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到二十歲,已博通經史,作文一天可寫幾千字。(圖片來源:Pexels)
據《宋史.列傳.蘇軾》,蘇軾到二十歲,已博通經史,作文一天可寫幾千字。
蘇軾文采驚人卻得罪官員
宋仁宗嘉佑二年,參加禮部的考試,當時文章割裂怪異的弊端盛行,主考官歐陽修想要矯正這種風氣,看見蘇軾的《刑賞忠厚論》,大為驚喜,想提拔他為第一名,但懷疑是自己門生曾鞏所作,只放在第二名;蘇軾又以《春秋》經義作文名列第一,殿試考中乙科進士。
後來蘇軾憑藉書信見到歐陽修,歐陽修對梅聖俞說:「我應當避開,讓此人獨出一頭。」聽到的人起初譁然不滿,久了也就信服了。
宋神宗熙寧四年,王安石想要變更科舉,蘇軾上書反對,神宗感悟說:「我本來對此事就有疑慮,看到蘇軾的奏議,心中便釋然了。」當日就召見蘇軾,問他當今政令的得失及自己的過失。當時王安石創行新法,蘇軾上書分析新法不適宜,提及國家的存亡不在於強弱,而在於道德的深淺;朝代的長短不在貧富,而在風俗的厚薄。但願神宗能推崇道德而讓風俗淳厚,不要急功近利而貪求富強。要以簡易為施政法則,以清淨為施政中心,才能使人民道德回歸淳厚。
因為反對變法得罪了王安石,蘇軾自請外調,擔任杭州通判,後來調職湖州知州。又因為有些不便民的事不敢說,作詩諷諭,希望對國事有所補救。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其表面語句來斷章取義,誣陷蘇軾作詩誹謗皇上,逮捕入獄想置他於死地。唯獨宋神宗憐惜他,安置他擔任黃州(今屬湖北)團練副使。蘇軾和田野父老一起生活在山林溪谷間,並在東坡建築房屋,自己號稱「東坡居士」。
宋神宗厚愛蘇軾亟欲重用
宋神宗多次有意再次重用他,總是被當權者阻擋。本想讓蘇軾完成至為重要的國史,姑且改用曾鞏,但神宗認為寫得不允當,就親手寫下聖旨,讓蘇軾調到汝州(較接近京城,今屬河南),並說:「蘇軾貶居在外反省思過,幾年來體會更加深刻,人才實在難得,不忍心始終棄而不顧。」蘇軾還未到汝州,上書自稱飢寒交迫,有田產在常州(今屬浙江),改至常州居住。
元豐八年,蘇軾到常州。同年宋神宗去世,哲宗繼位,蘇軾再度被起用。至元佑元年,蘇軾已身穿七品官服,升遷中書舍人。不久,再升任翰林學士。元佑二年,兼任侍讀。蘇軾曾經留宿宮中,被召見入對便殿,宣仁太皇太后(英宗皇后,神宗時為皇太后)問說:「你前年是什麼官?」蘇軾回答:「臣是常州團練副使。」再問:「現在是什麼官?」回答:「臣現在是翰林學士。」問:「為何突然升遷至此?」答:「遇到太皇太后、皇帝陛下。」說:「不是。」說:「難道是大臣推薦的嗎?」說:「也不是。」蘇軾驚訝地說:「臣雖然罪大不可言狀,但不敢從其他途徑進升。」說:「這是先帝(神宗)的意思啊!先帝每次誦讀你的文章,必定讚嘆說:‘奇才,奇才!’只是還來不及進用你而已。」
蘇軾聽後,不禁泣不成聲,宣仁後與哲宗也哭了,左右在場的人都感動流淚。
天下奇才,名垂千古
蘇軾在童年時,士人流傳《慶歷聖德詩》到蜀中(今四川中部),蘇軾就列舉詩中所言韓琦、富弼、杜衍、范仲淹諸位賢者去問老師,老師覺得奇怪,蘇軾說:「正想認識這些人。」可見他自小就有此意志,要和當代德智兼備的人同等。
蘇軾二十歲到京師,一日之間名震四方。後來遭遇禍患時,他的節義也足以堅持他的操守。宋仁宗起初讀到蘇軾、蘇轍的制策(天子親自出題考試的選才方法),高興地說:「朕今日為子孫選得兩位宰相了。」宋神宗尤其喜愛他的文章,在宮中讀得忘了吃飯,稱讚他是天下奇才。但是當不當宰相早有命定,唉!蘇軾不能當宰相,又難道不是幸運嗎?有人說:「蘇軾稍微收斂一點,雖不被重用,也應當避免了災禍。」只是,假使蘇軾因此而改變他的行為,還能是蘇軾嗎?
蘇軾奇才在很多書中都有生動的描述,如《甲申雜記》記載,天下的公論,雖是仇敵也不能改變啊!御史中丞李定審問蘇軾獄案,同僚都不敢過問。一天,李定在崇政殿門口忽然對大家說:「蘇軾真是奇才呀!」眾人不敢回答。李定又說:「雖已是二、三十年前所作的文字、詩句,蘇軾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錯,真是天下之奇才呀!」李定說完嘆息不已。
蘇軾不僅是天下公認的奇才,他的節義操守、仁厚愛民之心,更使他名傳千古。《宋史》記載,元佑四年,蘇軾因為議論政事,被當權者所恨,又自請調職外地,任杭州知州。期間他修湖筑堤,解除了人民大患,杭州人名為「蘇公堤」。二十年間蘇軾再度蒞臨杭州,施德於民,家家有蘇軾的畫像,百姓飲食必向他祝福,又建造生祠(為活人立祠奉祀以表示感佩)報答他。
責任編輯: 雲淡風輕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