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個習慣,越早形成越好。(網路圖片)
我家是那種典型的單職工家庭,在農村叫做!「半邊戶」。爸爸是個小學老師,後來做了校長,媽媽在家忙活。他們經常週一到週五住學校,週末回到家挽起袖子就下田幹活。
按說這種家庭應該也不至於太窮,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家是很窮的,比很多父母都是農民的還窮,尤其是在小的時候。可能是爺爺去世太早,媽媽嫁過來時,家裡太過一窮二白,以至於經常要去外婆家拿油拿米。
我幼時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去外婆家總會提個空籃子,回來的時候籃子總是裝得滿滿的。讀小學時我還穿過打補丁的褲子,有次很饞小賣部的話梅,要三毛錢,我拚命攢啊攢,攢了一堆分幣,興沖沖地跑進小賣部去一數,還差兩分,老闆娘可能見我可憐,說兩分錢就算了。
家裡窮成這樣,自然是沒辦法在物質上富養孩子了,實際上連精心的養育都很難做到,畢竟有那麼多農活要忙。
但我還是特別感謝爸爸媽媽,用他們的一言一行,教給了我三件事。這是他們給我的最珍貴的三件禮物。
父母教給我的第一件事是,人應該多讀書。
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父母都會向子女灌輸這個道理,但他們通常只是說說,你讓他們自己看書,他們多半寧願去挑煤炭。
我媽媽是很愛看書的,什麼書都愛看,小說、雜誌、菜譜都看得津津有味。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每晚睡覺前還是會看一會書。小時候書籍匱乏,可我家裡總還是找得到幾本書,比如什麼小小說、微型小說選刊之類,還有些殘缺不全的三毛瓊瑤。
媽媽記憶力特別好,看了書後會給我們講故事,她講故事的水平一流,那叫一個繪聲繪色啊。我還記得《連城訣》的故事最初就是她說給我聽的,聽到凌霜華被父親活埋那一幕,我汗毛都豎了起來。
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就愛看書,看了後再注入自己的瞎編亂造,說給弟弟聽,他最喜歡聽的就是衛斯理系列,我們都想去探索宇宙。
爸爸沒那麼愛看書,但他會從菲薄的工資裡,擠出錢來為我訂閱雜誌。我每年都會訂《少年文藝》,有時候還會訂《科幻世界》、《兒童文學》,在精神匱乏的年代,是這些雜誌為我打開了瞭解世界的一扇窗。
我還有個酷愛武俠小說的叔叔,總是有本事從外面借到書。感謝叔叔,讓我這個小學生通讀了金庸古龍梁羽生。
長大後,關於閱讀,總是有人問我兩個問題。
一,現代人這麼忙,怎麼才能夠做到堅持閱讀?能問這個說明打小就不愛看書。對於熱愛閱讀的人來說,讀書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你再怎麼忙,總還是有時間吃飯睡覺吧?
二,在浩如煙海的書籍裡,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書?我的觀點是,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比為孩子開書目要重要得多,孩子愛讀什麼,就儘管讓他讀。大人同理。書看多了,你自然知道什麼適合自己。
閱讀這個習慣,真的越早形成越好。做父母的想要孩子愛讀書,只需率先拿起一本書看就行了。
父母教給我的第二件事是,人應該不斷學習
這個學習,不是指在學校裡埋頭苦讀,而是指一個人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善於不斷成長的能力。
我媽就是這種學習能力特別強的人。舉個簡單的例子,她一個湖南人,到了廣東後馬上摸清了當地各種食材的做法。她在飯店吃了次秋葵,立馬就買了種子回去,現在我家的菜園裡,秋葵長得鬱鬱菁菁,方圓數里的人都沒見過這種蔬菜,紛紛過來瞻仰。
托我媽的福,我們家的飯桌上,不時會冒出些新鮮的菜式,她在親友家吃到什麼好吃的菜,總是會問了做法回來炮製一番。
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嚐嚐。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感謝我媽,培養了我兼容並包的好胃口。
我們家是村子裡為數不多的率先裝寬頻的第一撥人,我爸和我媽都很早就學會了用智能手機,我爸最喜歡發各種養生知識給我,我媽最近愛幹的事是在各個群裡發我的公號文章。我爸退休後,很想找回事業的第二春,正在謀劃著要和人去成都包食堂。我雖然覺得他年紀大了,大可不必折騰,但對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還是挺佩服的。
在他們的世界裡,好像從來都沒有什麼「這個很難,我學不會」的概念,他們碰到一件事,只要覺得有意思,就會興致勃勃地去嘗試。他們這種精氣神,有時連我都自愧不如。
有個叫姜淑梅的老奶奶,60歲學寫字,76歲出書,我覺得我媽可以以她為榜樣,她的說故事能力實在我之上,我都能出書,她肯定沒問題,以後一定督促她寫起來。
從不故步自封的精神,是他們送給我的第二樣禮物。
父母教給我的第三件事是,人應該與人為善。
我爸爸是那種朋友特別多的人,男女老少都和他合得來。對這一點我是很羨慕的,曾經虛心向他請教其中訣竅。
爸爸想了想,告訴我說:要想朋友多,無非是肯吃虧,對人好。
上次在老家時,我們正在吃飯,一個鄰居捂著流血的手指頭跑進來,討要一張創口貼。我爸忙上樓去拿。不一會兒,拿了兩張創口貼出來,其中一張馬上給鄰居包紮好手指,另一張讓她拿回去替換。
第二天他自己手指幹活時不小心割傷了,卻沒辦法包紮,因為僅有的兩張創可貼昨晚已都給鄰居了。
從這件小事上,我不禁深深覺得老爸做人方面真是勝我多矣,如果是我的話,可能只會給一張創口貼,不會想到要多給一張讓人家替換。
還有一次,我媽去一個嬸嬸家借東西,結果東西沒借到,反被看門的狗咬了一口。她第一反應是不要聲張,自己跑到鎮上去打狂犬疫苗。後來那個嬸嬸知道這回事了,上門來給她打疫苗的錢,我媽非不要,理由是那家人很節約,她不忍心讓人家破費。
在為人處世方面,父母實在遠遠強過我們姐弟。與人為善一次是容易的,堅持一輩子則是很難的。我還需繼續向他們看齊。寫這篇文章,是看到網路上有極端主義者認為,窮人就不要結婚不要生孩子了。
按這種理論,窮人最好都直接拉去浸豬籠。說這些話的人也不想想,要都不生娃的話,現在還有你嗎?
物質上的貧乏確實是種缺陷,但良好的教養有時和物質沒多大關係。一對父母是否能夠把孩子培養成材,很多時候並不取決於物質,而是取決於愛與觀念。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拼的就是爹,不是錢。對孩子來說,身教遠遠勝過言傳。與其瘋狂追逐學區房,不如把自己打造成孩子的好榜樣。
我的父母可能也沒想到,他們平常向我灌輸的一萬句教育聖經我都沒聽進去,反而是他們生活上的言行舉止,給了我莫大的影響。
他們雖然沒什麼錢,卻教給了我閱讀的習慣,開放的心胸,以及與人為善的信念。他們當然不是完美的父母,有著大大小小的缺點,所幸他們送給我的這三件禮物,已足夠讓我受益終生。
我曾經也對父母有過諸多不滿,近年來才重新發現了他們身上的優點。如果能夠完全學會他們教我的東西,按說我應該是個人格很完善的人。現在之所以還渾身毛病,多半還是自己學得不夠好。
我現在也是做媽媽的人了,同樣沒什麼錢,但我希望,能夠把父母教給我的三件事,再教給我的孩子。若能夠學會這三點,我想他將來至少會在精神上很富足。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