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說學問總愛講究個「古已有之」,為此在下也頗為動了點兒腦筋,想尋一尋「解放」這詞的出處。翻了《說文》《字彙》《康熙字典》,不用說,自然是沒有找到。再翻民國初年商務版的《詞源》也沒有,然,確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民國廿一年十二月初版的《辭海(續編)》上終於找到了。其解為:
Emancipation謂解除不正當之束縛或限制。近世提倡社會改革者常用此語以警人。謂人類本自由平等,宜恢復本來,解除社會階級之不平等,及種種不自然之習慣制度雲。
這解釋讓鄙人十分滿意,自以為探究到了源頭,便頗為得意。一次與朋友說起,便賣弄說「解放這詞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由西方傳來的。」可朋友卻說這詞是與「幹部」、「建設」等詞語一樣,均來源於東方的日語。言之鑿鑿,似也很有根據。算了,不論來自哪裡都是有了共產黨後才出現的。
從一九四九年開始,中國大陸便以「解放」劃線,稱為「解放前後」。從前述的解放概念上,我們便可以理解為1949年以前,應該是「不正當之束縛或限制」為多,1949年以後,則應該是解除了「種種不自然之習慣制度」的束縛。那麼百姓常見的束縛有哪些呢?按現今的常用劃分法,自然有會有軟體與硬體兩種:軟體的即對思想的干預,硬體的即對日常生活的干預。
先說說軟體的思想干預吧。這東西不大好深說,雖說現而今不大象文革時期的大興文字獄了,但還是少說為好!一九四九年前後兩相比較,在思想干預上,似乎是1949年前更不較真。報紙上罵袁大總統、罵段執政、罵蔣委員長的一直沒斷,雖也有小小懲處,那多少還是要找點藉口。1949年「解放」以後,卻真的解除了「束縛和限制」,但解除的卻是懲處手段的束縛與限制,用「不擇手段」在這裡倒是實在貼切。
先有「引蛇出洞」滅了一批胡亂思想的右派;再以「右傾反黨」之名,打垮了同僚裡不同認識的彭德懷之流;最「成功」的是文革,光明正大地打到了同在台上的劉少奇;還以割氣管、釘上顎的附加手段,掃除了林昭、張志新、李九蓮……等一批敢持「異端邪說」者。
媒體的口徑所謂的一統了:報紙、廣播、電視,天天形勢大好,不是小好,「畝產」也20萬斤了,全國山河也「一片紅」了,一直好到1976年的10月6號。
至此,可以斷言在軟體上是真的「解放」了。
再來說硬體上的解放,俗說:民以食為天。「食」,即吃食,也即謀生的手段。1949年的前後,多數人的謀生方式不過農、工、商。1949年以前,可以三者自選,行業亂串,今天做工,明天或許返鄉務農,後天也許去做一點兒小生意,總之,頗無秩序,很是散漫。除了職業上的毫無約束之外,居住與戶籍管理也頗為隨意:今天可以住鄉,明天即可到城,甚至首都南京,故都北京也可隨意遷徙。戶口毫無管制,這樣的政府豈能不垮?
到了1949年以後,則所謂的「秩序逐漸井然」:起初工農的身份還可互變,鄉下人進城務工的還不少。後來就不行了,再隨便跑到城裡,只好尊其為「盲流」——盲目流進城市。然而「盲流」自己卻目不盲,他能看見進城找個飯碗比鄉下要容易,但已然晚了。連法律上也把首部《憲法》第90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刪除了。從此,農民就是農民,工人就是工人,幹部就是幹部!農、工、干,這是層次,一般可下行,不可上行。干變工可以,工變農可以,反之則要得到上級賞識。沒有言明的職業貴賤卻在無形中劃定了!單單的職業劃定,尚屬不夠嚴謹,戶籍與糧食才能卡住脖子。城市戶口、非農戶口、農村戶口,三條死槓不可逾越!京城、省會、市級、縣級,城市之間除官方調動,不得遷徙。畫地為牢卻絕不是從此開始的!硬體的解放也算完成了。
在下說了半天,只是在羅列已是「完成時」的現象,凡經歷過1949年前後者,均可站出來說話,所言可有虛構?
解放歟,束縛歟?讀者自定吧。依愚所見,1949年前後最好不要以「解放前後」相稱,而稱為「中共執政前後」較好,「解放」這詞還是慎用為上!
責任編輯: 唐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