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商業內幕網站》根據起薪點、就業職位、學費、GMAT成績、社交關係網這幾大因素評選併發布了一系列美國商學院排行榜。在這些學院中,有9個大學商學院MBA課程的畢業生平均起薪點在12萬以上。想要選商科的同學們不妨看看這些金牌商學院是哪些:
9、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西北大學商學院成立於20世紀初。凱洛格商學院各系中以市場營銷系和管理經濟學與決策科學系最為著名。市場營銷系被公認為全美第一,在該系任教的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對市場營銷學進行了革命性的變革,被尊為現代市場營銷學之父。學院提供1年制的MBA課程給已經有相關經驗的入學者。
8、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哈斯商學院是美國歷史第二悠久的商學院,它位於伯克利山坡一側,另一側是舊金山灣。哈斯商學院MBA班的學生構成非常多樣化。通常情況下,班裡有超過30%為女性,去年有37%為國際學生,36%為少數族裔。
7、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Dartmouth College — Tuck School of Business)
塔克商學院只提供一個經典的全日制MBA項目。在2015屆學生畢業3個月後,95%的畢業生找到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去了貝恩諮詢公司、高盛、三星、德勤、巴克萊資本銀行這些大公司。
6、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雖然布斯商學院提供的是世界上最貴的MBA學位之一,但幾乎所有畢業生都找到不錯的工作——2015屆學生98%在3個月內找到工作,大部分在McKinsey & Co。、波士頓諮詢公司、貝恩諮詢公司、亞馬遜、美國銀行這5家公司就職。
5、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商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麻省理工學院不僅是美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它的商學院也是最好的商學院之一。斯隆管理學院去年提供三種MBA課程:企業管理、創業與創新、金融。2014屆畢業生93%在畢業後的90天內找到工作,並在如Adobe,微軟,谷歌和Facebook等公司就職。它7.4%畢業生自己創業。
4、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The Wharton School)
沃頓商學院創立於1881年,是美國的第一所商學院。它的學費高達$144,340,沃頓商學院享有盛名,畢業一般能獲得較高起薪點。95%學生在畢業三個月內工作就業。學院擁有非常多名人校友,包括百事可樂和蘋果的總裁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LinkedIn首席執行官傑夫·韋納(Jeff Weiner)和億萬富翁羅恩·佩雷爾曼(Ron Perelman)。
3、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 —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享有世界金融中心紐約的獨特優勢,與華爾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迄今共產生了1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包括「歐元之父」蒙代爾、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締造者」費爾普斯等。
2、哈佛大學商學院(Harvard University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哈佛的成功部分來自於在工作招聘方面廣泛的聯繫以及學院多達4.4萬的畢業生關係網。它的名人校友包括前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前馬薩諸塞州州長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黑石集團CEO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而惠普董事長梅格·惠特曼(Steve Schwarzman)等等。
1、斯坦福大學商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斯坦福大學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拉阿圖市(Palo Alto),與舊金山( San Francisco)相鄰,乘坐汽車只需要1個小時便可到達舊金山。儘管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只有86%,但讀完它2年制課程的畢業生的平均起薪點卻是第一高。大部分畢業生會進入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如Facebook,雅虎,Yelp等。
責任編輯: 華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