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程穆衡所撰之《婁東耆舊傳》裡有這樣一段場景描繪:「在直廬,上幸南書房命王氏畫,王氏執筆跪,上必曰起,王氏伸紙染翰,上憑案觀之,並指示六法,王氏手揮口奏,移晷,上未嘗不稱善。」此段記載中,「南書房」的主人正是康熙帝,而「王氏」指的是王原祁。康熙皇帝對觀摩王原祁作畫,更有著超乎帝王身份的「如痴如醉」,可見他深得康熙帝的喜愛,這也奠定了王原祁被欽定為相當於「畫壇盟主」地位的基礎。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他28歲考取舉人,29歲登進士,其官職升至戶部左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經筵講官,是清初一名地位顯赫的文學侍從高官,人稱王司農。王原祁的畫師法五代宋元名家,於元代黃公望用功尤深,後又既承董其昌及王時敏之學,並受清代最高統治者之寵。喜愛文房書畫的康熙帝,時常要求御前臣子,當場進行書畫創作,王原祁便是其中常見的一位。他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又稱「清六家」。
王原祁在受康熙帝寵愛之前,就已在與文人交遊中得了極高的聲譽,很快聲名傳入當朝天子的耳中。後來,王原祁通過了康熙的考驗和認同後,開始進入內廷供奉筆墨。王原祁的山水格局面目影響後世極深,弟子頗多,形成「婁東派」。
清初「四王」是董其昌「南宗」繪畫理論的忠實踐行者,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自幼在祖父教導下承家學,並同時受王鑒指導。王原祁還是「四王」中年紀最小的一位,但卻是將山水程式推向極致的終極者,他極力推廣「尚真率,輕功力,重士氣、輕形質,重筆墨靈性、活脫和性情抒發」的繪畫理念,深深影響了後世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取向
此《送別詩意圖》構圖飽滿、氣勢雄渾、意境深幽,整幅作品具有淡而厚、實而清的書卷之氣,得山巒於風骨奇峭中包孕秀爽清潤之美。王原祁此畫筆墨追摹元代畫風,畫作隨著山形地貌的變幻,或作長線直皴,或作曲線弧皴,在皴的基礎上,又以墨由淡而濃地反覆暈染。而畫家生拙的用筆和多層皴染的畫法則流露出作者「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的自家面貌,神完氣足。
該畫石塊的堆積、筆墨的渾融而層次清晰,以密不透風之勢而求神完氣足,是王原祁的傑作之一。正如他自謂:「學董、巨畫必須神完氣足。然章法不透則氣不昌,渲染未化則神不出,非可為淺學者語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