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年怕中秋月怕半」,下半句90%的人不知道。(圖片來源:Adobestock)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在民間已流傳了幾千年。若要談中秋節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祭月節」。但是真正有中秋節概念時卻是在漢代,並流行於唐、宋兩朝。
至於中秋吃月餅的習俗,雖說從唐代中期就開始當作祭品來食用,但最為人所知的卻是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
相傳元朝末年,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約中秋舉事,但朝廷搜查嚴格,傳遞消息不便。於是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藏在餅子中,再讓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到了中秋那天,各路起義軍一齊響應。
後來朱元璋取得天下建立明朝時,因為適逢中秋佳節,便把當年這段故事延續下來,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傳承至今,中秋吃月餅早已成為中國節日文化的一部分。
而在以前,鄉下老一輩的每逢中秋,就會常念叨「年怕中秋月怕半」這樣一句老話,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半句又是甚麼呢?
●年怕中秋月怕半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說,一年中每到中秋節時,基本這一年就已過去一大半了;而一個月到了月半時,也同樣過去了一半,有時光飛逝的意思。
當然這話背後的道理,也是在提醒每個人,光陰似箭,回首以往,我們已經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那麼在剩下的時間裡自然要更努力珍惜,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雖說很早就開始當作祭品來食用,但最為人所知的卻是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圖片來源:Adobestock)
●星期怕過禮拜三
其實這整句話的原句是「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兒立志在少年」。或許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下半句不知不覺就被人換成「星期怕過禮拜三」。而這句話意思跟上面一樣,當一個星期中到了星期三,那也就代表這一週就快結束了。
而除了以上俗語外,小編也節錄兩句跟中秋節有關的俗語,不知你有沒有聽過。
1、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太平。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黃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這句老話也是農民經驗的總結,意思是說到了黃曆七月十五之後,基本上也不會再有什麼大的旱災或者是水災了。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後,一年糧食收成如何,也基本上心中有數了。
2、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如果看不到月亮,也就是陰雨天的話,那麼在五個月後的正月十五可能會有降雪天氣。
或許這也是古人的發現,看出這兩個節日的天氣之間,存在一種高度相互呼應的關係吧。至於準確性如何,大家不妨也可以注意看看。
你的家鄉在中秋節有哪些習俗跟俗語呢?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與讀者分享。
責任編輯: 察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