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 Pixabay)
【看中國2018年4月25日訊】據海外中文媒體報導,如今選擇移民的人們越來越多已是不爭的事實,孩子的考慮佔了很大一部分。西方和國內的生活習慣、與孩子的成長環境的差異使越來越多的人舉家搬遷,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圈。看起來好似犧牲了很多,可是當瞭解了西方的成長教育環境後,為了孩子的將來,移民似乎變成了家長們改變現狀的唯一出路。
步入中年,身邊有了孩子,價值觀就截然不同。身為父母,最幸福的事情再也不是K歌或者功名利祿,最重要的事已變成:陪伴孩子們快樂健康地成長。
早晨聞著花香,帶孩子們散步去學校;在放學途中看他們在草坪上餵鴿子;晚飯後陪孩子們在露台上閒聊看星星;在後院的老樹上搭個樹屋,讓孩子們有個做夢的地方;在車庫裡搭間工具房,看著父親教孩子們做木工;週末父母開車帶孩子去旅行等等。
但在國內,由於工作和依賴電子產品,我們早已失去了這份純真,領著孩子奔波於擇校與各種培訓班。讓大部分父母們無法淡定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內殘酷的氣候環境、教育和人文環境等現實問題。
一、氣候環境
霧霾之毒,無處可躲。每個人不得已像困獸般被關在家裡,連出門都要看天氣預報。
對於麻木的成年人,他們的注意力只是游移於電腦和手機而已。可孩子們卻不能每天對著那些電子產品,所以只好選擇各類的培訓班。在那大人比孩子還多,人口密度簡直追上非高峰時段的地鐵了!每對父母爭先恐後地保護著自己的孩子,孩子們根本談不上有自由的社交空間。
因此孩子們玩耍的空間已被無情地壓縮,從小陷入高壓的學習氛圍,想消耗無限旺盛的精力就只能讀書了。無論喜不喜歡、有沒有用,繪畫、鋼琴等才藝只要能佔滿時間和陶冶性情就好。
二、教育
父母們通常想為孩子找一間標榜愉快教育的學校,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填鴨式的教育破壞了孩子天生的學習動力和求知慾,進一步成為學校和老師追求聲望和排名的犧牲品。真正的教育是遵循孩子內在的成長速度,並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一)國外小學的普通畫面
1.無論孩子在學校裡成績好壞,都會得到老師同樣的關懷和尊重;
2.學校會給孩子充分的體育活動;
3.學習任務比較輕鬆,目的是讓孩子放學後,有充分的精力和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發展自己的個性;
4.更好的情況是,老師願意放下身段、平等地對待孩子,並引導他們尋找答案。
(二)多元化發展
除了學業之外,老師非常注重孩子的體育能力、性格培養以及其它各種生活體驗。老師一直創造讓孩子鍛練領導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各種機會,這體現在教育局對學校的educational report的考評上佔的比重很大。
此外,學校還會組織各種文體club讓孩子依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以及舉辦種類繁多的創意活動,比如馬拉松、校園disco、海邊活動、甚至做蛋糕……
(三)因材施教
國外的學校基本不會讓孩子進行橫向比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根本不可以用一個維度(如成績)來比較。唯一能比較的是孩子的現在和過去,也就是自身的進步。
即便初到海外的孩子語言較弱、成績不好,但老師依舊會表揚。當孩子得到了鼓勵後,會越來越有自信,學習熱情也被激發了出來。此時老師會講:「你來的時候一句英文都不懂,在這麼短的時間竟然可以拼寫出這麼多單詞了,實在是太優秀了!」事實上,這樣的進步是由於相應等級的閱讀等的功勞。
(四)舍近求遠
雖然告訴孩子一個真理可能只需要10分鐘,但老師寧願花1個小時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這個真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的學習過程比真理本身更重要。
但在國內是截然相反、很難實現的,因為國內所謂的名校、精英學校是跟升學率和成績緊密掛鉤的,所以往往追求立竿見影,這樣的教育思路讓孩子在校的壓力不言而喻。
三、人文環境
不知從何時開始,「三六九等」的觀念深植我們的價值觀中。金字塔頂端歧視低端的人無處不在,這也是人人都想往上爬的原因之一。
而在國外,孩子即便將來不去名校,反而喜歡做理髮師、水電工或廚師,他在社會上也能佔有相對公平的一席之地,並得到應有的尊重。這是不少人選擇移民非常主要的一個原因,他們希望孩子將來是有權利選擇自己真正喜愛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國內名利導向的社會價值觀所歧視。
不得不說教育是每個家長的心病,本想給孩子一個童樂自由的時光,然而現實社會卻壓著孩子不得不屈服。因此很多家長義無反顧地移民到國外,其實只是想讓孩子活得更輕鬆,享受更好的童年。
責任編輯: 許天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