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代表步入了春耕時期。(攝影:乙欣)
今天是3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
驚蟄傳統上屬於春季,第三個節氣。即視太陽在黃道上自黃經345°至360°(0°)的一段時間,每年3月5日(或6日)開始,至3月20日(或21)結束,約十五天。這時太陽直射點由5°57′S移至赤道。狹義上,指驚蟄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345°的時刻,即在3月5日(或6日)。
驚蟄
「驚蟄」來臨,此時天空出現雷聲,萬物逐漸孳生茂盛。大約每年農曆十月以後即不再打雷,進入嚴冬酷寒,草木枯死,所有的昆蟲小動物,也都紛紛躲進土裡或藏在石縫中蟄伏。到了農曆二月初,天地陰陽氣接觸頻繁,大地激盪,產生閃電,雷聲隆隆,所有正在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震驚後,紛紛從土中石縫裡爬出來。因為春雷「驚」動了「蟄」伏的昆蟲類、所以這個節氣就定名為「驚蟄」。
驚蟄,春耕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即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一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四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説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説:「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墑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説:「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即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産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