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擁有的文化古蹟眾多,憑靠優越的旅遊資源,麗江、大理等大眾景點每年都吸金無數,圖為17孔大石橋,雙龍橋。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雲南擁有的文化古蹟眾多,憑靠優越的旅遊資源,麗江、大理等大眾景點每年都吸金無數,可想而知其商業化是多麼的嚴重。想要返璞歸真,尋找一處沒人打擾的地方,不妨到建水的團山古村看看。
建水曾經是滇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座千年古城遍佈著大大小小的古建築,吸引了如《爸爸去哪兒》、《十二道鋒味》等劇組過來取景,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要算位於建水縣城以西13公里的團山古村,它依山而建,佔地近一萬多平方米,是一座保留了19世紀風貌特色的原生態村落,被譽為雲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村內擁有清代建築20多座,世代都有人居住,而讓人稀奇的是,這裡80%的村民都姓張,而外姓人大多是請來的幫工。
團山在彞族語裡意為「藏金埋銀之地」,明朝洪武年間,原籍的江西的張氏的先祖張福一家到雲南景商,路過此地後,被這裡的山水所吸引,便移居至此,開枝散葉,建百年大業,富甲一方。
17孔大石橋,雙龍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團山古村是一個自然村落,依山而建。總佔地10000多平方米。位於距離雲南建水縣城西13公里處,北面毗鄰建水至石屏方向的323國道,與石屏縣相接,距離石屏縣城41公里;個碧石鐵路(個舊、碧色寨、石屏)從村口穿過;瀘江河呈東西向橫過村前。村莊裡保留著清代建築20餘座,以及3道寨門,其中,「鎖翠樓」最為壯觀。
團山建築的精美沒有因歷史的久遠而衰敗,世代有人居住,許多老房子的木頭雖經百餘年,仍然不朽。團山也因此被冠以「雲南樓蘭古城」的美譽。
清代初期,其實團山人的生活十分艱苦,直到蒙自海關的建立,箇舊錫礦迎來了熱銷期,張氏後裔便到礦區開發,其收入日益增長,生意做到海內外。後來族人成立了「天吉昌」集團,很快就被列入了建水八大商號之中,人稱「團山幫」。
團山人愛家,又博學多才,獲得鉅富的他們回到團山大興土木,一座座精美豪華的房屋拔地而起,形成了如今錯落有緻的團山村。作為富人,張氏家族聘請的幫工都是外姓人士,久而久之,這些外姓人也留下了發展,只是人數並不多。
隨著中國首條民營鐵路的開通,個碧石鐵路在團山設立了車站,為這個村子帶來了更多商機,如今,我們也能在建水臨安站乘坐小火車到團山村一遊。目前,團山村裡也設立了幾家客棧,有別於大理、麗江,這裡沒有商業化的建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古村應有的寧靜和原生態的人文環境,這裡就是一座是一個活態的建築遺產。
村內的建築一律坐西朝東,由於地方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在保留了中原漢式傳統風格的同時,又巧妙地吸收了彞族土掌房的建築樣式,每座房屋都以天井為核心,布局緊湊。
最讓人歎為觀止的要算張氏私人住宅——張家花園,佔地面積竟然有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巨大,在建水民居中可稱第二位,由此可見當年的張氏是多麼的富得流油!
除了「財」,張氏族人也非常看重「德」,「百事不如為善樂,一身只要讀書多」這樣的楹聯隨處可見,並以「百忍」作為家訓,張氏宗祠上貼有門聯「大啟萬年新世界,恪守百忍舊家聲」,其族人以忍讓著稱。
目前團山的遊客大多是隨建水小火車而來的,每天只有兩趟列車,往返票價100元,抵達團山後會停留1.5小時,在這期間可自由活動,但千萬別錯過返程時間哦。
責任編輯: 傑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