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仰光的中國城,民盟在進行競選宣傳活動(美國之音)
【看中國2016年03月30日訊】中緬劃界「傳統習慣線」——「麥克馬洪線」。學界習慣稱其「麥線」緬甸段。
在1956∼1957的中緬邊界回合談判中,中國已經準備「採取現實的態度」去承認已成既成事實的「麥線」緬甸段,並且為避印度人甚至是國內百姓的耳目,煞費心機的將「麥線」指鹿為馬為「傳統習慣線」,同時也做好了相關國內民間人士的安撫說服工作,準備一待其它地段談妥便接受「麥線」緬甸段為中緬北段邊界。
1957年9月,時任緬甸總理吳努突然節外生枝,向中方提出,麥線當年是以分水嶺為界的,但緬方根據「麥線」原圖在地面標定這條線時,卻發現它把伊洛瓦底江流域的獨龍江地區劃歸了中國,所以緬甸要求應該按照伊洛瓦底江(恩梅開江)-怒江的分水嶺為原則,對「麥線」進行修改,也就是應全程按照高黎貢山作為中緬北段邊界。根據緬甸的這種修改法,中國將失去整個獨龍江流域。周恩來並未當下嚴詞拒絕,稱要「根據友好關係來考慮」,周恩來說:「如果勘察的結果緬甸確實管到那個地方,中國可以否定麥克馬洪線,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不願意採用麥克馬洪線。」(見《周恩來傳》)。新中國為否定「麥克馬洪線」全線往北撤它50公里,中國西南十八萬平方公里的江心坡、南坎劃入緬甸,所割土地比臺灣還大一倍。1960年10月簽《中緬邊界條約》,中緬邊界問題終於全部解決。
毛澤東公然「送國」,是換取印度和緬甸對「公有制家國毛家王朝」的「合法性「的承認。
參考消息網2016-3-28報導 美媒稱,緬甸移民局近日在網站上發布了一則通告,批准緬甸撣邦北部大勐穩(Tarmoenye)的幾萬名華人加入緬甸籍。通告並沒有給出受益於這批入籍華人的準確人數,坊間傳聞的數字則從六萬到十幾萬不等。
十八世紀中葉,一名姓段的土司跟隨緬甸國王征討泰國,立下戰功,被封為大勐穩(也稱「大勐宜」、「大勐威」、「大勐允」等)的世襲土司。段家傳承了13代,經歷210年,直到1962年因緬甸軍政府在全國廢除土司制度而終止。
大勐穩華人喜歡穿漢服,自辦華文教育,世代保持漢族的習俗,比如挂孔子像,春節貼紅紙春聯、請財神等,與緬北另一支更為著名的華人—— 果敢人—— 頗有幾分相似。緬甸軍政府廢除土司制度後,大勐穩華人曾自發成立了「漢人土生會」,以民間組織的形式,向緬甸政府申請加入緬甸國籍。但是,他們的努力始終未能得到政府的批准。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緬甸政府軍同緬甸共產黨的軍隊於緬北作戰期間,大勐穩華人組成的民團在首領王國達的帶領下,始終站在政府軍的一邊,獲得了緬甸軍方的信任。甚至有一種說法,王國達曾經救過後來成為獨裁者的丹瑞將軍的性命。
據緬甸媒體《伊洛瓦底》報導,1998年,已經大權在握的丹瑞曾口頭指示移民局,給予大勐穩地區的華人緬甸公民身份,正式成為緬甸合法民族。不過,丹瑞認為,大勐穩華人不能以華人身份入籍,於是,他為大勐穩華人賜名為「勐穩帛瑪族」,也念作「勐穩白馬」族---- 用雲南口音讀,「白馬」的發音跟「帛瑪」一致。而無論「帛瑪」還是「白馬」,都是緬族(Burma)的音譯。
2015年11月緬甸年大選前夕,大勐穩地區曾經出現過一份為軍方背景的鞏發黨拉選票的通知。其中寫道:「凡我勐穩帛瑪民族同胞,在本年陽曆十一月八號(農曆九月二十七日)的民主大選中,年齡滿十八歲必須參加投票之人,務必投獅子黨(鞏發黨)之票,原因有二:(一)為感恩,因我民族民稱與民族地位是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創始人、國家主席丹瑞大將及國家委員會批給的,如若我族之人不投鞏發黨的票,就是忘恩之人;(二)為鞏固自己的身份地位,我民族民稱和地位雖已得到批准,但尚未完善。只有鞏發黨在這次大選中能夠獲勝,我民族才能百分百得到認可與穩定,希望大家慎之重之。所以凡我勐穩帛瑪民族同胞務必共同投給自己居住縣鎮裡鞏發黨三位候選人每人神聖的一票。」
大選過後,身為鞏發黨黨員的王國達獲選連任撣邦議員。對此,亨凱向記者表示:「吳登盛在任期結束前才突然允許了(大勐穩華人入籍)這件事,應該是大選時、雙方的一個交易。勐穩支持鞏發黨,鞏發黨給予其合法的民族地位。」
大勐穩(Tarmoenye)的幾萬名華人真是「鼠目寸光」,看到緬甸有選票可能很快成為憲政民主國家就被基本人權所利誘。從公有制家國毛家王朝到半毛朝代半黨國,做新中國的偉大人民多「幸福」:無論國事家事,還是制度或做夢,都由偉大領袖、紅色基因和人民代表所代勞。
所以,唐家璇說:「如果中國共產黨不‘偉大光榮正確’,那為何14億人願意投胎到中國?」李肇星名言:「一,中國的人權比美國好5倍!二,你是一個中國公民,還有什麼比這更光榮和驕傲。」
權衡權威結論:緬甸撣邦北部大勐穩(Tarmoenye)的幾萬名華人棄漢入緬加入緬甸籍,這是「棄明投暗」。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