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華人美媽赴美產子 大洋彼岸獲新生(圖)

 2015-01-08 01: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華人美媽赴美產子,大洋彼岸獲新生。

選擇到美國生孩子,讓孩子成為ABC的人越來越多。本文主人翁核桃媽媽經過深思熟慮,梳理她從決定赴美產子到享受美國的各種心路歷程和經歷。核桃媽媽的理由當然只代表其個體的經驗,不過這些經驗基本勾勒出一個孕媽媽在美國的真實生活狀態。以下為文章原文。

「那對於你們來說,ABC是中國人嗎?」這是我在國外一堂「跨文化管理」課程上剛給滿屋子全球各地外國學生做完關於中國文化的講座之後,一個英國同學提出來的問題。ABC就是American Born Chinese,美國出生的華人。當時課堂裡還有一位所謂的ABC男同學,英俊聰明,課下我們關係很好。問題一出,之前沉浸在琴棋書畫詩酒花裡的得意勁兒忽然間煙消雲散,我和他都有點尷尬,既然中國文化那麼出色,為什麼還要去美國生仔?美國生下來的孩子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

這問題顯然超出了我能回答的範疇,若說ABC是中國人,可能他們自己都不一定願意,但若說不是,似乎又沒法完全斷掉我們之間基於共同文化所產生的默契。所以多年以後在決定了要把孩子生在美國的那一刻起,當年課堂上的一幕就浮現在了我的眼前。

市場需求

去美國生孩子的流程已經越來越成熟,美國那邊也逐漸知道中國媽媽們都是什麼樣的心思,所以網上出現了很多「闖關攻略」,如何入境都成了一項技術活,這有點像某個介紹窮游的網站,裡面貼滿了在全球各地旅遊如何逃票的經驗分享。

我想但凡能夠在家門口好好解決的,沒有誰願意跑那麼老遠吧。

國內緊缺的醫療條件、良莠不齊的醫生水平、令人厭惡的教育產業鏈、還有防不勝防的食品安全問題等等等等……每個女人在當了媽媽之後會忽然變得矯情,不是為了自己就是為了孩子,以前無所謂的現在要特別當回事,以前能吃路邊攤的,懷孕之後連礦泉水都有寶寶專用。這就是需求。

需求催生市場。到了美國之後我認識了些月子會所的負責人,聊了之後大約知道去美國產子的可以分為幾類:

一、二胎,為了躲避高額罰款;

二、非婚生子,由於男方的各種「限制」,女方無法獲得正常婚姻,但又不想失去孩子,於是遠赴美國;

三、給孩子一個身份,以後全家移民美國;

四、覺得美國醫療條件好;

五、大家都來美國生孩子,有條件就都參與下。

猜猜哪一類是支持赴美產子這一生意的中流砥柱?賣個關子。目前我應該是屬於第三類的前半部情況,未來是否移民美國我無法確認,就像十幾年前我也預想不到今天我會寫這樣的一篇文章。但是給寶寶一個身份的選擇是肯定的,至少未來如果選擇了成為美國人,他要想去美國讀書不用考那麼多次試,不用在圖書館裡通宵達旦把地板磨穿了背單詞做考題。

究竟要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我很難規劃具體的每一步,但我知道現在可以規避哪些,可以增加哪些選項。至於文化,中國本土大城市裡現在也是四處移民的時代,文化歸屬已然模糊了邊界。

決定了之後就看看怎麼去吧。其實赴美產子的產業鏈已經相當完整了,只是真實的情況可能沒有外面看上去的那麼美好,除了網上能搜到的各種正面負面狀況外,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對美國期望太高。

臨門一腳

不管什麼簽證,過關的時候記住no de se(別得色)。懷孕媽媽過海關都快成課題了,聽過不少媽媽被拒的實例,總的來說過關需誠懇。問什麼說什麼,要什麼給什麼,老實回答。不少同胞出的所謂攻略都有點抖小機靈的意思,偶爾的矇混過關不代表事事皆可如此,偶然不能代表必然。當然也不能太囂張,雖然有人說明目張膽告訴人家:「我是來生孩子的!」也過去了,但不是人人都欣賞這樣的膽識。至於四個孕婦一起過海關這就不是挑戰人家政策了,而是挑戰人家的智商,誰也忍不了。

旅遊簽證一般會給6個月,說清楚去哪兒玩,如果問到是否懷孕了,就承認,並且出具財產證明,說自己能負責在美所有因生產造成的開支,不會給美國財政增加負擔。隱瞞、欺騙和抖小機靈都不可取。不為自己想想,也要為孩子想想。

說過關難,總而言之,也都是咱們同胞自己搞壞的。

懷孕25週的時候跟先生去香港,先生去一個知名國際論壇上做演講嘉賓,我去散心。晚上7點到港,我還夢想著8點去吃晚茶,結果在海關被問是否懷孕了,之後帶到一個坐了好幾個疑似偷渡客的小房間內等候,海關人員一邊核實我和先生的身份,一邊讓我寫各種保證,保證不在香港生孩子。我問他們,不是說28週才不能進港嘛?海關的mm也很和氣,無奈地說,沒辦法,現在闖關的人好多,根本不能隨便放大陸的孕婦進!一直核查到快9點,工作人員對我們還是非常禮貌的,給了我三天的通行許可,給了先生一個星期的。

香港回來後沒過多久,我聽朋友說他的老婆是如何找中介混過海關,然後在香港闖關留下來生了孩子。我不能說是他影響了我,但事實是大陸孕婦信譽已近谷底。

美國也一樣,在醫院裡聽說多少同胞欠醫院錢不還,或者玩保險欺詐,甚至還有買他人美國身份然後去銀行貸款,錢到手之後一走了之的。雖說他是他,我是我,但我們都有同樣的記號。我個人無法改變同胞的不良行為造成的惡劣影響,唯有做好自己、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並且對歧視的眼光理解並接受,這樣才能在美國生活下去。

美國雖然是民主國家,氛圍也非常寬容,但實際上還是會有歧視的,國內經常說的地域歧視在國外也存在,所以如果在國內錦衣玉食玻璃心,到國外除非完全生活在還是華人的圈子裡,否則被打擊的心理準備得早點做好。

生活在美國

美國雖然美好,但畢竟是他人的國家,真正融入進去不是一兩代人能夠完成的。在美國待產的媽媽們總說美國是「好山好水好無聊」,確實,嘴饞了想吃個麻辣燙哪兒找去?不過美國也有好玩的地方。

先租部車吧,我的感覺是在美國有車就有了一切。如果媽媽們會開車,國內駕照公證下就可以在各大租車網站上搜尋到便宜好用的車。美國的徵信制度相當完善,租來的車不用擔心有什麼問題,如果真是有問題出現了,還能免費給你換一部。之前我租的福特車不製冷,去租車公司給帥哥看了一眼,就換了部差不多的雪佛來。如果早點預定還能有便宜折扣。2014年元旦那天,我哭哭啼啼在LA機場送走先生之後去租車行取車,當天折扣大的驚人,我用最便宜的價格租到了中等價位的SUV,頓時心情就jingle all the way了。

有了車就可以開車去電影院、逛商場、還有各種outlets,對於女人來說,逛街治百病。如果英文夠好的話美國影院AMC裡幾乎每兩週都有新片上映,座位大,人又少,好多片子都是在2個小時左右的片長,不像國內片子大多都是一個半小時的。爆米花不加香精也清甜可口,吃多了不膩,懷孕期間雖不能吃爆米花喝可樂,偶爾一次過過癮還是沒問題的。票價一般都在6-7個美金,偶爾大片會稍微貴點。除了新片搶先看之外,還有很多國內看不到的好片子,比如年前上映的lone survivor, 講述戰爭中面對老人和孩子該不該殺的真實故事。在美國看大片唯一不適應的就是看著看著我就想在屏幕下方找字幕,什麼時候能有中文字幕就完美了。

忽然想起來當年在西班牙看蒙古電影,裡面說著蒙古話,配西班牙文字幕,可憐我全神貫注盯著字幕使勁看,偶爾耳朵裡灌進來一兩句我特熟悉的,一看是孫紅雷。

AMC可以辦卡,積分可以兌換三明治可樂爆米花什麼的。回國之後我對美國最留戀的、最想念的就是AMC。

其次懷念的是各種購物商場和超市。Target裡面應有盡有,不僅可以實體店購物還可以網購,回國看看網站上各種價格的所謂奶粉奶瓶代購,實在是懷念當初一腳油門開到Target門口,各種正品奶粉隨便買的感覺。安全,這是在美國購物最大的感受。

買食物可以去wholefood market, 還有mother market, 買寶寶用品就是babies R us, 還有其他一些平價超市可以去逛逛。

outlets買的東西更多,經常在outlets裡面看到國內去的採購團,春節前後最多,經常是先去新秀麗裡面買個箱子,之後再一家家店逛過去。同胞多的地方很多店員都會說中文,說不出也能聽懂,Gucci、Prada之類的門店裡,會說中文的白人店員很多。

回國之前去了一次outlets, 婆婆買的箱子推了一路下來拉桿壞了,我們回到原來的店裡去更換,白人店員剛開始強硬地打斷我的話,說箱子沒問題。我笑著對他說,我只是想告訴你具體是什麼地方壞了。他看看我,突然說,your smile is good(你笑得非常好),我愣住了,隨後他去給我拿更換的新箱子。我看著窗外熙熙攘攘的同胞採購團,不知道這個店員每天都經歷了什麼樣的心驚肉跳。

在美國居住要分區,不是所有的美國土地都是美好的。有的區是華人區,能吃到正宗粵式早茶,有的是韓國區,比上海韓國館子裡做得好吃很多倍,還有黑人區,相對比較亂,之前南加州大學的槍擊華人學生事件就在黑人區附近。住在什麼區決定了你的生活方式,如果黑人區附近,晚上就不要出來散步遛彎了。

此外還有各處風光美景,以及各種風格的美術館、藝術館、博物館和公園等等,有些還是免費的,可以玩的地方著實很多。

醫療住宿

關於這部分網上文章很多,基本上美國的房子裡電話電視什麼的要自己去申請,租房的時候並沒有包括在內。如果是找月子會所,提醒老闆早點把這個裝好。網路電話打給國內非常便宜,想家了打個電話找閨秘吐吐槽還是滿可心的。我曾經在晚上吃了晚飯遛好彎之後給在上海剛上班的女朋友打辦公室電話,我吃著新鮮的小紅莓聽到她那邊一本正經掩飾著驚訝的時候,心裏別提多爽了。

在美國找醫院是先找醫生,醫生對口什麼醫院,產婦就在什麼醫院生產,這跟國內的先找醫院後找醫生有些不同。到底白人醫生好還是華人醫生好?套句MBA課堂上經常用到的一個經典答案:It depends (看情況)。華人醫生溝通方便,技術相對細膩,但由於預約的人多,不見得能照顧週到。白人醫生也很好,英語過關的話大可跟其討論具體手術實施步驟和注意事項。

美國醫院裡都是帶獨立衛生間的單人病房,如果碰巧沒有房間,護士還會道歉說馬上就有房間了。生孩子的時候病房裡提供尿不濕和水奶,還有一次性奶嘴,新爸媽們來不及準備的可以先拿著用,非常人性化。

住宿環境肯定是美國的單間遠勝於國內的6人間,但手術技術未必是美國最強。

在最後一次B超的時候醫生告訴我是頭位,可以順產,但到了醫院裡醫生卻建議我剖腹產,心有不甘的我一邊吊著催產素一邊跟國內的醫學專家詢問,是否一定要剖腹,專家說是有順產的機會的,但美國的醫生從安全的角度考慮,完全否決了順產的建議。後來手術的時候發現寶寶的胳膊擋在頭頂上,以致於不可能順產,所以剖腹產是必然的。

必須說的是,美國白人護士扎針實在是蠻橫,一邊非常溫柔的say sorry, 一邊真的是扎得痛到哇哇叫啊。

人生第一步

寶寶出生之後醫院會出具出生證明,在美國給寶寶辦理身份非常方便,有專門的律師跟月子會所或者醫院有緊密聯繫,通過這些律師能很便捷辦完寶寶的各種身份證明,包括美國護照和中國旅行證。

生完寶寶還在病床上的時候醫院就要求籤署寶寶出門乘車需要坐寶寶椅的說明,在洛杉磯不坐寶寶椅的話司機要接受嚴厲處罰,醫院也要看到寶寶椅才放媽媽出院。希望在不久將來國內也會有相關政策出臺吧。

回國的時候爸媽訂機票也得給寶寶訂一張,價格是成人票的10%,只是寶寶坐的不是椅子,是籃子,每個飛機上配備的寶寶籃數量不一,早點確認比較好。

有可能的話媽媽在美國坐完雙滿月吧,一方面可以把產後一個月的產婦檢查做掉,看看子宮恢復得好不好,另外可以把寶寶的一些必要疫苗打掉。在美國打疫苗會發一張黃卡,這卡會是寶寶將來在美國讀書非常重要的材料之一,美國打什麼疫苗,回國之後盡量也用進口疫苗,上海的媽媽可以去沃德醫療中心這樣的醫院打到進口疫苗。

享受美國

到人家地盤上生個人家身份的孩子,心態還是得擺擺好,否則後面的生活會一直擰巴下去。媽媽會說英文的話在美國的整個待產過程會非常順利,不會說英文的確實舉步維艱,心情也不好。曾遇到個媽媽只認識park一個英文單詞,因為房間下面就是車庫,門楣上就是這個單詞,看了幾個月,記住了。不會英文的話,購物、租車、看電影都會很不方便,也沒法看地圖、哪兒都去不了。雖然很多美國當地華人都不懂英文,但畢竟已經有生存的技巧了,偶爾必要的幾個詞還是認識的。

準備好去美國之後我對美國之旅一直非常期待,宛若另一個人生的開始。非常輕鬆出了LA海關之後,我和先生坐上租車公司大巴,直接提了一輛超級大的的GMC Yukon, 狂奔12小時來到大峽谷,在峽谷裡住了三天。晚上開在大峽谷的路上,看著路邊樹林裡透出來的點點亮光,我說這兩邊的樓還挺密啊,車開出來一段距離,赫然發現那不是燈光,是星光,密密麻麻的星星,當時的景象堪比在珠峰大本營看到頭頂上的星群陣。

三天裡在冰雪的溫度裡看了壯觀的日出、吃了烤水牛肉,參觀印第安人博物館,給在房間門口溜躂的麋鹿拍照,在十多年前我爸爸拍照的地方再留個影。之後驅車到胡夫水壩,想起來變形金剛好像是在這裡拍的,然後再前行到了拉斯維加斯,住進先生一直夢寐以求的比拉吉酒店,看著窗外的噴泉和鐵塔,等著過聖誕。

拉斯維加斯的聖誕季明顯比洛杉磯要更為強有力,每間酒店下面都是長長的購物商店,Bebe、Victoria Secrets等等各種牌子打折又多東西又全,嘖嘖,現在想起來還會有點不淡定。

吃聖誕大餐、看ka秀,基本上耗費了所有我能想像的紙醉金迷之後,回到了平淡的洛杉磯。隨後就是漫長的待產期了,換了部小車,開發各種吃的玩的,去朋友家、親戚家玩,看電影,等一個月後家人來過新年。新年期間陪家人跑了幾趟聖地亞哥,登上了中途島號,還在海灣下的海鮮館子裡暴搓了一頓生蠔,那麼鮮美的生蠔啊,我吃了6個,拼了。

到了預產期寶寶遲遲不發動,我越吃越多,寶寶越長越大,乖乖的就是不肯出來,最終醫生不淡定了,給我安排了醫院住下,失眠一晚在黎明迎來了我生命中的寶貝。

美國的月嫂是廣東湛江人,做得一手好菜,與其說我在坐月子,莫如說我是過了一次吃廣東菜的癮,所有能說出來的廣東菜除了烤乳豬全部來一遍,那樣狂吃的後果就是娃娃都快8個月了我還在懷疑月子里長得肉還下不下得去,當然那麼吃的好處就是現在我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後遺症,沒有產後抑鬱症也沒有任何身體不適。所以吃貨最幸福。

無論是換一個地方生活,還是生一個孩子,都是人生裡非常大的改變,去美國生孩子,走那麼遠、面對那麼多陌生人,承擔那麼多身體上心理上的改變,還要面對未來的諸多未知數,所有想去美國生寶寶的爸媽們,準備好了麼?

寶寶不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的,爸媽也得早些為他考慮好將來的路,教育會是很實際的問題,除了教他琴棋書畫詩酒花,漢堡包可樂獨立宣言也會是重要的內容。如果再有人問我ABC是不是中國人,我的回答是,不管是哪裡的人,是什麼人,快樂生活最真實。

沒有懷孕的時候覺得,似乎就我和先生一起生活挺好的,有了寶寶之後忽然覺得,若真的就兩個人生活下去,豈不就錯過了這麼美好的天使?相比較滿滿一櫃子以前心愛的牛仔褲塞不進去,我覺得寶寶缺一件外出的小背心更為緊要。網上的購物車裡都是嬰童用品,我知道自己的變化,並且由衷喜愛這個和我寶寶一起降臨的轉變。未來會怎樣?寶貝,我和你一起走過。

来源:多維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