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誡子書: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2017-03-05 1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是出自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言,流傳千古,被後世經常引用。《誡子書》可能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於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誡子書》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更是後世修身立志的名篇。

諸葛亮《誡子書》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注]

(源自《藝文類聚》)

這段話的大意是:

君子的品行,以寧靜來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以節儉來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就不能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不寧靜安穩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才幹必須學習才能增長。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能對社會有所作為。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後悔又怎麼來的及呢?

為什麼「靜」能夠修身、而「儉」能夠養德呢?筆者感悟到「靜」是一種層次和境界的體現,要想達到「靜」,那就要心無雜念,不為外物所左右,而能達到這種「靜」的同時,自身的修養、修為就已經很高了。試想一下,如果總是心燥氣浮、心神不寧,怎麼能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志向,以及付諸實踐呢?必須能夠抵禦外物的誘惑,排除外界的干擾,才能使自己的心「靜」得下來,智慧才能湧現,學習才會高效,做事目標明確而事半功倍,而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修養、修為就在提升當中。

生活中處處以「儉」,那麼就不會過多的沉浸在外物的干擾中。如果衣食住行處處以「奢」,所思所想無形中就會過多的關注在這些方面,而忽略了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行。常常被這些外界的事物所干擾,自己的心又怎麼可能「靜」得下來呢?所以「靜」和「儉」是相輔相成的,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達到提高道德和修養。

《誡子書》寥寥數語,處處折射出諸葛亮智慧的光芒。「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實踐起來並非易事,這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是一個去除雜念、淨化自我的過程,道德品性的提高自在其中。

文獻參考及出處

歐陽詢主編,《藝文類聚》,唐

[注]澹泊:有版本作「淡泊」。慆慢:有版本作「淫慢」。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