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始祖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傳說中的黃帝是一位聖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統華夏,「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以德教化百姓,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黃帝生下來兩個多月就會說話,十歲時就對當時情形有相當瞭解,明瞭自己的責任,注重修身積德,長成後更是個聰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後,看到當時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誅殺無辜。為了拯救人民,他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但蚩尤憑藉妖術,黃帝之兵不能前進。於是黃帝在瓊林臺虔誠向上天祈禱,請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給黃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授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等,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黃帝在神兵的幫助下克伏了蚩尤之黨,平定四方,天下始歸一統。
敬神敬天 黃帝向玄女詢問治國之道
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黃帝在打敗蚩尤後,於當年七月又來祭天,感謝上帝幫助之恩;三年後的八月第三次祭天,報答上帝使國家強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在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儀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頂上筑壇,行祭天禮,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壇,行祭地禮,叫禪。黃帝得到了天賜的寶鼎——銅鼎,在那時是極其珍奇的;有鳳凰銜著卞圖送給他,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又有黃龍捧河圖洛書獻給他,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寧、大祥的徵兆。
黃帝曾向玄女詢問治國之道,玄女回答:「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慾而民自樸。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國,以德服眾,以理教化,慈悲寬宏……」黃帝又問:「何謂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於內,引患於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於善化,邪風盛行;浪費鋪張,天降飢荒……」,黃帝問道「有人隱居山林修行,言能歸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應之,隨緣而歸。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則難有機緣,縱然修行百年也難歸矣。」黃帝問:「可否知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玄女回答:「觀現在,就知過去;看今世作為,即知後世禍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惡分明。」黃帝本來是智慧絕倫之人,經玄女一說,自然是聲人心通。
黃帝幾經跋涉,尋真訪隱,問道修道。他登崆峒山,問廣成子以大道,廣成子告訴他至道之精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存神定氣,方可長生」。之後他又到過峨嵋山,見天皇真人於玉堂,天皇真人講道:「順應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給他;一切行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黃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賢,他常聽從賢臣的忠告。黃帝還將全國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義,惟仁是行;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要求官員節簡樸素,以身作則。
觀測日月星辰運行 指明精神回歸之路
黃帝觀測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制定曆法,確定天下萬物名稱;教百姓造屋筑城,播百谷草木,製造舟車,養蠶製衣,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黃帝還以甲、乙等十天干,子、醜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環來紀時、紀日、紀年,定度量衡之制。黃帝令擅長描摹繪畫的史官倉頡蒐集、整理文字。倉頡揣摩文字,廢寢忘食,感動了神明,有鳳凰銜來神書,歷經數年,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遂成文字,揭開了天地間的奧秘,使民族文化從此有了一個穩固的載體。黃帝令樂官伶倫作律,伶倫在山谷中找到適合的竹管以作簫,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鐘之宮」,又製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並以他聽到的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後來又相應鑄了十二個鐘作樂音的標準。黃帝祭天於泰山時,親自創作了第一支樂曲《清角》,人稱天樂,曲調昂揚激盪,感天動地,流傳後世。黃帝與岐伯諸人討論醫理,作內外經,有《素問》、《靈樞》等各種醫書,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
相傳黃帝后來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讚頌。《管子》一書寫道:「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
黃帝帶頭實踐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據大道的規律法則創立了符合大道規則的人間法律,給人們指明精神回歸、淳德歸道之路,使道德作為人們恪守不離的思想行為準則。當時社會,尊道是人們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識,維繫著仁治社會狀態,人們的心靈和行為都充滿著上善,通過修身能夠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與人為善,慈愛萬物。黃帝的豐功偉業和海納百川的精神,使人們充分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華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為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
責任編輯: 雲天月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