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1月15日訊】來自上層的指示能夠決定中國經濟的面貌。2013年,習近平提出城市更應該像海綿一樣,平時能吸收雨水,乾涸時又能再利用;而現在全國正在建設大約30個「海綿城市」。到了2014年,習近平又表示政府應該鼓勵企業對國家項目進行投資。從那以後,中國就陸續公布了數千項有關「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PPP)」的計畫,其中就包括建設「海綿城市」;然而投資者似乎對此並不感興趣。海綿城市項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來吸收私人資本,卻收效甚微。
16年9月,在西北部常年氣候乾燥的寧夏固原,中國第一個「海綿城市」PPP項目啟動了。然而,與其他不少已經開工的例子類似,該項目合作夥伴中的「社會資本」方並非完全像其所吹噓的那樣。事實上,該項目的社會投資者北京首創集團是一家政府所有的公司。而且,為了促成這筆生意,政府還大手筆進行了補貼,總額接近該項目總成本(五十億元,即七億五千萬美元)的五分之一。
這件事折射出一個更大的問題:中國民間投資正在急劇減少。9月13日的新數據也突出了這種趨勢。2016年前8個月,來自私營企業的投資僅比15年同期上升了2.1%,創下了2005年以來的最低增幅記錄。同時,帶有國家背景的投資卻激增。由於中國經濟一直需要政府拉動的緣故,乍一看並不讓人驚訝。不過,其中卻暗含著重大的變化:過去十年中,全國大約三分之二的投資來自民間。由於投資佔中國GDP的比重將近一半(譯者註:若使用支出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消費、投資、淨出口三項之和),民間投資的減少其實是(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陰雲密佈的信號。
對於這種衰退趨勢,最簡單的解釋便是國家擠走了民間投資。長期以來,政府背景的企業更能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過去,私營企業還能夠通過使用自己的收入以及向影子銀行借貸來解決融資之困。但如今這兩條路子都更難走通。利潤已不再像前不久那樣能保持飄飄然的兩位數增長。同時,監管機構也鉗制著影子銀行,開始謹慎地對待其內部醞釀的風險。然而監管的副作用使得某些私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雪上加霜。
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側面。摩根大通的朱海斌說,許多公司有錢卻不花。這些企業深深地意識到了從煤礦到太陽能板製造等行業比比皆是的產能過剩。根據興業銀行的資料,如今資本回報率自2011年以來下跌了三分之一,如今只有7%。而銀行平均貸款利率為5.25%,只是稍低於資本回報率,於是許多公司都觀望不前,期待回報率會提高。國有企業則能夠相對忽略利潤。儘管投資回報低於私營企業,國企仍會繼續投資。
大型基建項目中的政治因素也是社會投資的絆腳石。當地政府不捨得把有前途的項目讓給私人投資者。許多官員對私營企業心存疑慮。北京市政府最近簽署了高速公路PPP項目協議,並選擇了國企巨頭中鐵建作為合作夥伴。負責該項目的官員暗示,私營企業既沒有必需的能力,又沒有資金。私人投資者也並不清楚如何從「海綿城市」這類有風險的項目中獲利。與一般的PPP項目如收費公路或發電站不同,升級排水系統和水庫是不容易轉化為利益的。
在中國,與投資相關的數據也一向質量可疑。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去年的救市行動中政府持有了更多公司的股份,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的趨勢變動因此被誇大了。當救市導致的股權變動被當作數據收集起來後,政府本就明顯的投資活動可能就會顯得更誇張了。另外,16年遼寧經濟的「斷崖式下滑」也打亂了全國的數據。在遼寧,投資數額下降了接近60%,不過主要反映出的是政府正在清理之前被美化的數據,而不是一場經濟災難。
但政府的應對措施令人感覺投資停滯並不僅僅是一場統計事故。今年夏天,政府向18個省派出督查組,調查民間投資停滯的原因。9月初,國務院又出臺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其中承諾將在健康和教育等行業對來自民企和國企的投資一視同仁,並呼籲銀行向企業增加貸款。政府稱將開展更多PPP項目,並用更多的政府補貼吸引民間投資者。
如今政府已經開始公開討論拉動民間投資的必要性,因此,這些承諾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會收到一定成效。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需要增加改革的幅度。首先,中國應該為私營企業在金融、交通等國家掌控的領域內的投資創造條件。其次,政府應該打散目前控制這些領域的部分國企。但暫時看來,政府正朝相反的方向前進——合併國企以建立更大的國家巨頭。
中國民間投資者在此中表現出的精明則是一大閃光點。他們的謹慎態度說明,相較自上而下的政治指令,如今市場力量已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政府迫切希望公司慷慨解囊。但如今中國的私企卻表現出與世界各地企業相彷的理智。他們留著現金,等待著比「海綿城市」更好的投資機會出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何雲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