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社會的「多元化」思維

 2016-11-24 01: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花點時間學習語言是需要的,也是令人愉快的。我在學校裡有一位商業課程的老師,他是一個黑人,很有學識和氣質,穿著得體,每次聽他講課時,總讓我想起「腹有詩書氣自華」。他自我介紹他是來自洲一個非常貧窮的村子,英語不是他的母語,但是他考上了大學,來到了美國,他漸漸地知道一些詞、一些短語、一些用法……他說真正掌握一門語言需要五年的時間。

有一位有印度裔人老師,他在第一節課就發現我用英語交流很費勁,於是讓我閱讀了一段,然後說,「非常好!原來是你的英語聽力的問題。」

學校的老師還有來自菲律賓和歐洲的華裔人,有美籍白人,當然也有中國人。有一位中國老師用英語教授計算機課,非常流利,教學效果很好。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課堂上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是「多元化」,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年齡。老師對所有的學生都平等相待,不會冷落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學生。

學校對殘疾學生會有特別的照顧。他們認為,殘疾人不是不能做事和成功,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在做事和成功。

在學校,如果能保證12個學分的課程,同時是低收入家庭的話,可以申請聯邦政府的助學金,但有學制的限制;如果你工作很忙,也可以自費兼職上學,不受學制的限制。

國內的迫害已然容不下我一張安靜的書桌了。而在這裡,我發現,求知慾原來是非常強大的一種慾望,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有人想學習提升,如飢似渴。

我和韓國同學合作項目討論時感覺比較輕鬆愉快,而和中國同學組成團隊時,就不太踴躍。

我覺得外國人和中國人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外國人說話做事時會先考慮別人的感覺,總是讓對方舒服,公共場合不影響別人;而中國人總是以先考慮自已,從自我出發,強調自己的意見。

在很多事情上,外國人更容易表現出同情心,更容易尊重別人、彬彬有禮。

比如,在找工作提問面試的問題上,他們不會問種族,宗教。

在問到身份(Citizenship)問題是,他們會說:「你在美國有合法的工作權嗎(Do you have alegal right to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而不會說:「你是美國公民嗎(Are you aU.S.citizen)?」

在問到年齡(Age)時,他們會說:「你超過18歲了嗎(Are you over 18)?」或「如果被僱用,你能證明你的年齡嗎(If hired,can you prove your age)?」

而不會直接問:「你多大了?你的出生日期?(How old are you? What is your date of birth?)」

在問到教育程度(Education and experience)時,他們會問,「你在哪裡上學?」或「你工作之前有什麼經歷(What is your prior work experience)?」

而不會說:「你什麼時候畢業的(When did you graduate)?」或「那是一個教會附屬學校嗎(Is that achurch-affiliated school)?」

在問到婚姻家庭狀態(Marital/family status)時,他們會說,「在緊急情況下,我們可能聯繫的人的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是什麼(What is the name,address,and telephone number of aperson we may contact in case of an emergency)?」

而不會說,「你是結婚,離婚,還是單身(Are you married,divorced,single)?」

在問到住址(Residence)時,他們會說「你的地址是什麼?你住在哪裡多久了?(What is your address? How long have you lived there?)」

而不會問,「和你同住的人叫什麼名字?是什麼關係?(What are the names/relationships of those with whom you live?)」

此外,關於身高、體重,如果不與特定的相關工作則不會被問到。對於犯罪記錄(Criminal record)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從事特定行業,沒有人會問--「你被拘捕過嗎(Have you ever been arrested)?」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