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動性氾濫成災造成了六大嚴重問題(圖)
中共當局多次對經濟政策的表態造成流動性異常寬鬆。(圖片來源:Fotolia)
【看中國2018年8月13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美貿易戰正式開始以來,中共當局多次對經濟政策的表態造成流動性異常寬鬆,betway体育手机网 經濟數據顯示,7月新增貸款同比猛升75%。但是,經濟學家指出,貨幣寬鬆不能有效刺激實體,會造成價格幻像等六大嚴重問題。
2018年以來,中國央行先後三次定向降准,並增加中期借貸便利(MLF)投放,增大中長期流動性供應,保持流動性充裕。不過,無論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前景不明的中國經濟都作出了令外界吃驚的表態,即貨幣政策轉變為全面寬鬆,並且又要靠投資和大規模基建來拉動經濟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一邊是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淤積,另一邊是資金傳導到實體經濟的渠道不通暢。
據中國官媒《證券時報》8月13日報導,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無奈表示,「現在就是有大把資金但不知道怎麼花,以債市投資為例,配置偏好很難迅速轉向,資金還是會以流向利率債、高評級信用債為主。前者防止資金閑置,有信貸投放需要時還能及時回籠,後者是在考慮收益的同時確保資金安全」。
一位大型股份商業銀行人士認為,「資金面很充裕,但信貸投向上還是很困難,各項監管要求的多重束縛,有點像是‘資產荒’了。」
另據《路透社》報導,一位監管官員稱,目前流動性供求是夠的,關鍵是沒有滲入實體經濟。
財通基金固定收益分析師鄭良海指出,去槓桿背景下的「寬貨幣、緊信用」造就了資金市場的貨幣「堰塞湖」,即基礎貨幣投放出來後,社會融資規模無法提高,基礎貨幣只能堆積在金融市場中,而無法變成實體經濟融資的增長。
和以往的「錢荒」完全相反,過多的流動性突然間成了一種負擔,銀行間市場交易員不再尋求拆借資金,反而紛紛到處尋找投資項目。
儘管中國各大官媒大肆宣傳中國經濟如何「強勁」,聲稱足可應對貿易戰,但實際上根據8月13日中國央行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為了刺激有下滑跡象的經濟,中國7月份新增貸款達到1.4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過預期的 12,750億元,比去年同期猛升了75%。
另外截至7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177.62萬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比上月末高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0.4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3.66萬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5個和10.2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6.95萬億元,同比增長3.6%。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等人撰文表示,貨幣寬鬆似乎成了一種癮,每隔三四年就會犯一次。中國央行似乎挺不住了,先是定向降准,然後是MLF,一切都很像2014年上半年。如果按照歷史的劇本發展,接下來就是全面降准、降息,直到地產、財政、金融全面放鬆。
管清友認為,過去一年多收緊銀根,去槓桿、擠泡沫,很不容易,值得肯定。如果現在轉向貨幣寬鬆,基本上可以說是前功盡棄、負向激勵。貨幣緊縮,一定是行百裡者半九十,而貨幣放水,也一定是一發不可收拾。
管清友認為貨幣寬鬆會帶來六大嚴重的問題:第一,貨幣寬鬆不能有效刺激實體,更多的是製造價格幻像;第二,貨幣寬鬆可能會重燃資產泡沫,導致經濟脫實向虛;第三,貨幣寬鬆可能讓去槓桿前功盡棄,帶來更大的金融風險;第四,貨幣寬鬆不可能完全定向,也不可能解決結構性問題,反而可能加劇結構失衡;第五,貨幣寬鬆會導致財產性收入遠遠跑贏勞動性收入,加大貧富差距;第六,貨幣寬鬆會擾亂社會預期,阻礙改革和轉型。
事實上,中共當局正面對一個兩難的局面,一方面要刺激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資產泡沫化,以及新增一輪債務的累積。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