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華為:去日無多的紅色私企(4)
----教你看透真實的華為

【看中國2014年12月23日訊】(接前文)

華為最脆弱的部分是,通過大規模內部集資形成典型的「龐氏騙局」。在中共體制與華為的關係中,雖然華為幫助體制進行國際擴張,體制也用貸款額度支持華為;但是體制對華為的支持是有條件有限度的,所以無法滿足華為對於資金的需求。自殺式增長的特點是,在發展擴張的時候,需要的資金量越來越大。同時,由於自殺式增長的利潤極低,滿足不了資金需求,因此必然採取債務擴張的模式。

債務擴張就是企業的業務發展規模越大相應的債務也越多。債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顯性債務,二是隱性債務。顯性債務是從資產負債表上能夠看到的債務金額。隱性債務則是資產負債表上看不到,但是屆時會發生作用的部分。例如,賣方信貸就是隱性負債,華為給客戶擔保,客戶進行償還。如果客戶自然償還,華為看上去跟信貸沒有關係;但是一旦客戶無法償還華為作為擔保方就得償還,這時候就等於有了債務。

在華為通過賣方信貸進行擴張的過程中,這種隱性債務一直在積累。其中,雖然一部分通過國家政策已經解決,但是還有一部分比如處於敞口部分,就是華為可能隨時因為客戶違約而進行賠償。在隱性債務部分,華為不僅在外部承擔大量的債務,甚至對內部都進行大量的借債。對內部的債務不僅影響到大多數員工的財富,也令華為變得脆弱。

虛擬股權是華為內部債務的集中體現。在沈重的資金壓力下,華為以虛擬股權的名義從員工手中進行大規模的集資。虛擬股權的概念是,華為從員工手中集資給員工假的股權,然後員工能夠從假的股權中獲得收益。需要說明的是,真正的股權表示對企業的實際佔有,對於公司發展有決定性的話語權,同時享受公司運營獲得的利潤或者承擔虧損;而虛擬股權並不對公司的財產形成佔有,也不對公司運營有話語權,具體的利益就是分紅。

在公司運營的過程中,真實股權和虛擬股權的差別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例如,任正非掌握公司決策權其女兒掌控財務大權,等於兩個人關起門來決定公司的所有事務。即使子女通過掌控一些採購環節,依附華為而吸血員工也只能漠視。而如果員工持有的是公司的真正股權,必然要讓決策者與財務總監相分離,而且通過股東監事會嚴密監控,防止決策者與財務總監合謀,防止這種大權獨攬的情況發生,更不可能讓大量吸血的情況發生。

因此,虛擬股權看上去像是期權,通過高額的分紅讓員工感覺到自身的福利得到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的員工往往會忽略一個關鍵的問題,虛擬股權實質上是集資,而虛擬股權分紅也是虛幻的福利。

虛擬股權從另一個側面反映華為自殺式增長的狀況。最初,虛擬股權屬於華為的福利而且相當慷慨。2000年李一男離開華為的時候,將虛擬股權換到了1000多萬人民幣,拿這個錢建立港灣開始與華為展開競爭。在這個階段,華為的虛擬股權是授予式的,類似於西方科技公司的股權分配。只不過,當時華為還很小,沒法上市,因此通過這個方式提前進行股權分配,當上市後員工能夠得到股權。在早期能夠得到虛擬股權的員工(一般是工號10000號之內),隨著華為的增長,虛擬股權的分紅和定價都得到增長。不少人因此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

但是,隨著擁有虛擬股權的人越來越多,也就是食利階層規模越來越大,後進入公司的人能夠得到的虛擬股權越來越少。2008年,華為開始推行購買虛擬股權的政策,也就是讓員工開始花錢購買這些虛假的股票。而購買的這些虛擬股票是沒有任何財產基礎,不受到任何保護的概念。在開始購買虛擬股權的階段,由於每年的分紅高,因此3年內往往就能夠收回成本。這時候,雖然已經有了集資的性質,但是由於虛擬股分紅高,其集資性質並不太明顯。而2010年之後入職的員工,開始面對明顯集資性質的虛擬股權。

在整體上,由於華為的利潤狀況顯著惡化,分紅的比例持續降低。例如,到2013年,每股虛擬股定價是5.66,而分紅則是1.41。或者說,如果按照這個分紅水平,不考慮利息的因素,需要4年才能收回投資。縱觀虛擬股從1990年代到2014年的變化可以看出,華為員工得到的綜合福利越來越少,實質上從福利變成集資。

虛擬股分紅的變化,讓華為實質上開始蛻變成為具有傳銷和龐氏騙局的系統。其中,虛擬股分紅與個人獎勵代表著傳銷性質,而虛擬股對應的企業利潤及現金流則反映出「龐氏騙局」。從華為的概念上,虛擬股分紅成為員工獎金福利的主要來源,員工通過優厚的分紅得到福利。但是,對於進入企業少於3年或者時運不濟的員工,這種福利事實上是虛假的福利。因為,當一個員工需要付出5元以上買虛擬股的時候,這時候屬於「集資性質」或者叫做「高利貸性質」。而當每年的分紅數額為集資額的四分之一時,整個集資可以看作是高利貸集資的正常回報。但問題是,華為不僅僅從員工手中得到集資,而且還不說分紅是集資的回報,而是將其視作員工工作一年後的獎金福利。這種「吃了饅頭賣饅頭」的特點,是典型的傳銷手段。

當一個人手裡只有一個饅頭(分紅)的時候,他只能選擇自己吃或者賣給別人,不能選擇既自己吃了還能賣給別人。而傳銷的原理就是吃了饅頭賣饅頭,讓人們覺得自己可以兩者兼顧。 華為虛擬股也需要清晰界定,到底分紅是集資所得,還是個人工作勞動所得。如果是集資所得,那麼個人的收入則過低;如果是個人勞動所得,則集資就是典型的侵佔員工的個人資產。

從整個公司的角度,虛擬股集資意味著華為的「龐氏騙局」。華為的「旁氏騙局」分為兩部分,虛假的利潤和高利貸集資支持的現金流。如果澄清虛擬股屬於集資而不是真正的股權,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華為的真實利潤數據。2013年初,華為公布2012年利潤為154億元人民幣(舊方法計算的數據),按照銷售總額2202億元,華為的利潤率為7%。在公布利潤後,華為公布虛擬股權的獎金是125億元人民幣。這時候,虛擬股的獎金似乎是淨利潤分紅,因此進行相應的分配。

但實際上,如果考慮到虛擬股的集資性質和華為概念上的員工分紅性質,這個125億元不應該看作是股息,而應該看作是企業成本。如果以這個模式計算,用利潤減虛擬股權分紅(員工獎金),華為的實際淨利潤為29億人民幣,實際利潤率僅為1.3%,這就是真相!

如果將這些錢都真的分給員工,華為將面臨現金流急劇減少的問題。為瞭解決現金流問題,防止因為員工將錢提走而導致華為的現金短缺,華為採取了通過配股進行資金回收的方式。實際上的做法是,這些分紅並不是真正把錢分到員工手上讓員工拿到現金。華為通過計算,要求員工購買更多的虛擬股票。很多入職不到5年的中低層員工,不僅拿不到分紅,還得把獎金貼進去,甚至還需要貸款或者借款,購買更多的虛擬股票。

通過這種方式,華為將本來應該發給員工的錢或者本來屬於員工自己的錢,逐步弄到自己手裡。當更多的人參與到集資買虛擬股,華為集資的局也變得更大。因此,從華為的真實利潤和越來越龐大的虛擬股角度,事實上已經形成典型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的致命問題就是,見光死或者破局而死。爆發的方式,可能是部分員工撤資時華為會因為遭到擠兌而無法付錢。根據華為的規定,虛擬股總數是公司機密,不向外公布。由於這個信息被隱藏,人們並不知道華為到底有多少虛擬股。有的人在2012年時說,華為的虛擬股為98億多股。根據華為的總分紅(125億元)和每股分紅(1.41元)的數據,華為的虛擬股總數應該在80億股以上到100多億股。按照華為內部公布的數值,每股虛擬股的價格是5.66元,華為的虛擬股總價值達到450-600億元。

在2013年,華為還能夠繼續從員工手裡集到資金,關鍵在於持續給員工洗腦。這個洗腦之所以有效華為的員工還在繼續花錢購買華為的虛擬股,主要因為兩個因素:

1.華為手裡有800多億現金和短期投資。從華為公布的財務報表上可以看出,華為手中擁有大量的現金,達到800多億元。即使員工都想把自己手裡的虛擬股兌現,華為手裡的現金也足夠。當然,華為作為非上市公司,可以隨意公布自己覺得有利的信息。例如,華為的財務報表並沒有顯示其短期應付賬款和其它負債有多少,如果短期應付賬款和現金之間的差額不大,比如現金只比應付賬款多100-200億元,那麼華為員工兌付虛擬股就危險了。

2.華為與體制捆綁。員工覺得華為在為民族做貢獻因此華為的未來充滿希望。這種希望主要來自於中共體制對華為的資金支持,讓華為一直有錢賺。但實際上,體制對於華為的支持只是有限度的支持,並沒有全力以赴支持華為,因此,華為還得在企業內部籌集資金以維持自身的運營。華為獲得的體制支持減少到一定程度,華為將陷入虧損,員工的虛擬股也陷入危機。

從上述兩點可以看出,不少員工甘願被洗腦,主要原因是覺得自己在華為還有錢賺、投資到虛擬股權上還有利可圖,因此相信華為的洗腦內容。問題在於,一旦業務下降發生虧損,員工將開始懷疑虛擬股權的價值。如果華為的營收減少,進而虧損之後,會促使部分員工兌換虛擬股,進而引發更大的兌換潮。屆時,華為不僅拿不出來450-600億元現金,甚至其中一小部分都拿不出來。華為員工在開始擠兌後,不僅拿不到分紅還要搭進去本金。由於不少員工把主要的財產都投入華為,有的人甚至借錢買虛擬股票。所以,當員工拿不回自己的錢將全面停工,華為則將面臨運行癱瘓。

需要說明的是,不少國際大公司在遭遇嚴重虧損後,員工普遍都儘可能努力,希望幫助企業脫離困境。但是,在為了利益而追求狼性文化的華為,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員工只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爭搶,華為也將在短時間內分崩離析。(全文完)

(供稿單位:中國經濟文化研究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王尚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