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役之所以失敗,並非中國武力不及日本,而是失敗於武力以外的種種原因。(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關於日本侵略我們中國的情形以及我們國家最近的情勢,已扼要的說明了。現在再要回頭補述甲午年中日之戰,我們中國失敗的原因,以為今後禦侮圖存的前車之鑒。
大家知道:甲午之役,我們中國以堂堂大國之優越的實力,慘敗於蕞爾島國之劣勢的實力之下,這次失敗的教訓,凡是要想雪恥圖強復興國家的人,都不可不明白,尤其在現在外侮日亟國難嚴重的時候,大家格外要警心惕勵,反省過去的錯誤,共同作最善的努力,我們國家纔有新的轉機!
甲午之役中國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就是由於內部不能團結一致。當時無論軍事政治都不統一,既無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又無共同信仰的統帥。就軍事而言,則軍心不統一,軍令不統一,軍制不統一。在陸軍方面,就有所謂湘軍,淮軍,和巡防營之別;在海軍方面,就有所謂北洋艦隊和南洋艦隊之別。各自為政,各不相謀,軍制、軍令既完全不統一,軍心自然紛歧,力量自然分散。
例如李鴻章統率淮軍對日作戰非常吃緊的時候,張之洞這些人卻在東南方面宣言保障東南和平,好像是另外一個國家。再看政府方面,在甲午以前,光緒已經臨政,並且能夠覺悟圖強,勵志維新;但是在慈禧太后控制之下,一無所施,宮中府中,分成帝后兩黨,總理大臣又貪污昏庸;再則戶部尚書禮部尚書這些人都反對李鴻章。帝后兩黨暗鬥於內,翁李兩派傾軋於外,政治如此紛亂,要想決定一個國策,非常困難。總之,當時國內無論軍事政治各方面,都是派別分歧,意見不一,權力不能集中,國力因之渙散,結果便只有被日本人各個擊破,陷於慘敗。這完全由於當時一般負責的人沒有國家民族的觀念,只知爭權奪利,為個人而不為國家民族。直到現在,我們全國上下,還不能真正精誠團結共同一致,擁護中央政府,來統一軍事政治,集中整個國家的力量。日本人就是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毫無顧忌的侵略我們,壓迫我們!這是我們大家應該注意的第一點。
其次,甲午失敗是由於滿清政府的昏庸腐敗和人民之愚昧無知。當時滿清政府上自慈禧太后下至一般朝臣和各地方官吏,大都是昏瞶糊塗,驕奢淫佚,對於國際大勢,冥然罔覺,而且妄自尊大,毫無振作圖強的氣象。一旦有變,又不能信任大臣,使能自由運用才智,行使權力。
在甲午前後負外交和軍事重要責任的是李鴻章,大家都知道:李鴻章是當時的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和北洋大臣,他曾經到過外國,對於國際大勢,當然只有他比較明瞭。在甲午戰爭將要爆發以前,他從各方面情形觀察的結果,就知道:中國如果和日本開戰,一定要失敗,所以他不主張對日作戰。
但是滿清政府一般人昏庸腐敗,不明白敵我兩方的情形,也不知道戰爭的利害,又不注意加緊準備,祗是虛驕自大,盲目主戰,不願和日本和平解決,結果一敗塗地,失土喪師,種下現在國家危亡的惡因,使我們受到如此的恥辱和苦痛。這就是由於滿清政府不能信任李鴻章,以為他是漢人,不放心給他軍政大權,所以隨時隨事都牽制他,不許他自由行使權力,以致不能盡量發展他的才智,自由運用他的政略和戰略。如果當時慈禧太后真能將全權付託於他,使他能自由行使一切策略,我相信甲午之役,決不致弄到這樣失敗的地步!
這一段是講當時滿清政府應付外患的情形。再看當時一般國民對於國難的態度又是怎樣呢?從剛纔所說,當時政府一般人之昏庸腐敗,軍事上一般人之無國家民族的思想,就可以推知當時一般人民之愚昧無知,麻木不仁,尤其那個時期已經在滿清入主二百五十年之後,一般人民所受的奴化教育之影響很深,更不知道國家民族為何物,和他們對於國家民族應該負一種什麼責任,格外不知道如何自救救國的道理。毫無組織,無能力,無精神,無勇氣來共赴國難。這種國民對於國家當然沒有作用,儘管有四萬萬之眾,也不能敵人家四五千萬人,甚至在人家眼光裡如同沒有一個人一樣。這樣的國家,當然被人家侵略壓迫;和人家鬥爭,當然要失敗!
由此可見:我們要禦侮救國,一方面固然要政府一般人精明能幹,負起責任;一方面更須全國國民都知道愛國家愛民族,都有組織,有紀律,有精神,更有民族的自信,然後可以發揮整個偉大的力量,突破國難,完成復興的事業。再其次,甲午失敗的原因,是由於政府對敵情認識不清,缺乏適當的整個政略和戰略。
要曉得:凡是決定一個政略或戰略,第一必先將敵我兩方一切的情形及其所有種種的關係認識清楚,從而推知其將來可能的變化,如此所決定的一切政略和戰略,纔能適合應用。第二必須隨時立於主動地位,不可陷於被動地位。所謂立於主動地位者,就是能進能退,能攻能守,可伸可屈,可剛可柔,一切可以由我們自己的意思來決定,能制人而不受制於人,纔有運用之妙,能收克敵致勝之功。第三必須先發制人,攻破敵人的弱點,同時,注意補救自己的弱點。第四必須根據國家內部各種人事物力的現況以及外國環境的種種條件,就於全盤的利害得失詳密打算,來決定整個的政略和戰略。不可枝枝節節,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來應付。根據這四大原則來決定政略和戰略,一定可以發生最大的效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現在我們研究甲午之役的情形,便不曾如此決定整個適當的政略和戰略,從開始衝突到戰敗為止,滿清政府對日本的一切情形以及國際間的整個關係,始終沒有認識明白。起首不知道日本早有與中國開戰的決心,以為中日問題總可以依賴外交的方法來解決,因此軍事上的準備落後,使日本處處立於主動,得制機先。
至於外交方面,當初中國在朝鮮亂事平安後,即約日本同時撤兵,日本堅持不肯,各國都不以為然,中國在外交上獲得各國一致的同情,可說已佔到主動的地位;但是後來只注重結好俄國一國而漠視其它各國的利害關係,因此惹起各國的妒忌,日本就乘機活動,使各國對中國的同情,漸漸減少,日本便由被動而轉為主動的地位。一方面中國雖結好俄國,但俄國也很少幫助,中國因而完全陷於被動的地位。可見當時對於外交運用,完全失當。
在外交上還有一件事情,事雖小而關係非常重大,就是在反對日本出兵到朝鮮的時候,便抗議說朝鮮是中國的藩屬,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後來在反對日本干預朝鮮內政的時候,便抗議說朝鮮是自主。中國既以「自主」字樣形諸公牘,日本自然更可藉口侵略朝鮮。後來為這一點小錯引起外交上的大紛爭,這種失敗,完全自取。
至於軍事方面,因為事先毫無準備,及至戰端一開,便手忙腳亂,以致失敗。當時日本的海軍實力,遠不及中國,如果中國海軍能夠先發制人,先以全力對付他的海軍,一定可以消滅他們,奪得制海權。但是當時中國方面沒有這種自信和識力,一切軍事行動,事前既毫無準備,又因道路較遠,交通不便,行動非常遲滯,非兩三月不達。日本到朝鮮則非常便利敏捷,就此一點,凡是懂軍事的人都可以知道,中國不宜和日本在朝鮮作陸地戰,否則日本即可操必勝之權。但是當時中國當局不明白朝鮮實地交通的情形,要趕到朝鮮去作戰。果然中國軍隊剛纔出發,日本軍隊已經在漢江口遍佈水雷,斷絕海道,並且佔據很多要隘,以逸待勞,中國軍隊不得不由陸路繞道前進。當時牙山的中國軍隊孤立無援,非常危急,中國便用艦隊護運軍隊輜重赴牙山應援,竟為日本艦隊所截擊,全軍覆沒。同時陸路援軍已不能趕到,牙山軍隊便一直退到遼河以西,不僅朝鮮完全喪失,旅順大連威海衛以及遼河以東的地方,都被日本佔領。陸軍經平壤一戰,一敗塗地,海軍經黃海一戰,全軍覆沒。
這完全是戰略的錯誤,如果當初根據先發制人攻擊敵人弱點的原則,先以海軍的全力消滅日本海軍,奪取制海權以後,再來運輸陸軍入朝鮮,在海上就毫無阻礙,更不怕被人家襲擊,而安然登陸和日本陸軍對抗,我們海陸並進,日本非敗不可的。乃計不出此,而用兵艦護運軍隊,以致陷於被動地位,受制於人,而歸於失敗。
由此可知甲午之役之所以失敗,並非中國武力不及日本,而是失敗於武力以外的種種原因,這種種失敗的原因,就是我們現在禦侮救國最寶貴最切實的教訓。語云:「失敗為成功之母」,只要我們全國上下切實反省,根據過去一切失敗的教訓,奮發自強,共同奮鬥,國家一定可以挽救,民族一定可以復興!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