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在推特上貼出一張與中國駐英國大使吳曉明的合影。照片中,兩人合拿一本《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圖片來源: 視頻截圖 推特 )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 2021年3月10日讯】近來英中兩國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中國外交部在3月9日召見了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Caroline Wilson),針對她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嚴正交涉」,可是吳若蘭卻發文表示,仍然堅持自己文章中的觀點。
3月2日,吳若蘭於英國駐華大使館的官方微信上發表一篇以「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為題的文章。在文中直指北京壓制言論、媒體姓黨,同時介紹了英國的媒體自由,且在最後引用了法國《費加羅報》(Le Figaro)的座右銘稱:「如果批評不自由,那麼讚美亦無意義。」
該篇文章激怒了北京當局,引發微信限制了此篇文章被分享,而且中共官媒也對吳若蘭展開攻擊,例如《中國日報》、《環球時報》等輪番上陣,指稱她的報導已經扭曲了「媒體與現實的真實關係」。
3月3日,英國政治家、人權活動家羅傑斯(Benedict Rogers)就此事發推文批指,北京政權及其「狼戰式」做法,而且還襲擊它的朋友與勸解者,這為每一個人敲響警鐘。
隨著此事件的發酵,中國外交部於9日召見了吳若蘭,聲稱她的文章已經充斥著「教師爺」式的傲慢,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偏見,甚至顛倒黑白和、操弄雙標,其與外交人員身分及外交機構的職能嚴重不符。且還要求吳若蘭應該「深刻反思」。
吳若蘭:我捍衛自己的文章
吳若蘭被北京政府召見之後,在推特發文強調,「我捍衛我文章的觀點。同時毫無疑問地,即將要離任的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亦堅持他能夠自由地刊登於英國主流媒體上的170多篇文章。」
這可說是英國與中國之間的矛盾延燒至外交層面的新例子。由於中方隱瞞疫情,且北京強推所謂的「港版國安法」;而英國方面則為港人提供了庇護,以及批評中共迫害新疆人民,並取消中國大外宣CGTN的執照等問題,使得兩國關係持續惡化。
這些摩擦已經蔓延至媒體訪問中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指出,3月8日,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以違反公平、隱私與公正性規定為由,決定將CGTN的牌照商處以22.5萬英鎊的罰款。且英國通訊局於2月份也吊銷CGTN在英國的廣播牌照。對此,中國外交部稱「堅決反對」,並敦促英方必須「立即糾正錯誤」。
摘錄吳若蘭這篇文章的一些段落
這次吳若蘭是以駐華大使館官方微信公眾號來發表這篇《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其行文語氣委婉,並通過解釋英國媒體對於社會的監督作用,且含蓄地向北京政府表達媒體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將於本文中解釋為何外國媒體批評中國(中共)當局,這並非意味著他們不喜歡中國。相反地,我認為他們是本著誠意來行事,以一個作為政府行為的監督機構,來發揮積極作用,並確保人們可以獲得準確的信息,且保護那些沒發言權的人。
其實在英國,記者能夠就任何的話題來採訪政客,甚至向他們提出尖銳的問題。此種採訪技巧能夠追溯至古希臘,他們開發了一種被稱為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推理形式,藉由一系列問題的答案,來尋求真相。
I stand by my article. No doubt the outgoing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K stands by the 170+ pieces he was free to place in mainstream British media. https://t.co/AgkynfJM36
— Caroline Wilson (@CWilson_FCDO) March 9, 2021
黨與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
中國媒體亦能秉承著「輿論監督」的原則,提供一些批判性的報導。例如在COVID-19疫情爆發期間,30多名《財新》的記者進行調查揭露出地方當局如何壓制吹哨醫生,以及隱瞞病毒可以「人傳人」的事實。
可是不同於外國媒體的是,中方媒體僅能於政府所允許的條件下來進行批判性報導。就正如同中國國家領導人於2016年所說的「黨與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
2015年,前央視記者柴靜推出一部有關中國空氣污染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製作該部紀錄片的初衷是,柴靜尚未出生的孩子就被檢查出罹患腫瘤,她為此指責空氣污染對其影響,因而展開調查。有70%觀看過此部紀錄片的人都表示,這部片子改變了他們對於霧霾的觀念,從而能夠更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雖然《人民日報》也在官網上發布了此部紀錄片,可是卻在一週內就遭刪除了。
無論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批判性的報導皆不能證明記者不喜歡這國家。相反地,它證明了媒體自由的價值,能夠帶來更為準確的信息,以及指出需要改變之處。正如同法國《費加羅報》的座右銘所言:「如果批評不自由,那麼讚美亦無意義。」
責任編輯: 王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