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湯圓代表一家團圓。(圖片來源:Adobestock)
古代人看待冬至的重要程度就如同現代人過年一樣重視,在《後漢書》中就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事,擇吉辰而後省事。」漢朝百官為了慶祝冬至來臨,將這天定為「國定假日」;不僅如此,後代的帝王也會在冬至這一天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
冬至爲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所以古代人就觀察到每年日照長短,而日影最長的那一天就是冬至,後來就將當日視為迎接陽氣的日子,並且定為「一年之始」,也因此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也是冬至堪稱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一天的原因。
古人還認爲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爲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爲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另外民間又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古人並且留下一些有趣的各地諺語:
如「冬至進補,春天打虎」。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節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
廣東:「冬至一家團聚食晚飯,飯前或飯後食甜湯圓」,代表一家團圓。「乾冬濕年」指冬天不下雨,春節一定下雨。
廣州:「冬在初,浸唔多;冬在尾,賣咗黃牛來買被。」
香港:「冬唔(不)凍,過年凍」(若冬至天氣不冷,則過農曆年時天氣便會冷,剛好相反)。
香港:「冬在初,冷唔多;冬在中,冷死蔥;冬在尾,賣咗黃牛來置被。」(指冬至在農曆月初,該年天氣通常會較溫暖,冬至在月中則該年冬天較冷,冬至在農曆月底,該年冬天則會相當嚴寒)。
福建:「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
單單臺灣的冬至諺語就有這麼多:
臺灣:「冬節佇月頭,愛冷佇年兜;冬節佇月尾,愛冷佇正月;冬節佇月中,無雪亦無霜」(需用閩南語來念才有意思)。
臺灣:「冬節在頭,凍死老牛;冬節在中,單衣過冬;冬節在尾,二月凍雪」。
臺灣:「乾冬節,澹過年」、「冬節澹,做孝男」、「冬節大如年」。
臺灣:「冬節紅、過年茫」、「冬節烏,過年酥」、「冬節不過不寒,夏至不過不熱」。
臺灣:「冬節透腳日,做田人拼攏劊直」。
臺灣:「冬節圓仔食落加一歲」。
福建(馬祖):「搓丸自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老媽(老婆),依弟單身哥(單身);搓丸自搓搓,年年節節高,大人添福壽,囝仔歲數多」。
吃著湯圓時看著有趣的諺語,是不是覺得很有意思呢!
責任編輯: 清蓮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