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人的「氣質」到底從哪裡來?(組圖)

 2019-07-16 07: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人的「氣質」到底從哪裡來?
為什麼多讀書會成為最好的美容方法呢?因為多讀書,同時就會多思考,致使腦細胞活躍,並令眼球轉動,靈光閃耀,別有神采。(圖片來源:Pixabay)

十優港姐在電台節目中談論氣質。她說有「家底(家裡長期積累的財產)」的人較易有氣質,因為教育是很奢侈的事,沒有經濟壓力,才能追求精神上的事物。通常去外國讀歷史、古典、哲學的人,都不會憂柴憂米,否則就會選擇讀經濟、法律、商業等賺錢科目。

把氣質和人的「家底」拉在一起,不只新穎,而且錯誤。

我認為人的氣質,和不同人的不同性情、品格等一樣,都來自遺傳基因,但卻不是富有的人這基因特別強大。

就以荀子的說法來做比喻。《荀子・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裡「偽」不解虛偽,而解作為。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都是後天培養成的。用來談氣質,近似的推論是:人的氣質本來可以有,也可以無,就決定於你後天怎樣把它培養。

培養的方法,最主要是讀書。蘇軾《和董傳留別》的首兩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說:雖然過著穿粗絲土布的貧窮生活,但腹有詩書,就會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了提升,既有光彩,也有自信。相信這說法,就不會相信氣質有階級成份。

「氣」怎樣會「自華」,或許頗嫌抽象。和蘇軾同是宋朝人的黃庭堅說得比較具體:「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語無味。」(何良俊《世說新語補・言語篇》)「言語無味」,是你的談話內容膚淺,沒有吸引人的地方。話說得多,只製造噪音。要靠讀書,即是開拓知識領域,合乎正理,使談話耐聽,也增加聽者思考空間。至於「面目可憎」,大家的經歷應該很多。特別是公眾場所的無聊聒噪,看看談話者七情上面的超強嗓子,怎樣美的容貌也會打折扣。有論者謂多讀書是女士們最好的面膜,我同意。我甚至認為多讀書是最好的美容方法。因為多讀書,同時就會多思考。多思考,腦細胞活躍,帶來眼球轉動,靈光閃耀,別有神采。「水是眼波橫」,你說多令人動容?氣質,自然存乎其中了。

人的「氣質」到底從哪裡來?
只要是學問,就有吸引人之處,因為學問是經過精思細審,能提煉出生活智慧。(圖片來源:Pixabay)

只要是學問,就有吸引人之處,因為學問是經過精思細審,能提煉出生活智慧。嚴格的學術訓練,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指鹿為馬。真誠是做學問者的基本信念,這也是氣質。所以氣質並非讀歷史、古典、哲學者的專利,讀經濟、法律、商業也可有其氣質--這是學問的氣質、學者的氣質。除非你讀經濟、商業只為學懂炒股、投機;讀法律只為追逐鑽法例隙子的專業,一切就只為賺錢,那就當作別論。

當然這類爭拗,層次還是很低的,就正如你爭論林黛玉有氣質還是佛利民(Milton Friedman,美國經濟學家)有氣質一樣,沒有定論。層次高些,就是要討論氣質怎樣用了。人之有氣質,其實要植根於正氣。這種氣,孟子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孟子・公孫丑上》)當中最重要的信念是:這一種氣,是要和義與道相配合的,義和道沒有了,這氣也就沒有力量了。其實氣質也不外如是,沒有道義內涵相配合,只有秀美的容顏,可以霎眼嬌,卻不耐看。

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傳》中讚揚公孫弘:「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意指他沒有歪曲或違背自己的學識以投世俗的喜好。對於這類秉持個人德性與操守的人,有正確的是非觀,說話不會連自己也不相信,不被利慾薰心俗流所埋沒的,這些人都配得上有氣質。

責任編輯: 傾鋒鳴樂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