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圖片)
香港游最近「火」得不行。先有黑龍江遊客因低價團強制購物起衝突,命喪紅勘;後又有成都許先生花2萬多在香港買了9顆「皇帝果」,而這玩意實為普通中藥材,內地1斤不過20元。
去香港,要想在購物上獲得舒心的感覺,一是別報低價團;二是別輕信商家任何關於中藥材、海味的宣傳。
其實,去香港旅遊,知道一些簡單常識即可避免利益受損。
先說跟團游。香港寸土寸金,九龍尖沙咀稍微像樣點的酒店,也要500港幣起價,一頓便飯50港幣也不奇怪,所以,幾百元甚至零團費就能遊香港,這是不可能的,當然要通過購物「補回來」。
這裡的貓膩,相信大部分人都知,但為什麼還是有人報呢?因為正常人都有搭便車的心理,「別人多買我少買,相當於別人補貼我游了香港,等於賺了」、「我堅持不買,對方也不敢把我怎樣,最多臉色難看點」。這也怨不得遊客,既然你設置了模棱兩可的規則,有便宜我為什麼不佔?但問題在於,遊客與導語間的這種博弈是沒規則可循的,而且大多數香港本地導遊也屬「屌絲階層」,遊客不購物,搞不好還倒貼錢,情緒一上來,極易擦槍走火。
有時,導遊也不怕和你鬧,鬧得遊客報了警,不歡而散,他還可以找到負責組團的中介,以此為由拒付「人頭費」。
香港旅遊業的確應檢討,有業界權威人士估計,除自由行,港澳游市場超8成份額,都被「零負團費」佔據,這種不健康的發展模式,損害香港形象,遲早出惡果。
再說自由行。其實,香港政府購物環境是很好的,美國有線新聞網評出的世界十佳購物聖地,香港排名第6,一般來說,大商場、正規連鎖店基本都「童叟無欺」,這裡面大部分服務生態度是很好的。
但壞就壞在一些街頭小店。過去,奸商喜兜售假表,或高價賣電器,這些人不少被黑幫控制,爾冬升《旺角黑夜》開場,即描述幫派因向遊客兜售假表而起衝突的情景。現在,電器價格透明瞭,不容易忽悠了,於是轉向了另兩類商品——中藥材、海味。
九龍西街頭,到處可見中藥房,店招上有個碩大的「藥」字,檢索媒體報導和網友投訴記錄可發現,這裡不少店都欺詐顧客,文章開頭的許先生,即是買中藥被騙。
港人喜食海味,這種經乾燥脫水處理的海產品,據說有很多營養(其實多未得到營養學證實),是消費欺詐高發領域。數據為證,香港消費者委員會2014年初公布,2013年,光有關花膠的投訴,就有73例。且基本都涉及不良銷售手法,一是將平價貨貴賣,二是不說請計價單位。
不管是中藥還是海味,詐騙方式都相似。
先是慇勤推薦各種商品,講它對身體的好處,可以「大補」,但往往價簽上不寫計價單位,顧客問到時含糊其辭,常見話術是,「我們香港1斤是16兩,價錢是xxx元」,讓你誤以為xxx元是一斤的價格,也有的商家會直接騙你「xxx元一斤」,可一旦顧客說買便翻臉不認人,硬說剛講的是「兩」。(古人用的秤16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八兩」用於形容同一個事物)
總之,一旦顧客說買,或僅僅有了買的意向,商家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始加工、稱重,再告訴你其實是按兩算,開出一個天價數字。等到你反應過來強烈質疑,卻木已成舟,這時商家紅、白臉齊上陣,或假惺惺地說「可送你6兩」,或直接「目露凶光」。
為什麼奸商愛利用這兩種商品呢?
一是文化相通,華人信中醫、好滋補,這就有了溝通的基礎;二是受文化傳播影響,香港的食藥材披上了更多神奇色彩,在TVB劇中,幾乎每劇都有熬花膠湯(花膠其實就是乾燥後的魚肚)的情節,或許受強勢文化傳播影響,很多大陸人去香港旅遊,也喜歡給親朋好友帶點,覺得在香港買的更大上,其實壓根不是,好多藥材在香港就是換了個名字,比如許先生買的「皇帝果」,其實就是「西青果」,不是啥罕見玩意兒;三是此類產品的價值不易一眼就鑒別,也沒法網上查價,你說網上這玩意兒10元一斤,我可以說我店裡來自xxxxx深山,品種好,沒法比。
總之,去香港,要想在購物上獲得舒心的感覺,一是別報低價團,不要抱僥倖心理,不要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不確定的博弈規則;二是別輕信商家任何關於中藥材、海味的宣傳。
責任編輯: 芷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