載,孟浩然失敗的原因竟在於其詩作。一次他去王維家做客,適逢唐玄宗來訪,玄宗讓孟浩然作詩,想領略一下他的清逸詩風,可孟浩然卻並未吟誦自己拿手的山水田園詩,而是借詩表達了對自己境遇的不滿,其中有「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聽後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此,孟浩然應試不第很可能與此事有關,真是「成也其詩,敗也其詩」。
唐伯虎:明代才子唐伯虎也曾寫過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讀來酣暢淋漓而又富有理趣: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做田。
才華橫溢的他多次進京趕考,卻都慘敗而歸,深深挫傷了他的自尊心。他逐漸看透了仕途險惡,對科舉再也不抱任何幻想。一生酷愛桃花的他回鄉之後,便在城北桃花塢建了幾座優雅清閑的茅屋,將茅屋取名為「桃花庵別墅」,他退避其中,自稱「桃花庵主」,從此過起了以賣字畫為生的逍遙生活。
金聖嘆:金聖嘆是明末清初文壇的一位奇才,他曾評論多部古典小說,最著名的就是對《水滸傳》的批注,成為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為人詼諧幽默,學問淵博,高傲而有志氣,文筆瀟灑自如,作文不拘一格,自稱「以吾之才,入學如取芥耳」。但因為他恃才傲物,屢屢在試捲上嬉笑怒罵,因此多次科舉都壯志未酬。
他第一次參加考試時,試題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他答題時竟在試捲上畫了一個光頭和尚和一把剃刀。主考官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結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參加科考時,題目為「吾四十而不動心」。金聖嘆在試捲上連寫了 39 個「動心」。主考官追問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則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矣!」因此又被除名。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