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8月6日訊】(續前文)
五、進出口數據遠非外表那樣漂亮
前面提到,內需主要靠政府投資來拉動,一定有人拿上半年漂亮的進出口數據來說事。7月13日,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betway体育手机网 數據顯示,上半年進出口總額131,41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6%。其中,出口72,097億元,增長15.0%;進口59,315億元,增長25.7%。進出口相抵,順差12,782億元,收窄了17.7%。
簡單地看,進出口數據非常漂亮,進出口都保持了2位數的增長。可是,在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宗原材料價格飛漲的情況下,金額的兩位數增長,未必意味著進口實物數量有多大的增長。
舉例來說明。去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最低每桶26.05美元,均價36.5美元;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在50美元上下振蕩,平均上漲了37%。倫敦銅價,去年上半年最低每噸4318美元,均價4757美元;今年上半年,每噸均價漲至5850美元(今天更瘋狂大漲至6353美元),上漲了23%。金屬鉛由去年上半年的每噸均價1.3萬元,漲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8萬元,漲了38%。國內鐵礦石主力期貨價格,由去年上半年平均每噸350元,上漲至今年上半年的569元,上漲了63%。螺紋鋼價格由去年上半年均價每噸2200元,上漲到今年上半年的3,500元,上漲了59%;焦煤均價由631元上漲到1,237元,上漲了96%;造紙類產品價格差不多都有60%以上漲幅。上述大宗商品價格,除進出口渠道通暢的原油和有色金屬外,其他都是國內以行政手段限產、保價,為大型國企脫困,人為炒高的價格。
這些原材料價格的瘋狂上漲,同時也帶動了部分終端產品價格的上漲,因此海關進出口金額兩位數增長的背後,是進出口商品價格的飛漲,而非實物量的巨大增長。有一個比較靠譜的間接證據,可以證明進出口貨物的實物量並沒有近20%的增長,那就是交通部公布的全國12大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這12大港口2016年上半年的集裝箱吞吐量是8,381萬TEU,而2017年上半年是8,982萬TEU,即僅增長了7.2%。
海關統計數據還顯示進口增速大於出口增速,貿易順差收窄17.7%。這首先意味著中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差,其次意味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失去了基礎。
即使不做經濟研究的人,任何經常出國的百姓去國外商場逛逛,就會發現國外大部分產品的價格遠低於中國。那國內外這麼高的差價,國家靠什麼維持的呢?如何讓國外物美價廉的商品進不來中國,而讓質次價高的中國商品大量出口?秘密在於:一是進口環節的高稅收,這包括關稅、17%的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等,還包括名目繁多的進口環節收費;二是出口環節的高退稅和大量出口補貼,光是17%的增值稅全額返還,就超過幾乎所有製造業的平均利潤水平;三是進行外匯使用額度管制,沒有外匯再便宜的東西你沒有支付手段;四是設置各種看不見的招標、採購門檻,比如變態的技術指標、苛刻的在地售後服務,把進口商品無形中擋在門外;五是以食品安全、生態和環保安全為由,禁止進口國外物美價廉的生活消費品,典型的如美國牛肉和其他農產品。這就是為何美國政府對中國每年從中美貿易中獲得3,5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憤憤不平,中國成為近十年來國際貿易糾紛仲裁中被裁決受處罰最多的國家。
這種極不合理的貿易管制,國家得到了大量的外匯,犧牲的卻是國內民眾的生活質量和國家的商業信譽。如果政府繼續靠大規模舉債投資,央行為避免銀行破產不得不繼續不斷放水,為保人民幣匯率必然進一步加強進口與對外投資管制,對內將加劇製造業的生存困境,影響民眾的生活質量,對外則不斷加劇貿易與投資摩擦。
六、人民幣匯率戰仍十分嚴峻
7月7日,央行外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568億美元,連續第五個月出現回升,較2016年末的30,105億美元上升463億美元。表面看來,人民幣匯率保衛戰取得了「巨大勝利」。真相是怎樣呢?
人民幣匯率近期的回升掩蓋不了外匯淨流出的事實(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按海關的數據,上半年外貿順差有12,782億元,折合成美元約相當於1,900多億美元,但是外儲餘額卻僅僅上升了463億美元,這說明外匯的流出速度大於創匯的流入速度,但這個463億美元的外儲增長裡面還有很大的水分。眾所周知,央行的外匯資產配置除美元外,還有部分歐元、英鎊、日元,最近二、三個月美元指數一路下跌,造成非美貨幣相對於美元升值,這樣以美元計價的央行外匯資產在賬面上自然也就升值了。
7月17日公布的央行資產負債表顯示,今年6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餘額為21.52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個月減少了343.15億元人民幣。1到5月份,中國外匯佔款一直在跌跌不休,總計下降了3929億元,而且是每個月都在下跌。而央行外管局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7年的6月,銀行結匯9,995億元人民幣,售匯11,419億元人民幣,結售匯逆差1,425億元人民幣。這直接印證了外匯流出快於外匯流入的結論。
因此,雖然去年以來已經實施了最為嚴厲的外匯管制措施,但外匯仍然在源源不斷的流失中。其中除了進口付匯增長,最主要的是頂尖富豪們千方百計地向外轉移資本,以及部分外資撤離中國。這與印度自去年開始即成為世界第一投資目的地,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對了,許多國人同胞可能不知道,印度每年還向中國提供47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呢,也就是印度每年從中國進口的金額多於出口近500億美元。
美元進入加息週期,加上中國央行大量放水,價格飛漲的資源行業又被國企壟斷,要保住人民幣匯率,必然導致終端出口產品競爭力持續下降,製造業困境有增無減,外資還將不斷撤離中國。這種靠行政管制產生的惡性循環,把大多數製造業搞死之後,總有一天挺不下去,屆時人民幣匯率就會像當年俄羅斯盧布那樣瞬間一瀉千里。
七、內需消費增長乏力
作為一篇較完整的宏觀經濟分析,必須提及社會消費增長。但是,這麼多年,筆者從來不引用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這個最重要的宏觀數據,這是因為中國幾乎所有的統計數據都造假,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直是由一群小學算術沒學好的官僚,純粹靠拍腦袋弄出來的垃圾數據,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舉例來說,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6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7.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結構中佔前三位的分別是汽車同比增長了5.2%,石油及製品增長了10.6%,糧食、食品類增長了11.5%。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汽車、石油及製品的消費情況。
根據比較靠譜的汽車工業統計和海關數據,上半年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148.3萬輛和1125.3萬輛,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2%和1.6%。海關進出口數據顯示,上半年進口汽車及底盤50多萬輛,出口汽車整車40多萬輛,進出口變動數據對產銷量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上半年,汽車銷售價格穩中略降,工業口徑的統計銷售僅增長了1.6%,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統計增長了5.2%不知從何而來。
石油及製品,正如前述,今年上半年原油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了37%,我沒有查到汽柴油均價上漲的數據,但可以推算出汽柴油價格同比應該上漲了10%左右。那按照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石油及製品僅增長了10.6%的數據,社會消費量就幾乎沒有增長。
也就是說,即使按照官方拍腦袋注水的統計數據,上半年消費市場並沒有明顯的增長。這更印證了上半年GDP增長几乎完全依賴政府投資拉動的分析。
八、發電量結構惡化 加重空氣污染
2017年1-6月份全國絕對發電量295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3%。其中,全國火力絕對發電量222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1%。這意味著本來佔比極大的燃煤發電,不但絕對數量在繼續上升,而且相對比重還在增長,表明中國能源結構惡化。火力發電被公認為是空氣污染的主要罪魁禍首之一,上半年火力發電比重的上漲,對中國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將雪上加霜。
結語:
上半年亮麗的經濟數據背後,是央行濫發貨幣,政府大量舉債投資的結果,加劇了中國經濟結構的惡化,吹大了資產泡沫,快速累積起巨大的金融風險;資源類價格的飛漲,讓壟斷國企效益大增,卻讓中國製造的產品走出國門越來越難,讓成本重壓下本已經營十分困難的製造業雪上加霜。這樣的發展模式注定難以持久。
此外,靠政府大量舉債投資、炒房地產快速致富的經濟發展模式,富的政府、政府官員和特殊利益集團,普通民眾難以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就像中國現在許多地方人均GDP已經超過了世界銀行設定的人均1萬美元的經濟發達國家標準,但民眾遠沒有享受到發達國家民眾那樣的生活質量,以及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保障福利。
因此,不久前才結束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政治局會議的決定,提出要嚴格控制政府債務規模,嚴控金融風險,可以講抓住了中國經濟發展的要害。但是,如果不在精兵簡政、國退民進上動真格,沒有切實措施平衡政府財政開支,就只能靠央行不斷加發貨幣來堵窟窿,也難以擺脫各地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最終也就難以扭轉經濟結構的不斷惡化,難以真正化解政府和國企高負債累積起來的金融風險。
(全文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靖曄 校對:文龍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