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忌滿,萬事求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某大型公司招聘助理。經過篩選後剩兩個人,難分軒輊,於是面試官決定加試來進行取捨。
加試的題目是:公司臨時要求你全權負責一個談判,但前一晚你剛和戀人分手,所以此時的你正心情低落、滿腹不快。那麼這時你會怎麼處理?
甲說:「公司的事優先,因為所有不利於工作的情緒,都是雜念,不必有也不應該有。」
乙說:「我不是超人,狀態不好也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所以會先請假一天,用來調整自己。」
兩人回答完畢,面試官討論後決定錄用乙,並對困惑不已的甲解釋他落敗的原因:「你對工作的激情很令人讚許,但乙的做法,才是真實的,因為他敢於承認自己的軟弱。這樣能正視自己,不迴避問題的員工,是公司更需要的。」
有一句俗語說,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所以人注定無法完美。
苛求自己不夠完美的人,就算再出眾,也依然會因為心裡的陰霾而變得黯淡無光;能真正自我接納的人,才不會自我鄙薄,只把人生過得閃閃發亮。
譚拾子對孟嘗君的勸誡
《戰國策》中有這麼一則故事。
孟嘗君遭到士大夫的彈劾後,被驅逐出齊國。為此,他心存憤懣,後來重新掌權了,就開始計畫要秋後算帳。
齊國大臣譚拾子看出了孟嘗君的心思,就問他:「是不是還記恨著之前彈劾你的那些人呢?只有殺掉他們,你才會滿意嗎?」
孟嘗君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
譚拾子聽了,就告訴孟嘗君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你看那市集,早上人頭攢動,晚上空無一人,這並不是因為人們喜愛早市、討厭晚市,而是以實際需求,來做出的選擇。」
譚拾子的意思是,世上大多數的人做事都有所求。當一個人富貴了,自然會來親近;當一個人落魄了,當然會遠離。人情世故就是這樣,我們無法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需求,來與我們同行。
孟嘗君聽完,覺得譚拾子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放下了仇恨,也贏得了讚譽。
人生起落、際遇跌宕的蘇軾
才華洋溢的蘇軾,21歲就金榜題名,轟動京城,但沒等到他開啟錦繡人生,命運就開始一步步走向暗處。
先是母親病故,他守孝三年;三年後,他重入考場,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但為官數年後,「烏台詩案」發,他被貶黃州。
從朝堂之臣,到耕種鄉野,這人生起落、際遇跌宕,令蘇軾自言:「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
或許正因為對人生起落有感,所以蘇軾也在詩中提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水至清無魚,人至真無友,山至高無樹;飯,吃八分算飽;茶,倒七分為滿。人活一世,不可能時時順心、事事如意;更能的是面對重重險阻困難。
《菜根譚》中說:「事事留個有餘不盡,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
老子在《道德經》也提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世間本來就難有圓滿、毫無缺憾的人和事,能坦然接受不圓滿,然後在過程中力求圓滿,這或許才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地方。
責任編輯: 察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