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與碳中和 中國經濟的「灰犀牛」(圖)


北京當局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讓中國企業憂心忡忡。(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21年6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英特爾CEO指出,晶元荒最糟糕時刻將到來。疊加北京當局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包括汽車廠商在內的中國企業憂心忡忡,成為經濟不可忽視的「灰犀牛」風險。

全球晶元短缺愈演愈烈,5月晶元整體交貨期延長至18週,從汽車到消費電子領域,各行業都因為晶元荒叫苦不迭。

據《彭博》6月26日報導,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在採訪中預計,晶元荒最糟糕的時候在今年下半年,並且至少要到2023年晶元業才能真正恢復到疫情前正常的供需狀態。

Gelsinger再度強調了對晶元行業的長期樂觀判斷。他表示,隨著5G通信、電動汽車和人工智慧等如火如荼的發展,全球對晶元的需求將非常強勁。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上週主辦了第11屆中國汽車論壇,與會者認為,電力驅動、智能網聯、低碳出行是全球汽車產業三大主攻方向。中國汽車廠商普遍呼籲政府應在技術研發等領域給予財政政策的支持,並在監管上採取審慎包容的態度。來自南方一家著名汽車廠商的高級管理人員稱,「晶元確實面臨很大挑戰,去年95%都是來自國外,我們估計受10%影響,很多企業都受影響。晶元應用研發確實讓人很頭大,靠一家去弄也不現實。」

並且他認為,北京當局對汽車行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支持的政策要穩定持續,現在中央出一個政策,各地方政府再加碼,讓汽車企業很頭疼。此外,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的路徑和規劃也要清晰,要讓車企早做準備。

碳達峰(2030年)、碳中和(2060年)的雙碳目標儼然已成為中國媒體報導的高頻熱詞。只是在實現路徑和分解目標未清晰前,雙碳目標如何達成?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正讓實體惶恐不安,其中鋼鐵、汽車等領域感受尤為深刻。

在3月中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稱,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碳達峰是指北京當局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在今年1月曾發布信息,制定在國內鋼鐵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時間表,力爭2023年實現「碳達峰」;而中國第二大鋼鐵廠河鋼集團日前召開發布會,也宣布將在2022年實現「碳達峰」。

據《自由亞洲》電臺6月21日報導,臺灣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說:「中國的鋼鐵業2023年要達到(碳達峰)......所以很多工廠要關閉,中國的產能會大幅降低。後果是鋼價一定上漲,而且這個漲價不會再回來。」

朱雲鵬指出,中國經濟面臨「灰犀牛」風險。因為歐盟下個月就要宣布實施邊境稅計畫,所有進口到歐盟的商品、如果在國內沒有付碳稅,進入歐盟要課碳稅。

歐盟的碳邊境關稅從2023年起逐步實施,從2026年起全面實施。

《路透》報導稱,這將適用於鋼鐵、水泥、化肥、鋁和電力。進口商將被要求購買數字證書,每張證書代表其進口貨物中的一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證書的價格將與歐盟碳市場上的許可證成本掛鉤,並以每週歐盟碳許可證拍賣的平均價格為基礎。

以鋼鐵行業為例,中國鋼鐵企業因為碳排放較高,出口歐盟需要繳納高額的碳關稅,相較於其它國家碳效率更高的鋼鐵企業而言,中國出口鋼鐵的成本優勢將會縮小。此外,歐盟現在已經要求企業評估、報告、計算產品的碳足跡成本,在全球減排壓力倍增的情況下,歐盟可能很快會對向歐洲出口產品的企業作出同樣要求。在全球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應該逐漸轉型。

灰犀牛

「灰犀牛」這個比喻源於經濟學家米歇爾·渥克的著作《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米歇爾·渥克認為類似以「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又影響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可以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文龍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