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4月9日訊】今天我繼續上次的話題,回過頭來審視一下從蘇聯解體到今天烏克蘭戰爭的這段歷史,溫故知新、前車可鑒,看看其中有沒有可以吸取的經驗教訓,如果歷史倒推30年,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會有不同的策略嗎。如果你還沒有看上一期的節目,建議你先看一下。
上次講到,2010年烏克蘭總統大選,親俄羅斯的雅努科維奇贏了,他的競選口號是兩頭討好,既要跟俄羅斯搞好關係,也要跟歐盟搞好關係,兩邊不得罪。但是這樣的策略用來拉選票還可以,執行起來會落得個兩頭不討好。
雅努科維奇上臺後,跟歐盟談判達成了一個自由貿易協議,但與此同時,在普京的壓力下,烏克蘭也加入了俄國、白俄羅斯、和喀薩克斯坦的關稅同盟。這一下歐盟不答應了,告戒烏克蘭不能腳踩兩隻船,歐盟自由貿易和俄羅斯的關稅同盟本身就格格不入,必須選擇一個。同時,歐盟也要求烏克蘭必須改善司法制度,依法制國,這是跟歐盟自由貿易的前題條件。2013年11月,烏克蘭政府突然宣布停止跟歐盟自由貿易的談判,理由就是承受不了來自普京的壓力,普京認為烏克蘭要是跟歐盟達成貿易協定,就是對俄國經濟的嚴重威脅。
雅努科維奇這一撒手,不再跟歐盟談判自由貿易,烏克蘭老百姓不幹了,立馬在全國範圍內掀起抗議浪潮,這一波抗議的規模,比當年橙色革命的更大。規模最大的抗議就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對大多數烏克蘭老百姓來說,跟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不僅僅是貿易和經濟的一個協議,更是向西方靠攏的立場表態,是經濟發達、生活安康、自由法制的希望,於是乎,示威抗議此起彼伏,抗議民眾經常跟防暴警察發生肢體衝突。2014年2月,在一次抗議示威中警察開槍,打死了十幾名抗議者,這下可闖了禍了,許多原本支持雅努科維奇的政客紛紛跟他劃清界限。
事情越鬧越大,2月21號,歐盟幾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參與調停,說服烏克蘭總統府和議會反對派達成協議,防止危機的進一步擴大。但是消息公布後,廣場上的抗議者不答應,他們要求雅努科維奇下臺,這個時候雅努科維奇大勢已去,他下令警察鎮壓,警察都不干。那一天,雅努科維奇坐在自己的總統辦公室,身邊陪伴他的是上將謝爾蓋.貝塞達(Sergei Beseda),是俄國情報局高官,是普京派來保駕和鎮壓抗議示威的。貝塞達跟雅努科維奇說,抗議民眾現在有了武裝,他們正準備殺他全家,現在必須動用軍隊彈壓,否則性命不保。但是,雅努科維奇並沒有這麼做,他選擇坐直升飛機離開首都基輔。
那一天,普京和親信們徹夜開會,討論怎麼把雅努科維奇弄到俄羅斯,並計畫吞併克里米亞。幾天之後,沒有穿俄國軍服的軍人們就佔領了克里米亞半島,在俄軍槍口下,克里米亞議會投票,宣布從烏克蘭獨立出去。除了在克里米亞,俄軍還在頓巴斯武裝了反政府民兵組織,頓巴斯是烏克蘭的工業重鎮,當烏克蘭政府軍擊敗叛亂民兵,收復了大部分頓巴斯的時候,俄國派遣正規軍參戰,一下子就把烏克蘭政府軍打敗了。
普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克里米亞、頓巴斯,在軍事上贏了,但在政治上他輸了,他得到了領土,卻失去了人心,失去了烏克蘭的人心。
烏克蘭本來是俄羅斯的一部分,跟俄羅斯本來就是兄弟,烏克蘭親俄羅斯的大有人在,很多人講俄語,西部地區的烏克蘭人,特別是教育然b度高的人親西方國家,東部烏克蘭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工人、農民,他們更傾向於講俄語,更傾向於跟俄羅斯靠攏。烏克蘭本來就是一個存在著各種民族矛盾、地區矛盾、文化矛盾、意識形態矛盾、年齡階層矛盾的國家,橙色革命、獨立廣場革命,在在都是這一系列矛盾的集中爆發和表現,烏克蘭政客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想統一思想、想調和矛盾都做不到,但是普京幫忙做到了。2014年之後,俄國吞併克里米亞、頓巴斯地區之後,烏克蘭的內部矛盾驟然下降,呈現出一種大敵當前、一致對外的狀態,頓巴斯地區在親俄民兵的統治下,經濟蕭條、民生凋敝,老百姓紛紛往西邊跑,就像當年東德人翻牆到西德那樣。
德國吞併克里米亞之後,德國總理梅克爾主導了歐洲國家的調停工作,希望說服普京改弦更張,但一直無效,普京總是說一套、做一套。梅克爾的一位助手回憶說,2014年在澳大利亞布里斯本召開20國高峰會的時候,梅克爾跟普京之間有一段對話,勸說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回心轉意,但是普京卻強烈反駁,一再強調西方民主制度的陰暗面,他抨擊西方的自由和民主摧毀了傳統價值觀,尤其是自由社會對同性戀的容忍甚至是推崇。這番對話之後,梅克爾意識到了,普京主意已定,他是不會跟西方妥協的。
儘管認識到這一點,梅克爾並沒有改變德國的政策,繼續推動跟俄羅斯的商業合作,在石油和天然氣供應上越來越多的倚賴俄國,還跟俄國合作修建了頗具爭議的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一條繞過東歐烏克蘭的輸氣管道。與此同時,北約國家,尤其是美國,開始訓練烏克蘭軍隊,提供更先進的武器,因為他們在頓巴斯戰爭中不堪俄軍的一擊。這還是在歐巴馬執政時期,歐巴馬不想太刺激普京,所以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這一狀態一直到川普(特朗普)上臺才得以改變,川普向烏克蘭提供標槍反坦克導彈,但是一直拖到2019年才真正的送到烏克蘭,因為那一年擇林斯基競選上臺,川普要擇林斯基幫助蒐集拜登父子在烏克蘭洗錢貪污的證據,這也是民主黨對川普發起第一彈劾的原因。
擇林斯基2019年以壓倒性多數當選,他的競選口號就是杜絕腐敗、停止頓巴斯戰爭,他上臺之後,2019年12月,在巴黎和普京舉行了一次高峰會,這是兩人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會面,一位參加高峰會的法國官員透露說,普京很不喜歡擇林斯基。但不管怎麼樣,擇林斯基和普京簽署了停火和交還戰俘的協議。其實在這之前,在2019年夏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已經開始做功課了,他邀請普京到凡爾賽宮作客,還邀請普京到自己的私宅作客,他試圖說服普京跟歐洲站在一起,一起對付中共,但根據法國官員們事後的回憶,兩人的交談很客套、很官方,沒有實質的進展。
緊接著,疫情來了,從2020年開始,馬克龍和普京有過幾次電話交談,馬克龍發現普京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而且處於幾乎封閉的狀態,就是最親近的親信要接近他,也必須先隔離一段時間,馬克龍的助手透露,在電話交談中,普京說話顯得老是在繞彎子,好像試圖要改寫歷史似的。
2021年拜登上臺,他打算繼續川普的外交政策,把資源集中對付中共的威脅。美國不再把歐洲當作最主要的戰略地區。跟當年的歐巴馬一樣,拜登要把美國跟俄國的關係來個重新定位,不主張壓制俄國,跟俄國之間保持一個穩定的、可預測的關係。也正是在拜登剛剛上臺之後,去年春天,俄軍開始在烏克蘭邊境屯兵,說是為了軍事演習用的。而拜登政府這個時候也出臺了一個軍事援助計畫,向烏克蘭提供價值6千萬美元的武器。但是當俄國結束了春季軍事演習之後,白宮推遲了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決定,因為白宮正在準備安排拜登和普京六月份的時候在日內瓦會面,白宮這是在釋放一個善意。這筆軍事援助一直拖到去年9月,擇林斯基跟拜登在白宮會面的時候,才得到落實,這筆軍援的武器包括標槍導彈、槍支彈藥等。這筆軍援規模跟歐巴馬和川普時期類似,有更先進的武器,但是不包括空防系統、反艦艇導彈、也不包括坦克、戰鬥機、和無人機,這些被列為攻擊性武器。
緊接著,美國情報部門就發現,俄國在烏克蘭集結兵力,規模遠遠大於春天的軍事演習,10月27日,國安顧問們在白宮召開會議,研究了情報部門提供的機密情報,他們的判斷是,俄國將在一月底發起對烏克蘭的進攻。這就回到了上一次節目的開頭,去年11月初,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本恩斯(William Burns)到訪莫斯科。與此同時,白宮準備了一份烏克蘭軍援計畫,提供兩億美元的裝備,但白宮還是有點猶豫,他們擔心這還不足以把普京嚇到,不能阻止他決定侵略烏克蘭,反而還刺激了普京,沒準他就因此而下令進攻。12月中,當國務院負責歐洲和俄羅斯事務的高官Karen Donfried訪問莫斯科的時候,俄國外交副部長謝爾蓋.裡亞布科夫(Sergei Ryabkov)給她提交了兩份動議,一份針對美國,一份針對北約。要求從根本上改變二戰後的安全格局,具體說來,在東歐的北約成員國,除了本國軍隊,其他軍隊完全撤除,從此以後,北約不再接納過去蘇聯的衛星國。這些動議很快就被刊登在俄羅斯政府的網站上。在白宮看來,普京已經下定決心要侵略烏克蘭,提出的這兩份動議是為開戰鋪墊外交基礎。
這個時候,美國也知道戰爭不可避免,12月27號,拜登下令給烏克蘭軍援,包括標槍導彈、迫擊炮、榴彈炮、輕型武器和彈藥。三天後,拜登和普京通話,跟普京打招呼,美國不會在烏克蘭部署進攻型導彈系統,勸說普京不要升級緊張局勢,但這個時候兩個人基本上是雞同鴨講,完全說不到一起。今年一月中,中情局局長本恩斯秘密訪問基輔,跟擇林斯基見面,美國已經掌握了更多的俄軍情報,已經知道俄軍準備打閃電戰,要從白俄羅斯長驅直入的打到首都基輔,他還向烏克蘭透露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情報,那就是俄軍打算首先佔領基輔附近的安托諾夫機場,然後以此機場為落腳點運兵,攻佔基輔,顛覆烏克蘭政權。烏克蘭軍隊能夠在第一天打敗進攻安托諾夫機場的俄軍,跟美國的情報有直接的關係。
2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莫斯科,跟普京面談,倆人坐在長桌子的兩頭,法國官員透露,馬克龍覺得普京比上次交談時顯得更加固執,一共六個小時的會談,一直在繞圈子,普京不斷重複烏克蘭跟俄羅斯在歷史上是一家,以及西方國家怎麼兩面三刀,而馬克龍則不斷的把話題拉到怎麼避免烏克蘭戰爭,談了六個小時無果而終。接下來,歐美國家領袖開會商量,馬克龍跟拜登說,現在還能做點事的就是你拜登了,拜登同意跟普京交談,並要求馬克龍安排。2月20號,馬克龍一晚上都在跟普京對話,一直談到莫斯科時間的凌晨三點,都已經把美俄兩國領導人準備交談的新聞稿都寫好了。但是第二天,普京打來電話說,取消跟拜登的會談,他已經作出決定,要把烏克蘭東部地區獨立出來,他說法西斯已經掌握了基輔,北約無視俄羅斯的安全考量,而且北約還準備在烏克蘭部署核導彈。最後普京說,咱倆一時半會不會見面了,但是我感謝你我之間坦率的交談,希望有一天咱們再見面。三天之後,戰爭開始。
烏克蘭戰爭前的這段歷史,簡單的說完了,不知道聽完之後你作何感想,如果有,歡迎留言分享。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恢復大國鼎盛時期的榮耀,締造更大的榮光,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想。希特勒不就是要打造一個至少延續一千年的第三帝國麼?墨索里尼不也是要恢復古羅馬的光輝時期麼?伊朗難道不想恢復波斯王朝的盛況?土耳其不想回到奧斯曼帝國?俄羅斯想,中國也想。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已經跨入現代國家的歷史階段,大國不再單單是地域遼闊的意思,大國更體現在文化的優越、制度的完善、和道德高地的佔領。在前現代國家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均GDP幾乎是不變的,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國力的強大就體現在幅原遼闊、人口眾多上面,因為人均GDP幾乎不變,所以強國就必須是人多地廣,而戰爭是容易開僵擴土、人口增加的手段。但是今天不一樣了,進入了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階段,人均GDP不斷增長,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均GDP更體現了國力的盛和衰。人均GDP高的國家和地區,一般都是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的地方,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是人心歸屬的大方向。今天的大國崛起,具體就表現在人均GDP的崛起,今天的大國崛起,首先需要人心的歸附,要歸附人心,就必須建築在尊重普世價值的基礎上。所謂的普世價值其實很簡單,人都嚮往有尊嚴的生活,在履行應有的義務範圍內,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生活環境安全,生活品質穩步提高。普世價值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建築起國家認同感,大國肯定資源更加豐富,宏觀資源凋配空間更大,但是如果一個國家不尊重普世價值,那麼國民更傾向於小國,更願意生活在認同普世價值的小國。所以對統治者來說,你不能光是強調領土擴張、主權完整,而剝奪公民的普世價值觀。所以人心是第一位的,而人心是需要努力爭取和贏來的,人心不能靠收買,人心更不能靠暴力強制,收買的人心不牢靠,強制的人心不長久。
其實,兩千四百年前的孟子就已經說過這樣的話了,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用白話文來說就是,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稱霸就成為大國。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使天下歸服的不一定是大國,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別人的,別人並不是真心服從他,只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這是孟子在兩千多年前說的,是針對前現代化國家說的,在今天,在網際網路時代,恐怕用武力而假借仁義想稱霸的都難以做得到,更不用說大國崛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