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善行如花般美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1月25日訊】最近有這樣一則新聞:「大學生衝進火海救出93歲老人」,事情講述的是在河北邯鄲,一農村老宅發生火災,一名93歲老人被困。假期做防疫志願者的一名大學生聽到呼救聲立刻救人,衝進房間找到老人將其背到街上。這名大學生表示,當時沒想太多,救人做好事是應該的。
當坐在公交或是地鐵上,看見拉著扶手的老人想要讓座,但轉念一想自己在外奔波了一天也已身心疲憊,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沒有看見;當走在路上,聽到旁邊有人在問路,恰巧自己又對附近比較熟悉,剛冒出想要去指路的念頭,腦海中又傳來另一種聲音「我還要趕路呢,何必多管閑事」,而後便又若無其事地經過;當穿過繁華的街區,看到旁邊的小路跪著一位乞討的殘疾老人,雖心有同情,但害怕上當受騙,便轉頭走開了……我們常常會產生善念,但很少會其付諸行動。
善念如花,善舉似果。善念之花常開,而善舉之果卻不易結。止步善念,多數是迫於現實的無奈。當得知街頭的乞丐月入過萬,當扶起老人需要證據,這些擺在眼前的現實一次又一次衝擊著人與人間的信任,澆滅了助人的熱情,給心生善念的人們當頭一棒,將行善變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選擇。
在這樣的背景下,善念發展為善舉的主要因素卻逐漸變成了利益的衡量,為了利益而行善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說衝進火場救人能保證自己一定安全,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行此善舉,但火場終究是危險的,毫不誇張的說,即使是百分之一的受傷概率,也已足夠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了——但如果有著明碼標價的報酬呢?想必事情又會變得不一樣了。
由善念向善舉轉變的契機不該是利益的衡量,而是無愧於自己的良心。利益可以成為問心無愧的理由,但絕對不是行善的動機。這裡分享一個故事。一次我和三個朋友去火車站買車票,剛買完準備離開時,一位身材矮小的老婦人向我們借一百元並說待她回家後通過手機話費歸還。我稍稍一愣便拿出了十元給她並表示不用還了。婦人剛走,一個朋友就對我說:「你傻啊,這明顯是在騙人你看不出來嗎」,隨後我回答:「如果是真的呢?」。
「十元」是我願意受騙的底線,也是我問心無愧的標準,而助人的「動機」僅僅是善良而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相信人性本善,縱有「好人惡報」的極端,向善之心也不能蒙塵,向善之行也不該止步。「善」從來都不是為了利益,衝進火海的大善之舉也僅僅是由於「這是應該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