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會」競爭式的去金融槓桿或引高層不滿。(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7年5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防控金融風險被中共當局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專家表示,中國金融去槓桿的大幕正徐徐拉開。近期,各金融監管部門不斷發文,競爭式的在各自負責的領域去金融槓桿。這令資本市場感到恐慌,或引起高層的不滿。
目前,金融去槓桿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熱門的話題。4月底,習近平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露的信息引人關注。該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提出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
實際上,槓桿的本質就是負債。企業或個人借入資金,投入經營,可以實現以小(少量資本金)搏大(更大的總資產),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加槓桿。所以,只要有債務融資,就會有槓桿。中國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也就是以銀行信貸為主,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佔比最大,所以金融系統中的槓桿很大。
中國的銀行本身是個槓桿,它們向資金盈餘方(存款人為主)吸收資金,投放給資金需求方(包括申請貸款的企業和個人)。企業向各銀行借了錢,用於生產經營,本身也是一個槓桿。於是形成了一個資金鏈條,其中銀行、企業兩個環節都形成槓桿。
尤其資產管理是近年來金融機構開展的新型業務,涉及理財、信託、基金、債券、期貨、保險等多種產品類型。但這個涵蓋龐雜業務的金融服務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監管規範,滋生出不少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表示,近些年資管業務發展較快,若不剔除通道業務,各類資管機構管理資產總規模已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隨著資管業務產品不斷包裝,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不完整等問題也帶來一定的監管難度。
金融系統對一個國家而言,其安全關係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國的金融系統包含銀行、證券、債券、信託等一系列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其中有的業務層層嵌套,例如,資產管理這類業務,造成風險疊加。
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的資管項目極易形成龐大的資金池。通過資金池運作,形成同業理財、同業存單、非標資產等,利用期限錯配提高收益,以保證剛性兌付。而這增加了資金空轉,降低了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效率。
對4月以來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的態度進行簡要梳理可以發現,主要分為三個階段:1、銀監會監管顯著超預期,股市、債市雙雙下跌;2、監管層態度和媒體風向有所鬆動,市場預期監管放鬆,股市、債市反彈;3、監管層和媒體風向再度趨嚴,市場預期明顯惡化,並且形成了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競爭式去槓桿。
5月11日,中國央行主管的報紙《金融時報》很隱蔽的發布了一條消息:央行近期正在召集「一行三會」加強監管政策的溝通協調、統籌推進。
雖然這句話隱藏在一篇很平淡的新聞稿裡,但還是被敏感的分析人士發現了問題。業內人士對此解讀稱,從措辭看央行並非主導者,否則,新聞稿應該是:央行召集「三會」開會。
這意味著有更高層級的部門或人物來召集「一行三會」開會,來進行「加強監管政策的溝通協調」,高層可能對「一行三會」競爭式去槓桿的做法不滿。
近幾年,中國經濟逐步下行,令實體企業經營狀況明顯惡化。相應地,金融體系面臨資產質量下降,壞賬風險上升的壓力。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撰文認為,維護金融安全根本出路在改革。
徐高認為,快速發展的金融業態與相對滯後的金融監管格局之間產生矛盾。在混業經營的大潮下,中國傳統的分業監管格局留下了監管套利的空間。單一監管主體的監管漏洞往往對全局性產生了不良影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