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市場的黑天鵝(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看中國2022年5月25日訊】我不幸經歷過武漢(湖北)、上海(江浙滬)兩波特大疫情,前者在疫情之後,商業步行街肉眼可見的凋零。
兩個因素:居民和中小微企業的負債崩潰。
以上海為例,2/5為外地戶籍
居民封了55-85天,
單人房租區間在3000-5000/月,
菜價是平常兩倍,30-50元/天,含肉翻倍
工資是平常的0%-70%,公務員50%-全薪獎金打折
假設上海居民平均2.5個月解封
2.5月*4000元=10000元房租
75天*40元=3000元菜錢(頓頓有肉翻倍)
2.5月水電+雜項開銷1000元
人均支出1.4萬元以上
(其實支出2-3萬很常見,僅計算最節省水平)
許多年輕人收入在6000-12000元,折8000元/月
8000元*50%*2.5月=10000元總收入
這些年輕人淨虧損4000元左右,往往還有消費貸。收入高的壯年人更慘,可能還揹負著房貸。剛到上海找工作的人特慘,平白無故損失1.4萬元,對於普通工薪階層來講是需要一年回血的。
這種情況,大家如何報復性消費?
被年輕人稱為資本家的老闆們是最最最慘的。
中小微企業一般賬上只有兩個月的錢,能趴更多錢的都是富二代和暴利行業,關鍵此時她們可節流,卻無法開源。
商業合作是人情世故,也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談大單合作都是要面聊的,方便確信這個人是不是長袖善舞,有沒有商業邏輯,誠信、財力、人資的表象又如何。
總之想看供應方口述的實力是否值得青睞。
當前這個防疫策略,所有人都躺在家裡了,上海當地的老闆們也沒有錢,企業主只能想辦法去外地洽談合作,當年武漢人就是這麼四處奔波的,解封第一時刻瘋狂出差,尋找新的穩定的商單。
沒錢的和有錢的,同樣痛苦。
20%的中小微企業能發兩個月工資,10%的中小微企業能發三個月工資,包括借錢發薪和折價發薪,所以封城策略一般以三個月為限。
我前女友在上海有六套房子,這次賣掉了一套來解決生意虧損問題,這屆承擔境外輸入職能的省城市民哪一個不難?
深圳損失40+%,上海損失60+%
所以報復性消費根本不會出現,甚至消費意識還會出現降級或者改觀,國潮頂替國外奢侈品服飾,就是疫情引發改變的表象之一。
還有一件微妙的事情很值得研究。
當年武漢疫情發生後,沒有發生報復性消費,大批人離開了武漢,隨後2021年淨流入武漢120萬人,讓人嘖嘖稱奇。
實際上是湖北省受武漢影響,中小微企業崩潰了一波,很多人跑到了省城工作/重整山河,緊接著各地接連發生疫情,很多外地人選擇到有防疫經驗的武漢工作,形成了龐大的淨流入人口,抬升了武漢的GDP總值。
但這些人也沒能刺激武漢各大步行街的回暖。
原因是很多青年居民/中小微企業主存在負債,花了一年多時間消解封城影響。再就是行為習慣悄然改變,兩個月的斷離舍與經濟緊張,迫使很多人反省了自己的交友邏輯,給無關緊要者降低了評級,社交活動更加追逐自我需求。
疫情重構了市場信心,與消費慣性。
然而上海與武漢有一點巨大不同,上海一直是境外輸入的承責省份,假如防疫等級嚴峻化,常態化,上海等承責省城的防疫數據不可能像武漢那樣,在疫情熄滅之後顯得極其平靜。
各大品牌、製造商很可能會有外移的想法,這太耽誤工作效益了,至少要多點建分倉。除非上海、深圳等國際航線省城,把航空港的防疫配套設施再度升級,擴大規模,確立細節,或者專門為疫情建立隔離用的衛星城市/專用航站樓/隔離酒店生活群落。
建設/加固境外輸入與沿海省城之間的;;「跳板;;」,顯得極其重要。
總之,報復性消費不會來臨。
吃上一頓好飯,只不過是緬懷曾經富裕過的生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